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玫瑰痤疮是如何形成的?

 王吉松 2017-12-19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中部突出区短暂红斑或持续性红斑(3个月以上)、丘疹、脓疱及血管扩张,皮疹有明显散发于口周倾向。常见的临床分型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增生型和眼型。

导致玫瑰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内源性因素如遗传背景、皮肤屏障功能破坏、神经血管失调及免疫失衡等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环境因素也与玫瑰痤疮密切相关,已知明确的诱发因素有紫外线、酒精、辛辣刺激、冷热、表皮毛囊蠕螨等。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围绕皮肤血管发生免疫及炎症反应是玫瑰痤疮发生的主线。



玫瑰痤疮发生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王岚琦    鞠强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


一、天然免疫


近年来证实Toll样受体(TLR)及抗微生物肽LL37在玫瑰痤疮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LR是病原体识别受体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皮肤细胞主要表达TLR2和TLR4,尤其是TLR2被发现在多种皮肤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等表面表达。抗菌肽主要由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保护机体对抗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LL37的促炎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均与玫瑰痤疮发生相关。TLR和抗菌肽均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保护机体,另一方面其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招募的免疫细胞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两种作用的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加重。同时TLR2过度活化促进LL37的表达上调,活性加强,进一步加重免疫失衡,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

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的激活导致后续获得性免疫活化,已有研究证实,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Th1细胞和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及细胞因子基因转录上调,Th1/Th17途径参与其中。也有研究显示,在丘疹脓疱型和肥大增生型患者皮损处B细胞相关基因CD20、PAX5、CD24基因有所上升,但CD20免疫组化染色仅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中可见,但同正常对照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浆细胞是否参与疾病的发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