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捷克人在纽约:聆听德沃夏克第八与第九交响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17-12-14
作曲家简介:
安东·列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19世纪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充满生命的律动与节奏的灵动,深受听众们的喜爱。从结构上讲,他更靠近勃拉姆斯,她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且紧实,层层相扣,十分简练,从旋律上讲,他更靠近旋律之王柴可夫斯基,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听得到优美绵长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所以,他结合了两位在结构与旋律各有所长的音乐家的精华,谱写了一部有一部精美的作品。

          
作为一土生土长的捷克人,他深爱着他的故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他远赴美国发展,但没有一刻忘记过养育他的故乡,所以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我们既听得到美国黑人的独特节奏与旋律,也能感受得到浓浓的思乡情。本次推送选了作曲家两部脍炙人口的交响曲,一部是他去美国之前所创作的第八交响曲,一部是到了美国创作的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两部作品之间的距离,就是从布拉格到纽约,从波西米亚到新大陆,从故乡到异地。


G大调第八交响曲——一幅波西米亚的音画
演奏时长约40-45分钟
第一乐章:Allegro con brio(辉煌的快板)G大调 约11分钟

相比第九交响曲和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远不如以上两部作品著名,但是第八交响曲是一部不亚于第九交响曲的大作,它可圈可点的地方比第九可能还要多,第一就是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幅音画,一首交响诗,一幅纯正的波西米亚图景,不像第九受到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第二一点就是这部作品看似中规中矩,实际上处处体现着创新性和即兴性,这在每一个乐章中都有体现。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乐章的开头就是创新的体现,一段哀怨的旋律却有着英雄的气魄,但是注意,这段旋律并不是第一主题,而是引子,然而这个引子在这个乐章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之前都会出现一次,所以相当具有迷惑性,就像进入每一个阶段的通行证。真正的主部主题是在小提琴颤音下长笛吹出的具有波西米亚民间特色的类似于鸟鸣的乐句,带有附点的节奏是这个主题十分鲜明,易于辨认。主部主题在乐队的铺垫之后再次演奏,铿锵有力,有种狂欢的味道,然后进入连接部,连接部不断向前磨进,引出副部主题,副部主题由木管奏出,弦乐以戏谑的三连音应和,以谐谑为主,之后的结束部又回到了狂欢的氛围,以类似引子的叹息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由引子的再现拉开序幕,进行主部主题的发展,呈示部的铺垫内容变得张力十足,之后是蹑手蹑脚的试探,不断地显现着主部主题的节奏,然后是本乐章即兴性的体现,中提琴与大提琴奏出一个崭新的乐句,一样具有着民间的节奏型,发展之后,小提琴以暴风雨的三连音催促着新材料的发展,气氛越来越紧迫,之后达到顶点爆发,这时的张力达到极点,主部主题倔强的节奏又出现了,在小提琴的引导下那个引子以恢弘的气势第三次出现,拉开再现部的序幕。再现部的主部主题更加简略,更多注重副部主题的再现,再现部结束后,迎来皆大欢喜的充满动力的结束部,最终强有力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Adagio(柔板)c小调 约12分钟
许多人称第八交响曲是作者的"英雄"交响曲,同时也有很多人也称这部作品是"田园"交响曲,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妨把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就是这个复杂的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不规则的三段体,具体是怎么个不规则,都在中段后的再现部。第一段主题陈述,弦乐一段田园诗风格的吟诵,我们于是想到了勃拉姆斯。需要注意的是,主题陈述的过程中像第一乐章一样又有一个类似于鸟鸣的乐句,在单簧管的伴奏下显得十分孤寂,从木管再到小提琴,这是这个乐章的重要动机。田园诗的风格突然被打破,英雄性的风格强势进入(上行乐句),鸟鸣动机变成了英雄作战的号角。

中段圆号的顿奏引出小提琴舞蹈般的下行乐句,双簧管和长笛奏出中段主题,之后独奏小提琴接替了木管,甜美的对这个主题进行发展,木管接替小提琴的伴奏地位奏出下行乐句,交替工作结束后,乐队热情地再对主题进行发展,铜管十分突出,加入了定音鼓,这一田园诗的风格再次被打破。在弦乐深切的经过句后进入第三段。

第三段尤为复杂,先是鸟鸣动机的再现,之后却来了一个咆哮的失控的乐段,这个咆哮的动机其实并不陌生,就是鸟鸣动机的变形,变得暴躁不堪。接下来的音乐更是出人意料,中段典雅的下行动机出现,再现了中段的内容,只不过不像正儿八经的中段那样浪漫,这里显得十分收敛。又是弦乐的一阵低吟(经过句)之后,一阵定音鼓的滚奏又把那个苦大仇深的英雄请了出来,弦乐变得咄咄逼人,不断上行,最后又回到了田园诗的风格中,宁静地结束第二乐章,这个强弱对比十分明显,戏剧性十足的乐章。
 
