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韵味浅探

 杏坛归客 2017-12-15


诗词韵味浅探


作者:陈跃国


一个好的诗人就如同一个技术精湛的厨师。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总是爽口爽心,吃饭的人不由得会多吃几口。同样,一首好的诗词总会是那么惹眼,使人忍不住多读几遍,有的甚至会烂熟于心。把诗词写好,甚至想把它写得好到极致,这是每个诗人所毕生追求的。作诗就象烹饪,靠的是功夫和技巧。功夫就是诗人的知识积淀和对生活的认知程度,技巧就是用文字把所咏对象编缀出别具一格的新鲜花样。

如何让诗词有韵味,让人赏心悦目,产生联想,读后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让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可读性,有生命力。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索。

人们在诗词创作中特别注重推敲锤炼。即炼字,炼句,炼意。

炼字:在古今诗人的杰作中,有许多句子中的字是用得很精准传神,很震撼的。贾岛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不定。韩愈最后立马沉吟了一阵后,建议用敲。我曾经也与人讨论过此诗中的推敲二字。和尚假如回自己的僧房,他作敲,岂不是多此一举。和尚如果是造访朋友,他用推,这岂不是一个莽撞和尚?再看诗题是《题李凝幽居》。原来和尚是月夜访友,这样,诗句中还能用推吗?如此看来,诗句中下字的精准是多么的重要!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的“皱”字,把平滑的水面写得就象一匹锦缎似的,多么形象,多么传神。孟浩然《过洞庭湖》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首诗中的"撼"字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他的夸张的确是恰到好处的,是其它字无可替代的。试想,没有这个精准的"撼"字,这首诗还有多少值得咀嚼的味道?这首诗还能有这么高的价值吗!我曾经写过一首

叫《山曲》的七绝:

梁上歌声梁外传,或荤或素或悲欢。

一枚爱字飘出口,专往亲亲心里钻。

有的人建议把“飘”换成“飞”,我觉得“飘”、“飞”不是关键,关键还是那个"钻"字,它把无形的爱变的有形了,爱成了一个款款飞动的一个实物了,专往所爱的人心里钻。这是有关炼字的几个例子。字“炼”到家了,就如同饭菜里的盐,放得恰到好处,自然就有“味”了。

炼句:一首诗词能不能引起读者的青睐,其中一定得有一两句出彩的句子,否则平淡无奇,索然寡味,读者就没有品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好的诗句不胜枚举,这些诗作就是凭靠这些韵味浓郁的句子才会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比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无形的愁写得有形了,可触,可摸了。营造出来的气氛也是十分真实感人的,读者好象就在这个环境中了。聂胜琼在《鹧鸪天》中的"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帘儿滴到明"。鲁迅的"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隽永的句子把整首诗作的尺度不知拔高了多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如"画屏金鹧鸪",以辞藻华美取胜。韦庄的词,整体来看词句清秀,造境旖旎,整体衍接较好,骨秀也。因此,诗人在诗词创作中,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能炼到字,句,意俱佳者方为上乘之作。李后主的作品到晚年才真正变得灵性起来,有真情实感,毫无做作之态。比如他的的两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销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再比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再比如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真乃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不只是单纯的写景。景为情出,情与景合,水乳交融,达到一种十分和谐,美妙的效果。这就是厨师的刀工,放盐和对火候的的综合掌控技能。我们作诗填词不能局限于只继承借鉴古人的手法,还要善于创新。要用当下的景物,极富时代特色的语言,营造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意象、新思想来。何鹤的诗作《树墙》,在这方面就比较突出:

知君本是栋梁材,可叹原非当树栽。

置在街前添一景,出头自有剪刀来。

又如其《往返榆林途中三首》

一声呼啸裂长空,驾雾腾之两翼风。

不到乌云头上去,光明怎到我怀中。


云海茫茫自在行,仙凡两界辨难清。

机声抖动缘何事,天路原来也不平。


鹏翼舒张世外身,千山万壑画图真。

苍天知我底层久,许我作回人上人。

四首小绝,每首廖廖二十八个字,首首精致厚重,读后如饮琼浆,回味无穷。

我在诗词创作中也就诗之韵味做过一些摸索。比如我的七绝《环卫工》:

一曲晨歌唱亮天,长街寂寂帚声传。

向来专管不平事,扫尽腌臜路更宽。

用词韵写诗,虽然突破了窠臼,还在如来佛主的手掌心里。这首诗受到了许多老师的赞赏和好评。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班导师郑玉伟老师读后评价说"含蓄蕴藉,余味隽永,有朦胧美"。   

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就要像高明的厨师那样,既要注重选材,还要注意刀工和细心搭配作料,更要注意火候的掌控。这样,诗词的口感,韵味自然而然就凸显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