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甲骨文东、西的祭祀背景与习俗

甲骨文研究曾经辉煌,现在却在沉沦,无论多大的石头扔进去,连死水微澜也不曾见。可叹无奈,今以小文讥之,须知草根也识字,农民开飞机。

那些有文字记史之前的时光,统统被称为史前,那么,用于记录历史的文字,它们在史前又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是不是就要靠考古学和社会学去分析、去研究,考古学和社会学分析、研究的难道不是社会背景吗?

我认为真正的文字,最关键的标志是叙事。研究古文字,必须明确:文字最初的特征就是叙事。古文字的叙事特征不同于文字的叙事功能,古文字的叙事特征就是象形,而甲骨卜辞的出现,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叙事功能,它距真正的古文字也有很长一段距离了。《尚书·舜典》“象以典刑”的“象”字恰恰是指叙事特征,即舜帝时期的文字仅具备叙事特征,但还未成为具有叙事功能的文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因此,研究甲骨文,尤其是那些象形特征十分明显的,我们必须将社会背景考虑进去,才会发现一些甲骨文字的本源以及本义,进而知道很多甲骨文其实是社会背景的抽象,即背景字。

关于车与中国,“西来说”的证据远详实、丰富于“本土说”。而我认为车不仅来自于中国本土,且与商代已经酿造白酒有关,你信吗?事实究竟怎样,必须从中国的文字说起。中国文字社会背景的证据力量比任何证据还要强大。一切从东、西二字说起。

感怀中国人久远的文明程度

东字以及甲骨卜辞中的“东母”、“东女”目前被认为与东方的日出有关,即东与日的形象和方位有关。西字以及甲骨卜辞中的“西母”、“西女”目前被认为与西方的月亮有关,即西与月亮的方位有关。这些研究成果均来自于对商周的后世历史文化的列举与思考,但均为从东、西二字的文字构成做探究,这是上述成果的硬伤。现在我们从甲骨文东、西二字出发,探寻甲骨文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是商族的首次迁移。有一些观点认为商族是东夷人,这不完整。依据《史记》的记载,在尧舜时期,强大统一的部落联盟已经形成了好多年,已经出现了用行政手段任命官员的统治形式,不知道方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商族是在帝舜时期受封,从晋中迁往东方的。在那时,同样作为中原人的商族应该已经具有明确的方位意识了。因此,甲骨文中的东、西方位在商族迁移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商族对东母、西母的祭祀不能排除是中原文化特有的。

二是方位词的特点。从甲骨卜辞可以明确看出,在商代,中国传统的干支计法已经成熟,这种计法表明人们对行动、活动的计算已经走向了精细化,这要比东西南北方位的确定复杂不知多少倍,就此而言东西南北方位的确定要低档、基础的多。一个刚刚发明了方位词的部族很快就掌握了干支计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方位词要早于甲骨文本身很多年,甲骨文东西南北的写法并不是凭空而来。

三是地位的特殊之处。从甲骨卜辞可以明确看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出现在祭祀活动中的只有东、西两个方位。既然甲骨文东西南北的写法并非凭空而来,那么,这两个方位以及“东母”、“西母”一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其特殊意义就意味着它们与众不同的社会背景。

西字,我在前面的小文《西、白》、《嫘祖考》里证明过了,甲骨文西字的早期形态代表了苎麻织品,因此,西母就是发明苎麻织物的女性,比嫘祖还要早。而早在商王朝几千年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男性统治时期,商王仍在祭祀这位女性,说明“西母”不仅是一位中华民族的杰出女性,极有可能是晋中以西地区部族中的女性。已处于农耕文明的商王朝,仍着重祭祀的这位女性,不能排除她是母系氏族时期的杰出女性。

以此为对照,甲骨卜辞中“东母”也应该是这样的一位杰出女性,是晋中以东地区部族中的女性。那么,“东”指的是什么呢?《说文》东,动也。从木。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崇敬中国人久远的聪明才智

甲骨文东字到金文东字,形态保持稳定,见下图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从上图的对比看,东字字形的变化几乎不存在,而且,这一字形一直保持到了今文字。这说明周人很可能十分了解东字的本义,无需改变。纵观甲骨文,像东字这样自行保持一致的也不多见,这说明商人也很有可能十分了解东字的本义,无需改变。为什么我在前期小文中称:东是轮轴原理的象形。我们参看束字,见下图: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从上图的对比看,束字与东字的字形差异就在中部类椭圆里的一横。《说文》束,缚也。段注《说文》束,从口木,口音韦,回也。段玉裁先生对“束”的分析十分精辟,值得借鉴。他的意思是束字就是把木条捆扎(回绕)在一起。一个“回”字使我们联想到了圆和转动,我们知道“十”字形在甲骨文中就是甲字,其本义是四方通达、天地交会。中国古人对“通”理解就是孔洞,古陶器、玉琮均是代表。如果我们把“回”、“通”的本义合在一起就是转动、旋转的孔,中间插进“木”,形成的正是轮子,所以,甲骨文东字就是轮子及旋转的会意,代表了轮轴原理。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本字,并引以为偏旁。看上去与车并无一致的辘轳之所以从车,就是因为辘轳也是按照轮轴原理工作的。

古人之所以把东用于方位词,是因为车轮与太阳都是圆的。虽然,车轮的形状与日、月的形状相同,但就此认为“东母”就是太阳的化身还为时过早,因为像后羿射日、夸父逐日这样的传说也是存在的。

 

正是由于车最初有转动、旋转之义,由车又衍生出来了很多字或偏旁部首,比如軎、、专、甫、甬等。进而衍生出转、缚、通、诵、辅、捕、轴、抽等字。这些认识可以帮助我们释读更多的还未被认识的甲骨文。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怎样保证和检验两个车轮一样大呢?依靠嵌在车轮上的“辅”,而“辅”正是测量两个车轮大小是否一致的标尺。虽然,“辅”对车辆的负重没有直接担当,但是,通过“辅”长短以及曲度的变化,既可以观察掌握轮径是否不一致,避免车辆倾斜、颠簸,也可以探知负重的程度,避免轮碎、轴断。因此,辅字的本义是揣度、测量。这说明中国人在商代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造车、用车知识。

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上图取自于广州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范常喜先生《辅车相依》一文,我的观点虽与范常喜先生大相径庭,但范先生提供的图片,尤其是那两条十分明显的车辅,为我对“辅”的论证提供了坚实证据。根据甲骨文东字的字形,我怀疑中间部分的两横有可能就是“辅”的象形。甲骨文新释读31——黄帝的真实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