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五单元 头面躯体病证

 张继少华总部 2018-01-01


()头痛

1.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颠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应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为阳明头痛,两侧头部疼痛者为少阳头痛,颠顶痛或连于目系者为厥阴头痛。

本病又可以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1)外感头痛主症为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若头痛连及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发热,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兼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主症为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若头胀痛、跳痛、掣痛或两侧、颠顶作痛,兼心烦易怒、口苦、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头痛头痛昏蒙,兼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舌紫黯,脉细涩者,为瘀血头痛;头空痛、昏痛,兼神疲无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血虚头痛。

2.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3.处方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配穴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头痛配印堂、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曲池、大;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

方义局部取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可疏导头部经气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活络止痛之效。

4.治疗操作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落枕

1.证要点

落枕常与睡眠姿势不正,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因负重颈部过度扭转,或寒邪侵袭颈背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

项背部强痛,低头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在督脉与太阳经;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压痛明显者,病在少阳经。

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颈项疼痛重着,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者,为风寒袭络颈项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显的夜卧姿势不当或颈项外伤史者,为气滞血瘀。

2.治法

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病在督脉、太阳经者配大椎、骨;病在少阳经配风池、肩井。风寒袭络配风池、合谷气滞血瘀配内关、合谷。肩痛配肩;背痛配天宗。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天柱、阿是穴舒缓局部筋脉后溪能够疏调督脉、太阳经脉气血悬钟疏调少阳经脉气血。诸穴远近相配,共奏疏调颈部气血、缓急止痛之效。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先刺远端外劳官、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一般颈项疼痛立即缓解,再针刺局部腧穴。风寒袭络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气滞瘀者可局部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

()漏肩风

1.辨证要点

本病多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肩部经筋,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手三阳经及手太阴经分别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内侧,肩部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皆可使肩部筋脉气血不利,不通或不荣而痛。本病以实证为主,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以肩前外部为主者为手阳明经证,以肩外侧为主者为手少阳经证,以肩后部为主者为在手太阳经证,以肩前部为主者为手太阴经证。

有明显感受风寒史、遇风痛增者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者为气滞血瘀肩部以酸痛为主,劳累加重,或伴眩晕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2.治法

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3.处方

主穴、肩、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肩膠、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腧穴,配阿是穴,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阳陵泉为筋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局部穴可加灸法。

()腰痛

1.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

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疼痛在腰脊中部者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者为足太阳经证。

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者,为寒湿腰痛;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或陈伤史者,为瘀血腰痛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者,为肾虚腰痛。

2.治法

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次膠;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4.治疗操作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急委中点刺放血。

()痹证

1.证要点

本病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肉、筋、骨。外邪侵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痹病。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主症为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者,为痛痹疼痛重着,或肿胀麻木,苔白腻,脉濡缓者,为着痹;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痹。

2.治法

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3.处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方义阿是穴和局部经穴能疏通患部经络气,调和营卫,则风寒湿热等外邪无所依附,痹病自除。

4.治疗操作

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痛痹、着痹者加灸法。大、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