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思明居士 2018-01-02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不能正常运作,导致身体供血暂停,在短时间内,身体的重要器官缺氧缺血(如大脑),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溺水缺氧、电击、癫痫等等。但是,大部分的心脏骤停,都是由心病、心梗这样的心血管疾病诱发的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均衡、运动的缺乏、作息的不定时,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逐年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了。据统计,每年因心脏骤停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4万。这意味着,平均每一分钟便会有一个人死于心脏骤停。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更令人吃惊的是,如果有人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这个数字,是远远低于欧美等其他国家的。那么,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当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本期对应视频

本期嘉宾介绍

张禹,丁香诊所,内科主诊医生。

王西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丁香医生作者。

刘孝华,天鹰救援。

急救车不是万能的

今天,袁野拜访了广州市人民医院的王西富老师,他有个外号叫“急诊夜鹰”。

王老师告诉我们,在广州,当有一个人在现场出现了问题,有人拨打120急救电话,120调度中心会根据他倒地的地点,让附近的医院派出急救车。然而,等急救车到达现场,很多时候都要在10分钟左右。

这10分钟的救援反应时间,从打电话到派出车辆,再到抵达现场,已经不算慢了。但是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这10分钟是相当致命的。在医院外,当一个病人发生心脏骤停的时候,每延迟急救一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所以说,其实当急救车10分钟到达现场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没有急救的机会了。

有人形容发生心脏骤停的人是“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单纯地依赖急救车到现场救人,基本上是靠不住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形容好像都太过乐观了。比如在广州,如果你在大街上倒地,被救回来的几率是1%以下。但是如果倒在西雅图的街头,被救回来的几率可能是50%以上。而如果是在拉斯维加斯赌场里面,被救回来的几率可能就达到75%了。

夜鹰老师所说的“生存链”,实际是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一份《心肺复苏指南》。这份指南里,指出了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的五个重要环节。其中,需要大众具备急救知识并参与其中的环节包括:启动应急反应、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

生存链第一环:尽早呼救

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尽早识别出患者是否有心脏骤停的情况,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急救系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导致人晕倒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我们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心脏骤停呢?对于一个突然昏倒的病人,我们要怎样去进行评估呢?

张禹老师告诉我们:在5到10秒钟内,要进行一个有没有反应、有没有呼吸的判断。如果病人穿的衣服比较厚,我们要给他解开衣服,再拍他、喊他(“醒醒,你怎么了?”) 。如果他不能发出声音回答,手脚没有活动,也不睁眼,那么就是“没有反应”。然后,我们再看病人的胸口有没有起伏。

张老师说,普通人只需要轻拍重喊,观察胸口是否有起伏便足够了。如果病人没有反应、也没有呼吸,那我们就能判断他是心脏骤停了。一旦确认心脏骤停后,我们便要准备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但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先进行呼救,因为救人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

生存链第二环:心肺复苏

生存链的第二环,要求心脏骤停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按压的部位是在胸骨的下半段,以掌根作为触胸点,然后双手交叉。按压时,我们的手腕、手肘和肩部都应该是垂直的,而且用上半身来发力按压,手只是做支撑的作用。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准确的按压点呢?我们可以根据肋骨剑突的位置再往上两个横指来找到按压点;也可以按照乳头连线的中点,找到按压点。

张老师提醒大家,在按压之前,有几件事情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第一是按压的深度和速度。在2015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建议给成人按压的深度是5到6厘米之间,按压的速度则是每分钟100到120次。大家可能会问,100-120次,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王西富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节拍相符的曲子作为练习曲,进行每30下一组的胸外按压。这30下的作用,主要是为心脏制造一个人工的血液循环。

小编推荐: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Stayin' AliveBee Gees - The Ultimate Bee Gees: 50th Anniversary Collection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Rolling In The DeepAdele - Rolling In The Deep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第二,每次按压,我们都要保证胸部的充分回弹,并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连续按压30下之后,我们就要准备进行人工呼吸了。做人工呼吸之前,我们一定要首先开放气道一只手压住病人的前额,另外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抬下颌的骨性部分。

在抬下颌的时候,要让病人的鼻孔尽量朝上,保持口、咽、喉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吹气的时候气才能吹进去。做动作的时候一定要轻柔,不然可能会造成颈椎的损伤。吹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气道一定要开放才能吹进去气一定要把鼻子捏住,要不然会漏气。此外,也一定要把病人的嘴包住

人工呼吸吹气时,我们需要看到胸腹有起伏,才是有效的吹气。两次人工呼吸之后,要继续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应以30:2为一个循环进行。专家提醒,在心肺复苏里,我们应该更重视胸外按压,不要为人工呼吸浪费太多的时间。如果没有信心能够做好,可以只选择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应该做到什么时侯,才能停下来呢?张老师为我们总结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患者被“救活了”,比如有反应、有心跳、可以自主呼吸、乃至手脚有一些活动了,这些都是成功的标志。第二种情况,120急救人员已经赶来,我们就可以把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去做了。而第三种情况是,现场的情况已经不允许继续了,比如环境比较危险。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如果患者一直没有反应,还是要持续做心肺复苏的。如果现场有人懂急救,也可以交换着来。

生存链第三环:体外除颤

自从2014年,广州实现了AED马拉松的移动救护。目前,在中国的马拉松赛道上,AED机器(体外自动除颤器)已经挽救了超过20位跑者的生命。那么,为什么这种机器对心脏骤停患者如此重要呢?

