分享

【狗尾草专栏】阅读,重在行动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

 小妖20 2017-12-11

阅读,重在行动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

文/吴凤云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如下要求: “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

基于课标和教育家的引领,我认为,教语文就是做好三件事:带领孩子们读书、思考和写作;做个好语文老师也是做好三件事:陪孩子们一起读书、思考和写作。

我相信,行者长至,为者长成。阅读,重在行动。

一、缘起: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1、立足于本地学情

我校地处燕赵大地较为偏远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在家里基本没有读书氛围,为此,孩子们更需要老师通过读书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近年来,电子产品的危害也波及到了农村,不少孩子痴迷于电脑、手机、光盘、卡通、电视、因特网等“文化快餐”,这些导致孩子们精神上营养不良,语言感受能力、想象力、表达力退化。此种情况,更需要通过读书来“丰盈其灵魂”,需要读写结合训练来促进他们深度思考,提高表达能力。

2、依托于读书之意义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孩子们问我的问题。我告诉孩子们读书的意义就是,它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更懂得宽容,更懂得生活的意义。(林清玄语)

那么为什么要读整本书呢?那么多课文不够读吗?我告诉孩子们,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的书”文字信息量更大,逻辑结构更为错综复杂,思想内涵也更为丰富和厚重。每一本好书都凝聚着作家的心血,每一次投入的阅读都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是读者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救赎自我的路径。经由阅读,你不仅可以收获“审美自失”的愉悦,还可以收获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从而生成思维、产生思想。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对你精神生活的充实,阅读素养的提升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3、有感于名师之经验

放眼望去,全国成功的语文教师莫不是自己海量阅读并带着孩子们读书的:吴泓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书并作专题研究;李希贵校长用自己儿子和侄女做实验,证明语文真的不是教出来的;王君老师带班,班级里必有一个永远不闭馆的班级图书馆……这些名师经验,鼓励并指导我带着孩子们一路读下去,一直读到毕业那年的如火六月。

4、解决考试需要

近年,中考对名著的考查越来越细,越来越重,尤其是去年开始,阅读题的文本直接从名著里选,学生不真实细腻地走进名著是不行的。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少年正是读书时,我希望学生在少年时多阅读,勤写作,会思考;我希望我陪伴学生成长的三年,能为他们日后一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二、过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明确读什么

读什么书比怎样读更重要。如果说言情和武侠禁锢了当年的我的视野,那么现在的玄幻小说则误导孩子们脱离了现实,扭曲了价值观。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孩子们读书前告诉他们什么是经典,进而引导孩子们阅读经典。

第一,遵循由课内向课外的原则推荐图书,比如由《爸爸的花儿落了》推荐《城南旧事》,由《老王》推荐《我们仨》,由《记承天寺夜游》推荐《苏东坡传》。

第二,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图书,比如七年级以阅读散文和寓言为主,八年级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九年级则多读传记和长篇小说。

第三,遵循集体共读和自主阅读的原则。集体共读由老师根据中考篇目推荐,自主阅读就是给学生读书自由选择权。

阅读内容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书信、传记等,同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不仅注重人文教育,也有科普社科,培养孩子们的理性思维。

选书,还需要参照学情,脱离学情给学生选书,势必如空中楼阁、水中望月,是容易一脚踩空的。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开学第一课的调查显示,大约二分之一的学生小学六年除了语文书一本课外读物没看过,不怪这些孩子们,农村的孩子们可怜,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没文化,工作忙,闲下来的时候更愿意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哪里有时间陪孩子读书?这样,引导孩子读书的责任自然就完全落到了学校和语文老师的身上,而有些语文老师身在应试的水深火热中,哪里敢把大把时间花在带领孩子读书上,抑或,有些语文老师自己也是不读书的吧。面对这样的学情,我在第一学期为孩子们选择了必读书目:《伊索寓言》《繁星春水》和《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亚米契斯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口吻用日记体写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我们没有一点阅读基础的孩子,而且,由这本书开始,我们学习写日记,开始将近三年的日记长征。