第三乐章 Allegretto grazioso(优雅的小快板)g小调 约7分钟
第三乐章,优雅的小快板,没错,这个乐章优雅且迷人,短小却精致,完全没有第二乐章的阴霾,仅仅是歌唱生活与自然的乐章。比起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那个风风火火的谐谑曲,这个乐章还真是美妙动人,虽有甜蜜的抒情,却一点也不甜腻。

三部曲式,第一段主题的陈述,一个抒情并略微带那么一点点忧愁的旋律,由小提琴领奏而出,极具歌唱性,就像雨后的田野,布满了青草的芳香。中段是充满欣喜的,就像在田野中找到了花丛,令人眼前一亮,田野里土生土长的民族绕着花丛舞蹈。中段主题虽重复三次,但是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尤其是第三次重复,高了一个八度,喜悦的气氛烘托到极点,充满着甜蜜和幸福。中段的结束使所有听众不舍,进入第三段,那个有一丝忧愁的旋律再次响起。

我在第一乐章就说过,这部作品处处体现着创新和即兴之笔,本乐章的结尾就体现了这两点,乐曲的速度快了一倍,并使用中段主题的材料,勾勒出一幅人们共舞的图案。
 
第四乐章 Allegro ma non troppo (不太快的快板)G大调 约12分钟
第四乐章很复杂,它是个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相结合的产物,有奏鸣曲式的主部副部主题,呈示发展和再现,又是一个变奏曲,所以分析其结构并不容易,这算是这首作品即兴性创新性的最后一个体现。

第四乐章也有个引子,这个引子像把利剑寒光闪闪,小号充满号召力地吹出这个令人振奋的引子,随后就是温暖的柔和的由大提琴奏出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完整陈述以后,进行两次变奏。第一变奏加入了小提琴作为伴奏,第二次变奏是狂欢节一样的乐段,分三段,一三段是粗线条的,一听就知道这是来自民间的声音,第二段典雅优美,充满萌发的动力,好似又回到了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陈述加变奏结束,意犹未尽之时,下里巴人的副部主题进入,比起大调的主部主题这个小调的副部主题就像民间酒气熏人顽劣之徒,虽顽皮但不招人讨厌的那种,怪异但很是好听。副部主题陈述后进行一次变奏,表现力增加了。至此,呈示部结束,进入短暂的过渡性的发展部,发展部可谓是一箭双雕,两个主题在同一时间一起交替发展,号角的声音混杂着下里巴人的旋律,就在发展得热闹的时候,小号金属般的声音将乐曲引进再现部,没有一丝喘息的余地。再现部主部主题多次变奏,几乎占了乐曲的四分之一,让主部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得副部主题没有机会再次露面。最后的最后,乐曲又回到了节日的喜悦中,像第一乐章那样强有力地结束。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新世界的焦虑与憧憬
演奏时长约45分钟
第一乐章 Adagio-Allegro molto(柔板-极快的快板) e小调 约10分钟
在说第一乐章之前,我先说明一下这部作品的标题"自新世界"是什么意思。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19世纪90年代访美并任当地音乐学院的院长,所以这里的新世界就是美国。这部作品虽然和美国音乐的旋律没有太大联系,但是在其中有着美国音乐的那种灵性,这个灵感来自于黑人音乐,德沃夏克凭借这个结合自己独有的捷克风格创下了这部不朽之作。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长达十分钟的序奏,却没有任何的拖沓感,这个乐章,优美中涵盖着浮躁与忧虑,这个就是描述作曲家初来美国的种种不适应。乐章以大提琴的痛苦的微弱的呻吟朦胧地拉开序幕,长笛紧接着大提琴的步伐,突然乐队开始暴躁起来,就像大梦初醒的感觉,直接引出号角般的主部主题,庄严却灵动,双簧管,长笛吹出富有节奏感的副部第一主题之后,弦乐热情而奔放,引出长笛奏出的如梦如幻朴实柔美的副部第二主题,这是第一乐章的精髓,让人欲罢不能,有着浓烈的捷克民族特色,并经民族风格和朴实近人的旋律是德沃夏克的强项,这点一点都不比柴可夫斯基差,只是表达风格不同而已。发展部很短,又回到了原有的浮躁中,主部主题与副部第二主题的发展构成高潮,暴躁的铜管强有力地吹着,描述着初到美国的不顺和烦躁,之后干脆利落地进入再现部。最后强有力的结束序奏。
 
第二乐章 Largo (广板)降D大调 约12-17分钟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是一封作曲家用一个又一个的音符写成的家书,是整部作品最动人的乐章,德沃夏克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融进了第二乐章中。第二乐章的开始是朦胧的,能使听众一下入境,在微风般的伴奏下,英国管开始了动人的自白,这段感人至深又十分质朴的旋律就是主题,英国管尽情歌唱,那忧郁,富有磁性的吹奏和美妙,具有回忆性质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将思乡之情表达了出来,然后,主题发展而来的空灵如水墨,弦乐轻轻地叹息后,这一主题第二次呈现,结束主题陈述段。

