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起来是一个利尿的方子,为什么能治疗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呢?

 whd991 2017-12-21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108)

特别说明,文中方药仅供中医医师交流研究用,请勿自行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中药半斤为八两,一两为15.625克,一钱匕=1.5~1.8克,一分=3.9~4.2克,我们实际运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缓急轻重,按一两=3~16克进行换算。水一升为200毫升,一合为20毫升。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方子,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方子,以至于惜字如金的伤寒杂病论用整整十二条条文(其中伤寒杂病论八条,金匮要略四条)来长篇累牍地阐释这个方子。

是的,这是伤寒杂病论中,组成简单,但用途最复杂的方子之一:

它叫五苓散,由五味药物所组成:白术十八铢(约12.6克)),泽泻一两六铢(约19.825克),茯苓十八铢(约12.6克),猪苓十八铢去皮(约12.6克),桂枝半两去皮(约7.8克)

用法:以上五味药,捣为粉末,用米汤送服,每次仅用一1方寸匕(约为2.74克)

请注意五苓散的用法,这是五苓散中最关键和精粹的部分。

让我们从易到难开始前行。

一、利小便

《金匮.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4条如此描述“五苓散”的功效: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这一段的前半部分不难理解,白术燥湿利水,泽泻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利水渗湿,桂枝发汗解肌,所以当然能够利小便,发汗,但是,为什么可以治疗口干欲饮呢?此段条文必须与其他条文互参,才能明晰。

看起来是一个利尿的方子,为什么能治疗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呢?

五苓散有利小便的作用

二、五苓散能治的是口渴欲饮,但水入则吐的症候

不能见到口渴就用五苓散,此处需要和白虎汤类方证鉴别。白虎汤证也会出现渴而欲饮,但是白虎汤的渴是“大渴烦不解”,渴的程度比“五苓散证”深,而且更关键的是,白虎汤证的患者,见到水会大口大口狼吞虎咽,不会“水入则吐”。

而虽有口渴欲饮,但“水入则吐”是五苓散的显著特征。

《伤寒论》第74条对五苓散功效的阐述比较详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解密的题眼: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5条又将此条重复叙述了一遍,可见此则条文的重要性。

发热一周左右不缓解,汗出过多,会导致胃津流失,胃中干枯,于是出现口渴。和“白虎汤证”有区别的是,五苓散证还兼有三焦气化作用失调,三焦水道不畅的现象。

一方面为胃中津液流失,出现胃中干;一方面在人体三焦水道的肌、心下、小肠、膀胱等环节由于某些器官作用的失调,在如上环节出现了水、湿、痰、饮的停滞,尽管患者口渴欲饮水,但由于三焦水道的某个环节有水湿停滞,所以水入则吐。

当然此时水湿痰饮停滞的程度并不深,所以仅仅用2.74克作用的五苓散,米汤送服,则可通调水道,恢复人体的气津循环。

由此可见五苓散之所以能够起效,关键点就在于五苓散可以畅通水道了。

看起来是一个利尿的方子,为什么能治疗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呢?

口渴欲饮,水入则吐

三、米汤也不可忽视

很多人见到书上说五苓散能够治疗“口渴欲饮,水入则吐”,于是见到入上症状,便投予五苓散,大剂量水煎服,结果不仅不效,往往口会更渴。

这是因为忽略了五苓散的用法,五苓散用的是散剂,每次的用量很小,也就2、3克,目的是通调水道,患者真正大口大口喝的是米汤,所谓梗米,味甘,苦,平,无毒,可益气,可生津,乃经方中生津的要药,白虎汤中即配伍之。

所以在这儿通调水道的是五苓散,止渴的米汤。

看起来是一个利尿的方子,为什么能治疗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呢?

米汤

五苓散之妙,由此可见一斑。

下期继续说五苓散及其变方,不见不散。

我的微信公众号:医师黄继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