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诚意致知正心

 廿氏春秋 2018-01-02

作者:张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中国儒家传承千百年的教育目的,也是学生修身,治学的指南,更是孟子ˎ阳明先生修身养性的不贰法门。

阳明先生“诚意致知”的功夫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首先要想做,然后再花精力去实施,如果不想做,却偏要做,那就是“伪”。就像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学习只为别人给你一个夸奖,而不是真心的喜欢学习,其实那根本学不好。如果你真的喜欢学习,不管在任何地方,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这颗学习的心是快乐的是安静的,这样的学习才是卓有成效的,所以“诚意”的本质理解就是“不要欺骗自己”。诚意是需要听从良知的指引,而不是私欲的诱惑,很多人会把私欲当作良知,眼睛就喜欢看个美色,耳朵就喜欢听个小曲,嘴巴就喜欢吃点美食,那我就满足它呀,殊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诚意的前提条件,需要良知涌现。

 “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的。”(摘自《黄以方录》),当我们有诚意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善去恶,那么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有了诚意但是不能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实施,那就是良知被私欲阻隔。如何去除这个私欲,去除私欲的方法就是格物,格掉心上的一切私欲,“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来”,这点看上好像是句式的夸张,但是经过笔者的体悟,的确如此。心中的恶念是有巨大惯性的,只要有一点恶念,加上环境的变化,必然会被激起而后扩大。比如心中有一点点愤怒的情绪,那么只要有人用言语无意识的撩动一下,心中立马怒火中烧,即使遇到其它不相关的事情需要处理,我们还会陷在愤怒的意识里。再比如,心中有一点懒惰的意识了,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它,那么就会越来越懒惰,然后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越自卑越懒惰,越懒惰越自卑。。。。。。轻的叫拖延症,重的叫抑郁症。

格物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需要控制我们的情绪,情绪是阻碍良知涌现的障碍,没有良知涌现,一切学习都是空谈,都是在字眼上绕,没有丝毫意义。如何控制情绪,可以借鉴佛家正念的修行,即知道恶念来了,不要抵触它,不要企图消灭它,而是关注它,和它一起共存,很快这种情绪就会消散掉。恶念随时都可能来,我们随时觉知它,随时关注它。练习这种方法大半年时间,即可做到气质上的变化,心性也可平顺很多。比如愤怒,自卑,骄傲,嫉妒等等心理,皆可以在此阶段消磨。格物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消除身上的习气,比如抽烟,酗酒,懒惰等等。消除习气的时候,不仅需要正念的帮助,还要加上立圣贤之志的决心,心中要激荡起崇高感,使命感,让心变得有力量去克服自己身上的习气,一旦克服掉一种习气,就是心灵的升华。

  正心就是格物的结果,心中的私欲去除了,心就正了,喜怒哀乐就可以发而皆中节;心正了,我们就可以和任何人产生心的链接,感而遂通;心正了,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正了,世界能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如果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把心中的私欲去除,那我们将获得的那份光明和能量,假以时日,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心被未来迁走,安在当下,看护好它,“只管栽培,勿做枝想,勿做叶想,勿做花想,勿做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