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为发动对外战争而发行的,由日军在占领地区为征集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即“军票”。最初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使用,此后但凡出国作战,日军均在其占领地区使用军票。日军把战火烧到哪里,军票也就随着侵略势力的扩张流通到哪里,所以军票的发行完全是政府行为,其历史沿革实际就是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史。日军就是通过军票的流行与使用,来变相掠夺被占领地区的资源和财富。
1941年,日本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大藏大臣也发布了《南方外币军用手票处理手续》的训令,此次发行的目的仍是“为便于提供军费的支付”,使用地区为“南方作战地域”。在军票发行程序上,由大藏省向日本银行交付军票,日本银行将军票作为特别存款予以接收。由于包括中南半岛、东南亚、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广大地区当时流通美元、英磅、荷兰盾等各种货币,所以日本同时发行了美元军票、英镑军票、荷兰盾军票和卢比军票,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军票券面印有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以及当地特有的名物风景,如椰子枝、香蕉树、橡胶树、榕树、村落、水牛等,以便使当地居民易于接受并尽快占领当地金融市场。这说明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秘密印制外币军票,为侵略做足了准备。日军在占领南方地域后,继续依靠军事力量在当地实行“军前交易方式”,强制发行各种军票。日军很快就侵占了中南半岛、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在日本短时间的“解放”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痛苦地意识到,他们迎来的是新的、更加残酷的压迫者,因为日本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些新占领的地区作为资源掠夺的来源,来养活其饥饿的战争机器。获得这些国家控制权的首要举措就是采取经济手段,用新钞票取代原有的货币,这种替代钞票的印刷工作在日军入侵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菲律宾人用“米老鼠货币”的绰号来代称这种很难获得兑现担保的军票。 菲律宾第二帝国是入侵日军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由何塞·帕西阿诺·劳雷尔出任总统,由日本顾问控制其大权,并公告垄断了菲律宾货币的发行权,任何一个持有游击队票据的人都将被逮捕。在菲律宾,日本占领政府发行了几种面值的比索,有1942年版和1943~1945年版,其中1942年版面值为1 分、2分、10分、50分、1比索、5比索和10比索,1943年发行了新系列的1比索、5比索、10比索面值的钞票,但通货膨胀迫使日本人于1944年发行了100比索、500比索和1000比索面值的钞票。据一位当事人描述,在当时75“米老鼠比索”(或约35美元)只能买到一个鸭蛋,在1944年,一盒火柴要花费超过100“米老鼠比索”。 在军票和日本各种银行券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基础上,日本政府于1942年3月设立了作为南方地域中央银行的“南方开发金库”(简称“南发金库”)。大藏大臣下达了《南方开发金库发行要领》,规定已发行的军票与新发行的“南发券”同等地位,未发行的外币军票转由南发金库管理。由于“南发券”是无准备金、无限额、非兑换的恶意发行,且总额高达194.87 亿日元,导致日军占领区内金融混乱、通货膨胀、物价腾涨。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本军票一夜之间变成毫无价值的废纸,因此对被日军侵略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因军票受到的损害也是战争损害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