在影视作品里经常会出现一个画面,大家应该不陌生:在抢救过程中,病人的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情况危急。这时候,医生用给病人做了电击,刚电完,心电图就恢复正常了。对于这种情况,王老师告诉我们:其实都是假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说心脏骤停的时候,其实就是说心跳停了,心脏泵血的功能没有了。但是,这不代表心脏不动了,很有可能是出现了室颤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是,心脏不颤,但是一动都不动。这个时候看心电图,就会呈一条直线。在出现室颤的时候,心电图不是直线,而是锯齿状的波形

“死神直线”

室颤的心电图

王老师说,如果一个人平常好像没什么事,但突然倒在地上,心跳停了,有80%以上的可能是室颤。这个时候,“除颤器”就能派上用场了。

而如果心电图呈直线的话,也就不需要电击了。与电影里演的不同,电击的过程反而会中断了按压,没有了血流,反而更没机会得救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则是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

当一个人倒在地上,没有呼吸、没有脉搏的时候,把除颤器贴上去,机器会自动分析他的心率。如果是室颤的话,机器就会自动充电。

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使用除颤器呢?王老师告诉大家,如果现场人手比较多的话,最好一个人开始按压,另外一个人操作除颤器。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就要第一时间打开除颤器,看看它说些什么。

根据提示,我们要解开患者胸前的衣物,在患者胸部仔细查看,并观察白色贴附电极上的图片,根据提示将电极贴好。贴好之后,机器就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率,看看他是不是室颤的情况。

这个时候,任何人不能碰触患者,电机也不要接触到患者胸部。一旦分析到患者是室颤,机器的放电按钮就会闪亮。这个时候,我们按下电击按钮,除颤就完成了。

之后,我们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这时候,电击贴不要解下来,两分钟之后如果还是室颤,它就会再次充电,我们就可以再次电击了。把心肺复苏和除颤器结合在一起,对于一个心脏骤停的人来说,被救回来的几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在使用过程中,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除颤器毕竟是通电的,如果一个正常人要是因为别的原因晕倒了,别人误把它贴上了,把人电死了该怎么办?对于这种担忧,王老师表示大可不必:这个机器出厂的标准,就是绝对不会给“活人”充电。如果分析到不是相应的波形,它是不会充电的。

在国内,体外自动除颤器还没有得到普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可以用这个东西来救别人。这几年来,刘先生一直在广州,为体外自动除颤器的推广而努力,却困难重重。他带我们参观了一处AED机器的存放点,进入一个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可以看到,AED机器就在里面存放着,完全向公众开放,可以随时取用。

通过这台AED机器,我们能及时发出急救的需求,在周边的志愿者、120都会接到相关的信息。志愿者在手机端上就可以接收到指令,还有相应的定位。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用过机器,只要发出求救信号,会用的人也会出现的。只要刷下身份证,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信息,也可以直接取用里面的AED。

目前,这款设备在广州已经开始投放了。今年前期,已经在不同的位置投放了18台,像白云机场、广州的小蛮腰这些有名的景点都有。

刘先生说,AED在欧美国家、近邻的日本、台湾地区、香港、新加坡这几个地方,密度是比较高的。像日本的话,在人密集的地方能达到10万人中有355台,可以实现在5分钟之内就能取到AED设备。而目前在国内,对这个设备的认知度还很低,民众的急救常识的普及率也是相当的低。这样的话,社会上就存在着不敢救、不会救、也不能救的现象,导致抢救成功率相当低。

本期结语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生存链的三个环节吧:第一环识别、第二环按压、第三环AED。王老师告诉我们,以上这三步其实都是依赖公众去做的。要是单纯依赖救护车的话,救活率就只有1%。要是依赖公众,给他器械、技术,救活率就可以达到一半以上。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当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如果有人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马上打电话给120,然后马上在现场开始心肺复苏,身边还有自动体外除颤器给患者电击的话,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等急救车来的时候,人已经被救活了。即便是没有救活,等到急救车来的时候,前面的施救也会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急救车再继续施救,存活的几率就最高了。所以说,学会了这生存链的三个环节,我们普通人也能更好地应对“心脏骤停”,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