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理法心得分享(六)

 杜子桐 2017-12-29

灵素真要』第49


||| 导读我一定要建议大家回去之后多读《伤寒论》,读《伤寒论》怎么读呢,了解每一个方。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伤寒论》特别好在哪,张仲景用药用的非常精细,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的阴阳往哪偏

我一定要建议大家回去之后多读《伤寒论》,读《伤寒论》怎么读呢,了解每一个方。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伤寒论》特别好在哪,张仲景用药用的非常精细,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的阴阳往哪偏。就以桂枝汤为例,他开出桂枝汤来,他开出桂枝加桂汤来,他开出桂枝加芍药汤来,他开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光一个桂枝汤,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我们一定要回去之后反反复复读,读《伤寒论》,读出他每一个条文所表达的这个病人当下阴阳状态往哪一个方向偏,首先他是往太阳偏往阳明偏往少阳偏往太阴偏往哪个方向偏~,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这个偏基础上他又往哪个地方偏哪个地方偏,比如说桂枝汤吧,咱这个PPT没写,随便举几个例子

咱先聊,比如说桂枝汤吧,它往太阳上偏,整个病人是太阳,或者也可以往阳明上偏,也可以往太阴上偏,但是呢,整体有个表不解,表不解什么状态?然后你自己很清楚,然后慢慢的,奥你知道,这个病人,张仲景描述这个病人就是这么个方向,而且一定要最真实的了解张仲景。现在很多读《伤寒论》为什么越读越难懂,《伤寒论》的方子不能用于临床呢,是因为你总是在用五脏的方法来理解《伤寒论》,这就坏了。张仲景写阴阳几乎不牵扯五脏什么事,他就在给你讲阴阳阴阳。张仲景说它脾家胃家,我们可以看到真的不是后世说的脾胃,张仲景说的血蓄膀胱也不是后世说的膀胱,只是个部位代表。张仲景所用的概念就是六经,是太阳病、阳明病,然后再浮则为风,沉则~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继续往下走

那么咱们现在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来描述描述这种病人的脉象和这种病人所能表现的症状,然后我们就知道这个病为什么要这么看。就以我们临床常见的咳嗽为例吧,大家知道咳嗽是非常难治的病。不要认为咳嗽是很好治,如果认为咳嗽很好治的话一定是因为那个“行医三年谓天下无不治之病”,你只要一上临床你就知道这个咳嗽非常难治。古人说“外感易治咳嗽难医”,有一种咳嗽就是小青龙汤的咳嗽,就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就是这个病人什么表现呢,不管什么经,不管他病大的方向偏在哪,只要他表不解,表不解怎么不解呢,就是脉在一般情况下,寸脉或者关脉他有一个浮脉,他有一个非常浮的脉,大家只要一摸就知道,这就说明他表不解。表不解就说明这个病人气郁在表上并没有解开,并且在表不解的基础上,他内里有水饮,咱刚才不是聊了嘛,沉潜水滀,支饮弦急,他脉象其他脉都特别沉,但有一部脉热别浮,他有一个表证表不解,这时候病人会表现一个沉而紧,因为它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时候病人就表现干呕,或者表现出干呕,或者表现出发热而渴,或者表现小便不好,或者表现打嗝来,或者表现小便不利,或者拉肚子来,或者小肚子胀的慌或者喘,不管表现出一切表现来,他的共同机理就是这种状态,就是这种气它偏于这种状态下,我们一眼就能瞅出来,这时候就开个小青龙,不能说百分之百一剂知二剂已,但是很快就会缓解这个病人的症状。往往吃上一两副,病人的病机就会随之转变,这种转变一定是更趋于阴阳匀平状态的转变而不是更偏了。我们判断病人病好了什么呢,本来是个阴阳不匀平,本来是比如说偏于火的状态,你治着他不是让他更偏于火,而是让他慢慢趋于一种阴阳匀平的状态。只要遇上这种病人,我们只要开上小青龙汤,慢慢的表就会解开,水饮就会温化开,这个病人原先的就一切症状就会消失,脉象就会趋于中和,这个病人脉象就会比原先更柔和,也不紧了,表症也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确定这个病人好了。如果你没有按照这种方法治,用别的方法治,比如说这种病,如果我们用了大剂量的苦寒药,病人会不会好,病人往往部分症状会减轻,部分症状会加重,甚至其实这个时候你一摸脉,你就会知道这个病人在加重,因为他更偏离中和了。所以说我们治病一方面,使病人的症状在减轻另一方面病人的整体状态更趋于中和,这样病才好。所以这个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这个一到冬天感冒这种病人就非常多,而且我们也常用,基本上我要开小青龙的话,麻黄开个2g,桂枝开个3g,芍药开个3g,干姜开个3g,细辛开个1g或1.5g,五味子开个1g或1.5g…这个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我们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趋于中和,你的药应该刚刚好,使他趋于中和最好。药太过了的话,可能使他本来这个方向偏变成那个方向偏,反倒不好。所以这时候一般吃上一俩副,病人就会很快就会好起来,我刚才讲的是成人量,不是小孩量啊

