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脑肿瘤]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 巴一旭 杨光 李国忠等

 程浩峰 2017-12-20

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本人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巴一旭、李国忠、王宁、程玉,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杨光;本文发表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 22(7):331-334.;

 

垂体腺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局部压迫、垂体激素分泌紊乱有关。垂体腺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论,随着肿瘤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已有初步进展,包括肿瘤单克隆起源、肿瘤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基因突变诱发肿瘤、肿瘤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异常等。其中以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倍受关注,二者在正常组织中相辅相成,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然而,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学改变可导致基因失活,一旦抑癌基因丧失活性,将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

在正常机体中存在两个相互对立且共同制约的基因群体: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垂体腺瘤作为单克隆起源肿瘤,与两大基因群存在密切相关性。相关抑癌基因包括p53、p27、p16、嘌呤结合因子基因(non-metastasis23,nm23)、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1,MEN-1)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基因、PTEN肿瘤抑制基因和芳香烃受体相互作用蛋白(arylhydro carbon receptor inter acting protein,AIP)基因等。在细胞增长过程中,这些基因可出现低表达甚至失活现象,诱发细胞异常增殖。

 

1.1抑癌基因p53

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抑癌基因,被认为与50%~55%人类肿瘤发生有关,其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编码蛋白是由39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四聚体蛋白,其半衰期短,在正常组织中难以检测到。p53参与维持染色体DNA的完整性,当DNA发生损害时,P53蛋白作为转录因子与DNA的相应部位结合,使细胞周期停滞。p53通过抑制解链酶的活性,并与复制因子A相互作用参与DNA复制与修复。其基因突变可导致空间构象改变,影响基因转录活化和蛋白的磷酸化过程,从而失去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

 

突变的p53与野生型p53可以结合成一种具有多亚基的寡聚蛋白,造成p53与DNA的结合能力降低,细胞增殖失控。p53基因还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有关,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肿瘤恶性程度越高,p53阳性率越高。研究表明:非侵袭性、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中p53阳性率分别为0、15.2%、100%;因此,推断p53基因可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而在非侵袭性腺瘤中无p53基因突变,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p53基因。有学者在1例非典型性腺瘤中发现p53基因突变的结果也证明上述观点。由于P53参与多种应激信号通路,多种外界因素还可通过干扰信号通路中的因素间接影响p53活性。

 

1.2抑癌基因p27

p27定位于人类基因染色体12p13,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抑制基因。一方面,P27蛋白可直接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结合,使CDK不能与其激活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activating kinase,CAK)相互作用,从而不能发挥CAK诱导CDK的磷酸化作用,导致CDK失活。另一方面,在体外,P27蛋白能与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CDK复合体结合,抑制CDK激酶活性,使cyclin D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停止在G1期。KOMATSUBARA等研究发现:正常垂体组织中p27基因高表达,而在垂体腺瘤组织中p27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JORDAN等研究发现: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腺瘤中存在细胞周期蛋白过度表达,而p27基因则为低表达,且两者表达呈负相关。说明p27基因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P27蛋白还可阻碍Rb蛋白磷酸化,造成转录因子抑制,使细胞周期停滞。研究表明:敲除p27和RB基因的小鼠,其垂体腺瘤发生率明显提高,小鼠RB和p27基因缺失可延迟细胞凋亡。

 

P27蛋白还具有抑制染色质组蛋白H1磷酸化的作用,使体内染色质结构变化,影响DNA聚合,使细胞周期停滞。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组织中存在p27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在垂体腺瘤中也可能存在p27基因甲基化。SEKIYA等发现在正常垂体和垂体腺瘤细胞系中DNA甲基化与p27基因表达产物呈负相关,说明DNA甲基化也是导致p27基因在某些垂体腺瘤中表达静止的机制之一。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垂体癌中,p27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说明p27基因与肿瘤侵袭性及恶性程度有关。但p27基因是否可作为垂体腺瘤的预测性标记物,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3抑癌基因nm23 

nm23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4-25上,编码含345个氨基酸残基的核蛋白,蛋白有3个不同的结构域,即N末端激酶结构域、中心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结合区域和C末端cyclinB结合区域。正常机体中,nm23基因通过N末端激酶磷酸化下调cyclinB活性,进而使细胞周期停止在G2期。然而cAMP与nm23蛋白相结合形成cAMP-nm23复合体,阻止cyclinB与nm23蛋白结合,使细胞周期G2-M期的抑制作用解除,导致细胞不断增殖。其等位基因缺失,可诱导肿瘤呈现侵袭性生长。

 

MANDAI等研究发现: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nm23基因的H2型异构体表达明显减少,尤其是侵及海绵窦的肿瘤组织;因此,认为nm23基因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1.4抑癌基因MEN-1

MEN-1综合征指至少并发两种内分泌相关肿瘤的综合征,而以罹患垂体腺瘤的病人居多,其发病率高达40%。MEN-1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动物实验证实,所有垂体腺瘤的鼠模型中MEN-1基因均出现缺失,而以种系突变最多见,出现杂合性缺失的概率10%~100%,而散发性垂体腺瘤中很少发生种系突变。在针对大量散发性垂体腺瘤的研究发现,仅1%发生基因突变,遂认为突变并不是散发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原因。然而NUNES等研究发现MEN-1基因失活还与遗传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MEN-1的作用机制与其编码蛋白MENIN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有关。

