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开你的孩子,让他自由 | 冰川观察

 北北的fish 2017-12-25


前两天跟一位老师在潮州饭馆吃饭。这次饭局规模隆重,老师的太太、孩子以及另外一名来实习的女生共同参与。


老师是谁?


我觉得老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在中国社会里,他的出生只能算中下层,高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学业。既打过零工,也做过生意,但都没有发财。


后来在家自学看书试图研究“如何发财致富”,几年之后,虽然没有积累起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也存满了人生的第一盆知识。很幸运,在一个重视学历而不重视学问的社会里,赶上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


凭借着早期的论坛热,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互相攻击,互相厮杀,互相辩论,直至最终的互相欣赏,结交了一拨志同道合的“狐朋狗友”。在“狐朋狗友”的左右推荐下,进入了我们所说的纸媒行业。


从实习记者开始起步,做到资深记者,再到专业评论员,如今在媒体圈内已小有名气。在过去纸媒还兴旺的年代里,认识了我其他几位老师,如今一起做着一点不大不小,但却是有意义的事。


乔治·奥威尔,一位从未经过学院式专业训练的伟大记者


老师为人温和,也很谦逊,在我面前吹过的最大牛也只不过是“百度搜得到的人物”。可问题是,谁的名字放进百度里搜不到呢?所以想来也不算吹牛。


我知道另一位拥有类似经历的人是乔治·奥威尔。奥威尔也没读过大学,他混过印度,呆过书店,进过餐馆,也做过记者,但凭借着私人阅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养成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这样的人,从概率上判断,多半为自由主义信徒,即坚信“任何人只要不伤害他人,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干的事”。他们相信个人奋斗能改变自身命运,不承认社会既定风俗,并贯彻人道主义理念。


确实,老师也是这么定位自己的。然而,嘴上坚持容易,但行动上贯彻总归困难,有时候甚至经不起推敲。只要是人,必有漏洞,不经意之间都会露馅儿。


饭局现场


回到饭局现场,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惊。


吃饭大约一个小时,差不多快结束的时候,老师问儿子:“吃完了没有?”

“吃完了。”

“吃完了就该写作业了。”

“但是我不想写。”

“之前说好带你来吃饭,你答应了,吃完饭就要写作业。”


接着,老师把作业从儿子的书包里拿出来,让他在另外一张饭桌上写作业。


我问:“他好像不想写作业。”

老师说:“要写的啊!”

“不想写,写了也没意义。”

“学校布置的作业要完成啊!”

“不想写,即便学校要求也没有必要写。”

“你不要让我儿子听到你说这些。”

……


突然,儿子插嘴说:“我写作业是为了钱!”

“你瞎说什么?”老师在旁边回应。

……



我说:“他说的挺有道理啊!”

老师说:“你不要让我儿子听到你说这些。”

“你做人不够彻底啊,你不是希望把他培养成有想法的人吗?”

“他现在有想法还太早。”

……


没多久,儿子就完成了数学作业。老师帮着检查作业,确保没有任何计算错误,才放过儿子。之后,又说离开一会儿,跑去抽了半支烟。席间,我跟老师的太太聊天。


“每天都要盯着写作业吗?”

“是啊!”

“干嘛要逼孩子做作业,不写又如何?”

“不写,老师就盯着。你知道朱克吗?”

“知道。”

“他原来没有孩子之前也在拼命批判我们的教育怎么怎么,等他自己有了女儿,上了小学之后,也这样,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去。”

……


让孩子“赢”?


在我们的社会里,父与子的关系并不是纯粹血脉式的生物关系,而是一种支配性的权力关系。在这层关系中,两者力量永远悬殊,孩子的声音永远会被忽视。


当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并不是“我不履行我做作业的责任”,而是在说“我对我的作业没有责任”。


“责任”是一个外来词,英语中对应的是responsibility。Responsibility,由response和ability两个单词组合而成,也可以被翻译成“义务”。Response,回应,ability,能力,所以“义务”一词的意思是“回应的能力”。


西方人之所以这么构建responsibility一词,是因为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责任起始于个人自由。意思是说,只有“当我们的行为出于自愿,且我们知道我们有能力去回应自己的决定”时,我们才有必要对自己的决定“作出回应”,即“去承担责任”。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教育学生


孩子之所以说“我做作业是为了钱”,是因为孩子深知“做作业不是出于自愿”。不是出于自愿,就是出于他愿,所以理论上,孩子没必要去完成作业。


当然,这样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也理解父母的心情,因为“输不起”。哪个父母不知道现在的教育糟糕?又有哪个父母不知道给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是不该的?


但是“没有办法”,一旦输在起跑线上,以后跟不上,老师逼不说,孩子也会自卑。所以,与其让孩子回头自卑,不如让孩子在一开始就顺应社会,能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赢”。


老师之所以说“他现在有想法还太早”,是因为怕孩子知道太多后,就不再心无杂念地跟着“父母指定的方向走”。空想不如实干,先增长成绩的GDP再说,不管什么手段。


但是,“输”又如何?为什么不能输?为什么要帮着孩子纠正作业中的错?孩子作业错了就不行吗?为什么不能拿低分?一次考差,就不能有机会吗?为什么不去培养孩子面对失败,而是要避免他失败?你觉得你能避免吗?你打算陪孩子走一辈子吗?


以“完满”代替“成功”


要让人学会游泳,就必须让人先下水,要教会人自由,就必须给予其使用自由的机会。虽然老师自称自由主义者,但并不彻底信奉自由主义的培养理念,因为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并不保证成功。


老师自己并非出生中上,也并不经历所谓的学院式精英教育,没有学历,赤手空拳,完全以自我累积的方式走到今天,但最终还是不免走到自我否定的那一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只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即便换来如今这样不错的成就,他也知道,自己的人生更多依赖的是运气,而不是个人的努力。他并不能保证,如果自己的孩子走他那样的路,也能获得一样“可观”的未来。为了让孩子能以更高概率获得可观的未来,他选择了一种“随大流”的方式。


为给孩子创造美好未来,不惜耗尽自己、愿花重金买学区房和送私立的父母,我见得多,但愿为保护子女免收现行教育蚕食而挑战老师的父母,我见得少,更不要说那些为培育子女自由而愿让其放手一搏的父母。



但是,如果自己活得像一头骆驼,怎么可能养出一头狮子呢?侏儒养育不出巨人,英雄也不会成长于奴隶的家庭。你在实践你的教育行为时,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样的人是你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我以为,那是一种拥有丰满个性的、有责任感的、自信的,且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欲望的人。我们希望获得幸福,幸福来自于生活有意义,但是生活有意义并不是获得成功,而是能够完成自我价值的确认。


如康德所言,为自然立法,自由为人立法。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拥有自由并且学会如何使用自由的人,才会有可能对自我进行确认。我以为,好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这一点。


人性本来就是奇形怪状的,为何非要让其被扭正?所以,请让你的孩子自由生长,就像允许他成功一样,请允许他失败。重要的是,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完满的人,当然,即便不完满,也不要成为那种被标签化评价的木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