中段曲径通幽,很是复杂曲折,分三个部分中段的开始主角从英国管换成了双簧管,吹出了更加忧郁,迫切的中段主题,乐队伴奏也由微风变成了冷冷的吹掉落叶的秋风,这段旋律触动听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感人至深,下行的音符就是旅人令人断肠的的叹息,无力却迫切,短暂却无奈的连接后木管又吹出中段主题,更加无力,更加低沉。就在乐队都在低沉之中,突然变的活泼起来,乐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比如鸟叫。这是幻境,仿佛作曲家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之后思乡之情爆发了,作曲家再也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把第一乐章的第二副部主题的乐思激动地表现出来。乐队平息后,那动人的思故乡主题又出现了,不过有出人意料的地方,主题进行之时,突然出现如重奏般室内乐般的效果,织体简洁明了,这体现出故乡可望不可及,把作曲家无奈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朦胧地结束感人至深的第二乐章。

注: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念故乡》就是这个乐章的主题。
 
第三乐章 Scherzo:Molto vivace-Poco sostenuto(谐谑曲:极其活泼的-略显绵延的)e小调 约9分钟

这个乐章,完全没有了前两个乐章的愁绪,是来自捷克民族的舞蹈,粗犷豪迈,奔放自如,虽然音乐是粗线条的,但结构上却是极为精致,不同寻常,因为这个乐章的结构是不多见的倍复三部曲式,乐曲结构环环相扣,毫无疑问,这个乐章是这部作品最难分析的乐章。

乐章的第一段就是个复三部曲式,包含了主题陈述段,第一中段还有主题再现段。主题陈述段还是个单三部曲式:乐队精神抖擞地奏出强有力的主题,这里别出心裁地用到了三角铁,增加了民族性,就像捷克民族衣服上的铁环挂饰相撞发出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乐队逐渐平和,由双簧管,中间的连接充满战斗感,连接后重复主题。第一中段长笛牵头双簧管接应奏出舒缓,流畅的第一中段对应的主题,这个主题,乡土味更浓,不妨想象那是来自农场的声音,很有画面感,听众能"看"到磨坊的风车,农作的妇女还有摇头晃脑的牲畜,之后乐章主题再现,并强有力地结束第一大段,迎来本乐章的第二中段,单三部曲式的第二中段尤其讨人喜欢,那悦耳轻柔宛如捷克民族的少女在大自然中舞蹈的旋律一定能使听众获得最大的喜悦,三角铁伴随木管行进,作为连接的小提琴轻柔悦耳的跳动无不增添了这一乐章的美丽与魅力,第二中段主题再次重复,但不使人感到厌烦。之后是本乐章的第三段,也就是乐章主题的再次陈述,最后的最后,有力地结束粗犷且精致的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Allegro con fuoco (火热的快板)e小调转E大调 约12分钟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火热而雄壮,有着磅礴的气势,这个乐章的知名度仅次于第二乐章,情感得到了真正的爆发,并总结前三个乐章,这个乐章拥有火一般的热情,同样也拥有着一个又一个惊喜留给听众。乐章首先奏出的是雄壮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巨大的呼唤声,这个声音,来自萦绕在作曲家心中的家乡,所有的不愉快和思乡之苦在这一刻得到宣泄与释放,之后的连接部火热的三连音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由单簧管领奏的副部主题的开始较为内敛,但之后也精神抖擞地呈示出来,两个主题表达完毕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可以说是对前几个乐章以及刚刚过去的第四乐章呈示部的回眸与发展,这是给予听众的惊喜之一,第二乐章的主题变形的片段以及第三乐章的舞蹈性的乐思交互出现,无人不为之叫绝,经过短暂的蓄力,很快火热的主部主题又出现了进行发展,但是不断变得无力,就像第一乐章的开头一样轻,这是惊喜之二,副部主题的发展随之出现,但是给人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碎片由圆号的吹奏出现因为下面沉寂一段时间后是是一段大爆发,也是乐章的再现部,这个爆发是整部作品的顶点,火热到了极点,作者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愁绪,歇斯底里地把主部主题用最强的气势强调,再现,就像巨大的呐喊声,震耳欲聋,随后又是一阵空虚,出现第二乐章主题的变形碎片以及第三乐章舞蹈动机,正当听众认为这部作品将以小调收尾时,乐队从蓝色的e小调转向了金色的明亮的E大调,从悲壮走向辉煌,此为惊喜之三,最后的惊喜在最后一个音,听众感受到了辉煌的力量,认为这部作品会铿锵有力地结束,然而并不是这样,最后一个音出人意料地由突强并不断减弱,最后以微弱的声音结束整部作品,这是最后的惊喜,也留给了听众反复玩味并思考想象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