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人”就是个人的人格修养 120--《老子天道论》原文...

 生意盎然 2017-12-30

(一)为什么要治人

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啬和早服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必须正确解读这两个词的词义。

治人就是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道德水准不断提升,按照圣人的标准对照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早服就是早日使自己达到较高的境界,就是及早的检查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重要的是修为要早,就像办什么事都要强调从娃娃抓起一样。

德性在于积累,及早做起,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积累就会德行深厚,真正地完善自己就是早服。

治人,首先在于有高尚的做人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对天下有作为的人,对人民负责的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要为社会打造一批自私卑鄙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治人”。

啬不是吝啬,而是人的身体的一种感觉,《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啬就是身体发紧的感觉,也就是体会到全身的某一部分或有不利的地方。

“夫唯啬”就是强调自身的感觉,由身体感觉的“啬”引申到人的行为的“啬”,就是检查自己的行为,检讨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而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治人事天,莫若啬”,增强自己人格和道德修养的最好方法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完善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保持自己的优点,修正自己的错误,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按照天道之德完善自己。

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啬,只能是自我感觉、自我检查的意义。老子说“夫唯啬,是谓早服”,与“早服”有关系的“啬”就不可能是吝啬。

“早服”不是早做准备,而是及早克服自己错误,早日完善自己,早日使自己达到较高的做人标准。“服”是衡量个人之德行的一个基本标准,“服”表示的是驯服之意,驯服自己就是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断的加强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德行,使自己达到较高的做人标准就是早服。“早服”是做人的基础,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坚持下去,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服” 就是驯服行为和驯服的结果,就是达到了某一合格的标准。“服牛乘马”意思是驯服野生牛马为家畜,从而使其性情转变,由野生转为家养,由恶转善,由不可用转为可用之才。

这里的牛之“服”就是牛的性情转变为温和从而可为人类服务,不服就是野性。使人驯服,使自己驯服为善为良,成为合格的人类社会成员,亦为此意。服牛者,使牛驯服;服己者,使自己驯服,使自己成人、成才、成上士;使自己有善、有德、有教养。

治人也,服己也,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早服”者,使自己早日达标,使自己早日成人成才。

第七章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减少私心,多为社会贡献,多为他人着想,少为自己谋利,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这是在“早服”基础上的进步。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就是治人的基本要求,要治人,还要早服,最终要落实到人的本身行动上来,落实到人本身的人格与德行修养上来,这样人的德行才会真正的提高。

 

(二)治人的内容

1.水之境界

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就要求人们学习水之善,水之不争。要学习水之德,水之能,水之无私,水之奉献,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几个善之行为、能力、境界,都需要相当的智慧才能够做到。

2.学习与实践

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提出了治人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既为学又为道,既有知又有行,偏废则不为全也。

为学者,加强学习逐步增加自己的学识,以达到能够通微、通妙、通玄之目的。为道者,修身事天,逐步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行为,以符合天道,就是无为。知而且行,这两个方面的修行必须同时进行,并取得完满的效果,较高的境界,方为得道。

学识深厚,意志坚定,行为合道,可达善建者不拔之境界。

3.慈俭慎为

第六十七章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心性守慈,生活崇俭,行动尚慎为。慈生善,俭生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为圣人之宝,亦为常人之宝。只有坚持这三个方面的修持,方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对治人的目的与要求,就是要求在做人方面达到中庸平和的境界。

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重修身,而不重身外之物,不重身外之荣辱,不重物之得失,而重自身品德的高下。

就如同看一首诗一样,诗品反映境界,境界反映人品。

4.微妙玄通

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通微、通妙、通玄这三条是上士应该达到的知识境界,而且还要探究宇宙发生的奥秘,知晓天道运行之理。要达到这样的知识境界就必须以高尚的人格境界为基础,德行的高低决定了人的品行的高低,品行的高低决定了人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人的作为境界的高低。所以,做人的基础首先就是修身重积德。

知天而知命,知命而知人,知天地大道才可以做到人法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