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徜徉书海任逍遥

 江山携手 2017-12-30

徜徉书海任逍遥

我喜读书,家中辟有十二平方米书房一间,三面书橱通壁,藏书近三千,种类单一,大都为文学与历史书籍。半个世纪以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房存书量日渐增多,墨香味愈来愈浓。书中的情、趣、理、意、韵,让我从中品味到时光流变、社会变迁、人生百态。它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阅读愉悦与不尽的创作灵感。书常使我有人生顿悟,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位置。每日里有一半的时间我独自一人,静悄悄地沉浸在油墨味与烟草味掺杂的书房中度过,忘却了俗世间的一切喧嚣与尘扰。

我家书房的前身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书架而已。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小学三年级的我积攒了十几本珍贵的大书,如《西游记》《林海雪原》《三国演义》《红岩》等,以及几十本小人书(连环画)。当时家庭居住条件差,别说书房,连置放书籍的地方都没有。我与兄弟四人同居一间大约仅九平方米的小屋。我用一块杉木床板,两头各加上短挡板,几枚大铁钉将床板固定在墙壁上,算是有了一个书架。我的藏书包括小人书在内,也就那么近百本,但摆满了书架,亦是十分养眼。这是我引以为自豪的财富,是充实我童年生活的精神食粮。为了不断增加藏书的数量,没钱的我每到星期天便带着几十本连环画到东关城门口摆地摊,租看一本,薄的一分钱,厚的两分钱,有时一天可挣几角钱,运气佳时有一元多,在那个年代算是十分可观的数目。所得收入除却上交一点补贴家用外,大部分都用在了买书上。到小学毕业时,我的“书房”有了一百多本大书与近三百本小人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家独立后,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房,藏书近千册。当时书还是个紧俏商品,尤其是一些名著,每个县新华书店往往只有几本分配指标,有的甚至是一本。我常往新华书店跑,一回生二回熟,书店库房的管理员见我爱书,每有新书进库便关照我。故当时我购到了许多好书,如《警世名言》《醒世恒言》《红楼梦》《拍案惊奇》等一批当时十分紧俏的书。时至今日,我的书房存书经过数次精选淘汰,藏书规模仍只有近三千册而已,但都是我的最爱。其中亦包括我自己创作的《古道随笔》《本色人生》《闭嘴》《最后一滴水是眼泪》《李纲传》《张三丰传奇》等十余部专著。而最初的那几百本小人书大都已经缺角少页,破烂不堪,我从中挑选了100本留存至今,摆在书房与我专著书同列的显见位置上。它们虽然是初级读本,且又黄又旧,与现今装潢精美的书籍相比,显得极不协调,但它们是我家书房的元老功臣,亦是我童年的记忆与至爱,理应与书房同在同辉。

现今有不少人以为,时至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已让人眼花缭乱,任何知识、所有问题,一百万、一千万个为什么,只要点击鼠标便一目了然、迎刃而解,纸质书本日落西山,穷途末路。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不到4本书,在这种背景下,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书房吗?确实,网络阅读省钱省时省力,而且知识更新快捷方便。但是,绝对没有纸质书本的那种沁人肺腑的油墨香,没有心灵深处的交流与感受,更没有娓娓道来与无可言说的那种心旷神怡。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不论世事如何变幻,高科技如何日新月异,但逍遥在书海里的个中快味,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传统的书房,将伴我今生今世。

(古道,本名马星辉,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作协全委会委员,现任福建省文艺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南平市文联副主席。已出版著作《最后一滴水是眼泪》等12部。作品曾获福建省文学奖、福建省政府百花奖、海峡两岸文学大赛奖、华东六省一市报纸副刊奖、中国作家征文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