 

首先,MENIN蛋白可以通过引导MLL蛋白至特定区域,上调p27Kip1和p18Ink44c基因的表达来激活RB通路,进而抑制细胞增殖。MLL是组蛋白H3和赖氨酸4特异性结合体,是MENIN的活性蛋白。此外,MENIN还通过干扰启动子区转录因子NF-Y、E2F和αCBP的作用来抑制cyclinB2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1.5抑癌基因p16

CDKN2A基因又称INK4a-ARF基因,位于染色体9p21,属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家族,其编码蛋白P16INK4a和P14ARF分别通过不同途径发挥调控作用。p16基因表达的P16蛋白与cyclinD竞争结合CDK4/6,抑制其激酶活性,导致RB蛋白去磷酸化,结合E2F转录因子,使之不能与DNA特定区域结合,从而使细胞周期停止在G1期。甲基化为正常的细胞周期调控方式,异常甲基化可导致基因活性降低。

 

研究表明:垂体腺瘤p16基因CpG岛甲基化率高达70%~80%,而发生甲基化的垂体腺瘤中有69%为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仅有29%为生长激素腺瘤。大样本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研究发现:70%无功能腺瘤p16基因内的CpG岛出现甲基化,并有78%的甲基化腺瘤未能表达P16蛋白,提示p16基因异常甲基化可降低其蛋白表达,而且无功能垂体腺瘤较分泌性垂体腺瘤p16异常甲基化率更高。

 

1.6抑癌基因RB

RB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抑癌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核心作用,存在磷酸化(非活性)和去磷酸化(活性)两种状态。正常情况下磷酸化的RB基因可以使转录因子E2F释放,E2F可激活与DNA复制相关酶的基因转录。当去磷酸化RB基因与E2F结合后可使E2F丧失活性,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目的。既往研究认为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RB基因或其通路中任意基因突变有关,然而,垂体腺瘤很少出现基因突变。

 

近些年,研究发现垂体腺瘤中频繁发生RB基因的异常甲基化。SIMPSON等发现在良性ACTH瘤中存在RB蛋白表达,而在转移瘤和恶性ACTH腺瘤中无RB蛋白表达,提示RB基因可能在肿瘤的良恶性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RB基因也参与垂体腺瘤的侵袭作用。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垂体腺瘤均存在RB基因失活,某些生长因子、致癌力、氧化应激、DNA损害等也可作用于RB基因通路,间接对肿瘤的生长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

 

1.7PTEN

肿瘤抑制基因PTEN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0q23.3,其编码蛋白具有磷酸酶活性,对调控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起重要作用。此基因可参与多种基因通路:①FAK通路:PTEN蛋白通过使FAK去磷酸化,使其下游调控信号P130CAS下调,从而抑制细胞增殖。②PIP3通路:PTEN蛋白引起PIP3脱磷酸化,使AKT活性降低促进细胞凋亡。③MAPK通路:PTEN蛋白可以抑制蛋白激酶MAPK的活性,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转化。④细胞周期蛋白通路:PTEN蛋白也可作用于RB通路,与CDK结合使RB蛋白去磷酸化,抑制细胞增殖。

 

有关PTEN基因与垂体腺瘤的报道虽少,但其作用不容忽视,ZHANG等对50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研究发现,大部分肿瘤存在PTEN基因突变和缺失,且其蛋白表达缺失在侵袭性垂体腺瘤更明显。这说明PTEN基因失活还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PTEN基因作为抑癌基因参与垂体腺瘤的发生,但能否作为一项用于判断垂体腺瘤预后的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8抑癌基因AIP

AIP基因位于11q13,包括6个外显子,编码蛋白由330个氨基酸组成,其蛋白C末端形成3个三角形的四肽结构域,在蛋白聚集、细胞潜能激活及细胞核受体稳定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目前,其在垂体腺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备受关注。有文献研究表明:AIP胚系基因突变与20%~30%家族单纯性垂体腺瘤(familial isolated pituitary adenoma,FIPA)和少部分散发性垂体腺瘤密切相关。FIPA为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包括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和二者混合型腺瘤,分别属于不同家系,多以儿童时期发病为主。

 

与FIPA发病相关的AIP作用因素包括芳香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R)、G蛋白、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和存活素。近年研究表明:AIP的C端可与AHR、热休克蛋白90和P23结合形成复合物,将AHR稳定在细胞质中,以保证细胞的正常分化和转移。cAMP作为细胞信号通路中的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增殖。正常细胞中AIP可以抑制PDE亚型活性,降低cAMP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增殖,AIP基因突变导致AIP蛋白与PDE亚型的结合体功能丧失,cAMP水平增加,细胞增殖不受控制。

 

DALY等研究发现:AIP基因突变所致的垂体腺瘤多为生长激素大腺瘤,且存在对周围正常组织广泛浸润的表现;因此,认为AIP基因突变和杂合性缺失还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

 

2.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不甚相同,其中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观遗传学异常为主要的作用方向。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有望探索出更新和更深层次的机制,从而为人类肿瘤学发展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