2、怎样开展整本书阅读

(1)上好不同类型的读书课   

①阅读前的导读课。此课旨在设疑激趣、制定计划。教师可以讲讲作者和相关书评导入、可以设置问题和悬念导入、可以利用精美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导入。无论怎样导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节课上,老师还要带领孩子们做好阅读计划,培养孩子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一本书的习惯。比如,在《昆虫记》的导读课上,我播放《黑猫警长》第四集《吃丈夫的螳螂》来导入,既激发了孩子们的童心,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由此走进《昆虫记》这本书。再如《简爱》的导读课,我是从勃朗特姐妹都才华盖世却都英年早逝设悬引入的。

②阅读中的推进课。此课的目的是唤醒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我引导学生“透视一本书”,感知全书概貌,通过阶段任务有效推进阅读,如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等,用“讲故事”、“演短剧”、“手抄报评比”、“知识竞猜”等丰富多彩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初感受。比如,读到《童年》大约二分之一的时候,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猜活动,一个小组出题,其他小组答题,轮番坐庄出题,答对加分奖励。孩子们出的题涉及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情节概括、认物点评、写作手法等,非常激烈,促进了孩子们往下阅读的欲望和热情。

③阅读后的交流课。此课的目的是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借助“班级读书会”有层次的活动设计,回顾、梳理、提升精读原作后的认识,以期实现基于对话理论的有效教学,完成生命的交流和共享。比如,《爱的教育》读书交流课上,孩子们用说话的形式交流走出《爱的教育》,自己学会了爱谁的经历,我则用一首原创小诗表达我对爱的理解;再比如,读完《童年》,我们通过给阿廖沙写歌来交流对阿廖沙的同情与敬佩,通过补写对联来交流读完整本书的感受和对苦难的认识。

(2)读写结合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欣赏与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思考与运用的过程。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吸收的深化。所以,整本书阅读,要注重读写结合,从阅读中获取写作资源和写作技巧。叶圣陶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①借助批注,读写结合。所谓批注式阅读法,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A.评点式批注法。读作品时,读者沉入其中,会时时有所感有所悟。记录下瞬间感悟,可形成只言片语的评点式批注。

例如,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学生对安利科的评点:

生1:安利柯是个热情的少年,我是从他总是邀请同学到家里玩读出来的。

生2:安利柯是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因为他把自己的玩具火车送给了从没有自己玩具的伙伴。

生3:安利柯是个乐于助人的少年,体现在他跟妈妈一起给葛禄西母子送东西。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B.提要式批注法。读作品时,在关注内容的基础上,跳出内容,站在高处审视作品,自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读《童年》,我要求孩子们概括各章主要事件。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提取书中主要信息,梳理情节,把厚书读薄。

C.赏析式批注法。读作品时,对作者的遣词造句,对作品语言的精彩和独特,读者会暗暗赞赏。此时将这一赞赏从内容和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文字,即是赏析式批注。

例如,“他脚底被什么绊住了。”雅科夫舅舅说,声音颤颤的,面色惨白,“然后,他就跌倒了,十字架砸在他的脊梁上,把他压在下面。我们幸好松开了手,要不然我们也会被砸坏的。”(选自《童年》第三章)

学生的批注:这段话写了雅科夫舅舅在小茨冈被砸后的神态和语言,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没有一丝内疚和自责,反而为自己庆幸。所以,我更加认定雅科夫舅舅就是一个冷酷残忍自私自利的人,是我特别厌恶的一种人。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赏析语言和写作手法。

D.联想式批注法。读作品时,读者会读出自己的影子,也会时时将文章中人物的言行与自身进行比较,更会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比较。抓住触发比较点,进行一定的引导,就可形成联想式批注。这种批注往往和赏析式批注放在一起使用。

例如:下午一点,我们到学校集合,这是最后一次集合了。听老师公布考试成绩,并领取那本珍贵的升级证书。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学生的家长,许多人聚集在大厅里,更多的人挤进了教室,还有的围在老师的讲台上,我们教室里,墙壁和前排长凳之间的空地上也都挤满了人。——摘自《爱的教育》中《再见了》一文

学生的赏析和联想:这段话运用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毕业那天校园里人之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仔细,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老师恋恋不舍。我想到了小学毕业的情景。那是炎热的夏季里的一天,我们到满是回忆的校园集合,这是最后一次集合了,听老师宣布考试成绩,并领取那本珍贵的回忆录。校园的各个长廊都站满了拍照留念的学生,后来校长把我们聚集在操场上,听着校长那激昂的讲话,我不禁陷入回忆。这六年,像流水一样,慢慢流逝,曾经的我们天真地以为会永远在一起,没想到,转眼便要各奔东西。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别人的故事中读出自己。

