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针灸辨证施治法

 chi_ping 2017-12-17

       感冒四时皆有,唯冬春两季气候变化时发病最多,是常见的上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症状,《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一般以为感冒是轻浅小疾,不予重视,然而有些慢性疾病或复杂重症,却往往由此而诱发,正如张景岳说的“伤风之病,由本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现就针灸治疗感冒的一些规律,简述如下。

       一、病因与辨证

       感冒的发生与发展,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抗力低下,以及卫外功能失调,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骤然变化所致。特别是体虚之人,感受发病,往往缠绵不愈,这个过程经文叫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如《证治汇补》说的“有平昔元气虚弱,表腠疏松,略有不慎,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由于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风寒暑湿之邪,自口鼻、皮毛入侵,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肺卫为主的症侯,加之受邪有深浅,正气有强弱,故反应的症侯亦有轻重之异。所以,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昔有三人,冒露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文中说的甲乙丙三人,同受一定时间、空间、地点、条件相同的病邪(这叫作“气同”),但所出现的症侯、后果则人各有异(这叫作“病异”)!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医宗金鉴》有过这样的回答:“推其形藏原非一”,指出,人体的素质、素养、素因不同,所以感受外邪后病情各异。因此说,外邪决定子本赃,这在经文上叫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特别是冬春之季,吾人每时每刻都处于寒固于外,热郁于中的环境中,一旦风邪盛于外,伏热郁于中,所谓“无火不伤风”,便是感冒的关键所在。

       二、施治与处方

       上述说明,感冒是由内、外因相引所发。不过不能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把因果颠倒,而要抓住感冒是病在表、伤于卫这个关键,治疗应在重视内因的基础上,以祛邪为先。施治之时,还应分清伏热的轻重,感寒的深浅,形藏的盛衰,素质的阳虚(易伤阳)、阴虚(易伤阴),以及痰湿(易伤湿)等等,随证处理。

       针灸可通取:

       肺经络穴列缺,以宣发肺气,配风府、风池以解表邪,散风寒。此乃根据《素问-骨空论》提出的“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的法则。因为风伤人体,阳气内拒,故风伤卫则开多合少而易汗,风府是督脉与阳维脉之会,刺之可祛风解表和营卫。所以《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则愈”。

       然后再辨:

       冬伤于寒,风寒甚者,必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这表明寒邪束表,腠理闭拒,伏热轻、表寒重,可加风门以调太阳经气而驱外邪,灸诸阳之会大椎,以散客表之风寒。

       夏伤于暑,暑热内郁,必见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来濡数。这表明风寒外束,暑热内郁,可加曲池、委中出血,以促进暑邪之外泄;若长夏伤于湿,必见发热不扬,状若阴虚,头重如裹,骨节痛重,舌淡苔腻,脉来濡缓,这表明外邪袭于肌表,卫气被遏,可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以祛湿邪。

       秋伤于燥,邪犯于肺,津液内亏,必见恶寒发热,头痛干咳,鼻咽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来浮弦而数,可加太溪、照海以滋阴润燥。

       春伤于风,风热甚者,必见发热重,恶寒轻。自汗,脉来浮数,这表明热淫于内,伏热重,表寒轻,可加大椎以泻诸阳之热。

       凡见鼻塞者,加迎香以通窍;头痛,前头加印堂,头顶加上星,偏头痛加太阳、头维以止痛;呕吐,加金津、玉液出血以止呕;咽痛,加少商出血,以清咽止痛;高热,加三商穴(少商、老商、中商)出血,以降热散风;项背强痛,加天柱疏通膀胱经气以止痛;便秘,加支沟、丰隆以通便。

       感冒不外卫外失护,抗力低下所致。考人体卫外功能不外膀胱(主一身之表,是卫外第一道防线)、肺(主气,外合皮毛),所以肺气虚之人,常致卫外失调,则易于受邪。根据此理,预防感冒应增强卫外功能,每日可取鱼际、合谷、二间、三间按摩三次,每次按摩200下,以使之产生热感为宜,再按摩风池,可防止外邪入侵。故有诗为证:“鱼际合谷二三间,经常摩擦莫等闲,护卫实表增抗力,风池流感不可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