咱再随便举一个白虎汤的例子,这种辨证方式非常多见在《伤寒论》当中,比如说“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个千万不要费了劲解释啊,千万不要说白虎汤明明清胃火的,为什么还能治疗里有寒,不要这么解释,白虎汤不是清胃火的。白虎汤就是张仲景用着他治疗阳明病的,他跟胃火没什么关系。他治疗什么呢,伤寒脉浮滑,只要是脉浮滑,你一摸到病人脉浮,脉浮,气非常壮,脉浮滑,但是呢,表有热里有寒,这个病人往往一摸尺脉非常空虚里有寒,尺脉非常空虚,寸关特别滑利,而且特别滑啊。如果尺脉不空虚啊,我们直接下,直接用承气剂,一般一副药两副药就能好,发烧啊咳嗽啊,发烧之类的病用承气剂一般一副就好。如果脉浮滑,同时尺脉空了,这就说明内里已经产生虚寒了,但是外边的气非常浮滑非常流利,当当当当,大家想象病人表现那种状态,一般会表现出阳明那种状态来,气非常盛,气都往前,气特别壅盛,头上出汗,前胸后背都出汗,出特别多的汗,脉特别滑利,病人表现出发烧来,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来,或者不一定表现出发烧来,但一定表现出一系列的难受来,有的病人表现出口干舌燥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来,你一看这个病人脉浮滑,同时尺脉特别空,就说明里有寒,这时候怎么办,就用白虎汤定住。白虎汤什么特点,它能够使气变得非常安静,这时候如果尺脉很结实的话,白虎汤根本定不下来,因为内里很~气往外冲的,内里的劲已经被泻掉了,内里已经虚了,但是这个时候,虚火还呼呼的往外冒,这时候病人可能发烧到40多度,但是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烧是个虚热,是个浮滑,是个虚热,这时候白虎汤往往就可以用往往一副药投上就行。当然我开白虎汤用量还是比较大,一般石膏都开20g,我觉得量就挺大的,石膏20g,知母9g,甘草6g,粳米一小把,一般就这样。如果整个连寸关不那么浮而滑,也浮而滑而无力的话,就要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加个10g或15g人参,党参啊不是人参,人参太燥,往往病人一俩副药就会好。你只要辨证对了,这种思维下从整体到局部,越抓越细越抓越细,你就可以快速的,既控制整体症状,又可以使局部症状快速消失,而且使整体趋于更加的稳定,更加的稳态,而不是使只是症状消失,而整体变得更糟。或者有的病人说白虎汤那种发烧,我吃激素能不能退下来,那肯定退下来,激素那玩意能不退烧吗。但是你仔细一摸那个脉,如果这个人要么吃完激素很快还会发烧起来,要么这个病人吃完激素以后不烧起来,你一摸那个脉,你就会知道这个脉比原来更糟糕了,他已经没有力量来发烧了,这就说明这个病人在治错。所以我们中医一定站在一个道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它既可以指导中医临床,亦可以指导西医临床,完全可以。我们可以判断很多很多小孩的病,比如说小孩来看肠系淋巴结发炎,我们一看,这个病人就很像白虎汤的证,但是这个脉很虚很虚的,我们就可以知道你这个病人,以前是白虎汤的证,但是你被治错了,你被一个劲的误治,你马上问,原先你肚子疼之前是不是有过发烧啊,有啊,你发烧是不是吃了一堆什么什么药啊,是啊,你知道这个病就是这么误治的。那我们怎么治呢,“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果是少阴脉呢,那我们温一下就好了,如果是太阴脉呢,去健它就好了,如果是厥阴脉呢,就是厥阴病的治法,如果还是阳明脉呢,我们还是阳明病的治法,一样能好,都能治好。所以这时候就不是说哎肠系淋巴发炎该用什么药啊该用白芍止疼啊,这种方法不一定管用,你一但上临床你就知道白芍止疼效果,并不是治一个好一个。有很多病人,你上100g白芍,他也不一定止住疼。如果真正的是白芍止疼那个适应证的话,9g 白芍或者最多15g白芍,一定能止住这个疼,非常有效

咱们继续往下,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乌梅丸的方证,乌梅丸我经常用,我现在觉得哪一天没开乌梅丸,我今天就没上临床,逢上临床必有乌梅丸。而且我开乌梅丸都是原方。原方都是乌梅13g,细辛1g,肉桂用个2g,黄连用个3g几克的,炮附子0.5g,干姜用个3g,当归用个3g,就这个量,基本上吃个两副三副,乌梅丸很难吃啊,我都是改成汤剂。一般病人吃上都会很舒服很快就会好起来。它这个病人表现什么特点呢,一定要回去之后额,我现在只是举了三个例子,有很多张仲景的条文我都能给大家分析出来,但是有些条文我也分析不出来,必须得说,我能分析大量张仲景的条文,但是有些条文我也不知道张仲景在说个什么事,所以张仲景的很多汤剂我并不会是很会用,但是这个汤剂我用的非常准,我一遇到就觉得这是老天赐给我的病,这个病人一看,一看我就知道,这个病人太好治了。(No.6谭文胜1:05-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