E.反思式批注。读作品时,如能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反观自身,获得情感的启迪,就可形成反思式批注。这种批注往往和联想式批注在一起使用。

例如学生读完《童年》的反思:曾经的我,一直抱怨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争吵;曾经的我,一直抱怨妈妈每天喋喋不休的唠叨和对我的管束。对于父母,我一直心存抱怨,日积月累,逐渐加深。直到读了《童年》,我才知道,我多么幸福:我不曾失去父母的爱,不曾被无缘无故的毒打,不曾到外面捡东西来维持家用,我也不曾被赶出家门……看着阿列克谢的悲惨童年,我觉得我该反省,我该庆幸,我该感恩。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汲取书中的精神养料,反思自己,迅速成长。

②写研究小论文,读写结合。比如,读过《草房子》之后,我给了学生十个选题,可选择其一进行研究:

以米克拜尔四原则阐述秦大奶奶人物形象;从细马谈挫折与成长;从油麻地与平桥村的比较谈我心中的最美乡村;《草房子》里我心中的最美男孩;油麻地小学30年同学聚会;谈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桑乔身上谈如何做爸爸;从桑桑卖鸽子谈友情;从《草房子》的乡谣忆自己童年。

研究性阅读我尽力做到:真诚尊重学生的选择性、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努力实现交流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取得使学生深入探究、个性发展的效果。

③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比如读《童年》为主人公写歌,读《繁星春水》写繁星春水体小诗。这是一个学生为阿廖沙写的歌:苦难人间开出了一朵水仙花,他的名字叫做阿廖沙。长途跋涉不退缩大步向前走,与人世间的不平做斗争。寄人篱下的生活他身心俱疲,而他却视之一笑,淡然着一切。他善良又美丽,拥有人间最美的心灵。春雨如丝细腻,忧伤谁的心;亲人陆续离去,他心痛不已,只好把悲伤情绪深埋在心底,独自人间去。

(3)读讲结合 

在我的阅读教学中,不仅带着学生读书,还带着他们聊书,利用课前三分钟的“百家讲坛”、举办聊书会等,孩子们轮番上台聊书,既和别人分享交流,又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到学期末,每个孩子对百家讲坛都有个深情告白,例如:从第一次上台的紧张青涩,结结巴巴到第二次上台时的礼貌大方,出口成章,百家讲坛,是你令我成长。在我眼中,你并不是一个小小讲台,而是一个闪亮的舞台,让我展现出最美好的自己,让我自信的感到:这个舞台,有我才闪亮。

三、影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效果是明显的。首先是学生的成长和变化:

1.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路读写,学生45分钟之内完成一篇大作文不再困难,那个文秀的女孩开始的长篇创作已经到了第九章了,好多孩子的日记和作文血肉丰满了。

2.课间纪律好转。一路读过来,那个课间打斗常给班级减分的男孩子变得安静地坐在位子上读书了。

3.离开电子产品。一路读过来,家长们说,孩子不再手机不离手了。

4.考试轻松应对。一路读过来,孩子们在考查名著题目中越来越有自信了。这,就是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变化,是书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成长更美好。

其次是教师的成长和变化:

在陪伴孩子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教学观念不断转变,不再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成绩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坚信三年一盘棋,初一初二海量阅读写作兼顾答题技巧,初三厚积薄发冲刺中考。陪伴孩子们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坚持读书写作,作品发表在《秦皇岛晚报》《秦皇岛日报》《河北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网络写作发表达到十几万字,读写结合的区级课题顺利结题,《爱的教育》读书交流课获得市级优质课。

阅读,重在行动,贵在坚持。我愿意这样陪着我的孩子们在时光里慢慢读,静静写。用书香浸润心灵,用写作沉淀思想,我相信有一天孩子们会不知不觉走向心灵的桃花源,在那里他们会欣赏到生命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简介:吴凤云,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深河中学语文老师,栖息湿地的一棵狗尾草。爱读书,爱写作;爱语文,爱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