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此放纵自己,又如此恐惧死亡 | 好文必读

 为什么73 2018-01-03






(十)听师父讲黄帝内经笔记 作者:胥师弟子徐新芳 

注:此为作者“跟诊笔记”系列文章,记录详实,丰富可读,用心之作。其余文章以后陆续发布,分享于读者阅读学习。


总是要等到跟诊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跟诊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师父平时常说,这些腿疼、腰疼等经筋病好治,那些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内科病不好治。我点点头,但也不甚明了。直到家人也患上内科病,我问师父怎么办,师父长叹一声说,好好站桩吧!周四,从修洋师兄所在的医院出来,拿到确诊的化验单,尽管我心中早已有数,但仍然免不了难过。走在路上,感觉周围的车、人都消失了,空空荡荡,只有冬天的风吹过那光秃秃的树。到了地铁,我把化验单的照片给景利师兄发过去,原本只是要跟他简单说一下情况,因为是他介绍我去找修洋师兄的,可是突然之间就抑制不住地大哭,边哭边向他诉说委屈,都不知道胡乱说了些什么,害得他也跟着着急。现在平静地接受,想起伟峰师兄所说的,站桩是稳住你的心,不要让它被任何人、事动摇。我的心被这张化验单搅乱了,迷失在上面的各种数据中,产生无边的妄想。


这样的场景,我在书中也看到,因为疾病而产生的悲情,特别容易俘获读者,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陷落,却不曾真正审视我们的生命:我们如此放纵自己,又如此恐惧死亡,于是发明了疾病,发明了药物,以延迟那终究会到来的虚无。可是我们的祖先不是这样活的,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养生,而对于死亡,又如此洒脱,真的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经过此事,再听师父讲黄帝内经,我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总觉得反正我也当不成医生,也练不成武功高手,最多就是听一听,记一记,为师父整理一些文字,得过且过;现在则感到,我为什么不好好跟着师父学,争取能看病,为什么不好好站桩,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这也害怕,那也不敢,畏葸不前。伟峰师兄最近在群里面给我们弟子的家人讲站桩,讲到愿力,我以前很反感什么在佛前发愿之类,现在则知道,当心里面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再去做一件事情,完全不一样,再苦再难,都会坚持。


师父讲黄帝内经,因为并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有很多临场的发挥,尤其是当力旋师姐、张亮师弟回应师父,那师父就能讲得更开阔,信息量很大。我之前就想尽可能地多记、多整理,但这样文章就显得杂乱无序,所以从这期开始,我就拎重点,方便大家把握师父讲的大框架。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



师父现在教站桩,名义上是养生,

但师父是多么想让更多人知道

其背后的精神、意感。

为何学拳



师父早上一来,就说,今天要重点讲阴阳,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影响或者说误导了之后几百年的中医发展。当年师父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李可老先生,他老人家就说,这个观点是错的。并嘱咐好好学习清代医家吴鞠通的《医医病书》,吴鞠通在书中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观点做出了批评:“前人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创为补阴之说。不知阳本该大,阴本该小,前已论之矣。窃思阴苦有余,阳苦不足也。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除去夜分日光不照之阴一百八十日.昼分日光应照之阳实不足一百八十日也,盖有风云雨雪之蔽,非阳数较缺乎?一也。再,人附地而生,去天远,去地近.湿系阴邪.二也。君子恒少,小人恒多,三也。古来治世恒少,乱世恒多,四也。在上位恒少.在下位恒多,五也。故三教圣人未有不贵阳贱阴者.亦未有不扶阳抑阴者,更未有不尊君父而卑臣子者。阳畏其亢.藏者则吉。坤之初六日:履霜坚冰至。圣人示戒之早如此,概可知矣



其实,这不仅是中医的问题,也跟历史、社会有莫大的关系,宋代重文轻武,尚武精神的失落,导致整个民族缺乏阳刚之气,从宋词、理学可见一斑。若以此观之,赵明诚“缒城宵遁”,或许不是偶然的事件,李清照感喟自己的丈夫苟且偷生,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间磊落的大丈夫气正是自宋代以来至今所缺少的。伟峰师兄此前摘录过师父在《大成拳: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一书中写的:今日所谓“阴盛阳衰”之情形,非谓“女强男弱”之意,而是说人性中光明磊落的一面少了,阴柔之术的一面偏多了,使人好谋钻营,追名逐利,而不计人生在世之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于天下的责任和义务


《哈佛中国史》写到宋代,用了“转型”一词。以前我也注意到,一些画家,越过元明清,直追汉唐精神,但并不知是为何。现在则明白,从宋代开始,整个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有一个大的转折,就是重文轻武。此书论述到隋代发明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目的是为了抑制军事贵族的政治权力,但90%的唐代官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职的。而宋代,每年有数十万人参加科举考试。“对于儒士来说,一个新的职业——职业文官——和一个新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这个职业和阶层的家庭出身范围更为广泛。社会认同这些官员是国家精英,这种观念持续了近千年。”是从宋代开始,才产生了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此前,王羲之是右军将军,李白是佩剑的游侠,王昌龄、岑参、高适都是戍守边防的将士……灌注在他们的书法、诗歌当中的浩荡气息,不是只在书斋里练就的


尚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早在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的《武艺丛谈》中就有阐释,但那时我并不能懂,如今才略有体会。他在自序中写,尚在少年时,从文字上获得一些武林掌故、技击佚闻,便真的练将起来,而且有很多收获,“例如我因练拳习武而需略知医药经脉之学;因练功行气而需略知内养修道之学,开启了我对医学与道学的认识……可是毕竟我这三十年间主要活动的场域不在江湖、不在武林,而是在所谓的学术界、文化界。在这些地方,武术乃是支流甚或末流,一般人不懂也不关心。文人学者,袖手雅谈而已。对于武术竟能关联于中国文学、医学、药学、儒道佛学、帮会史、社会史等,大抵均无概念,不知此乃欲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秘钥。”


由此,我们再去体会王芗斋老先生所论,就知那绝不是虚言:“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


师父有时说到武术,正说得高兴,忽然打住,发一顿感慨,你们也不好好站桩,说了你们也体会不到,如果伟峰在,他能懂。师父现在教站桩,名义上是养生,但师父是多么想让更多人知道其背后的精神、意感。



治病和修汽车


师父说自己为什么一直宣传

针刺治疗“腰突”、关节病,

就是实在不忍心看到许多病人,

本不必做手术,却要承受手术之苦。

为何学医



关于师父修理加湿器和看病之间的关系,张亮师弟已经详细写了:《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不赘述。师父还提到,骨关节是人的运动系统,如果出现疼痛,就像汽车坏了,得去修理,这时就要一步一步分析,是哪出了问题,分析的思维是基础,虽然简单,也很重要。只是许多骨科大夫分析错了,他们把本来许多属于软组织(中医称之为“经筋”)的问题归结到骨头上,所以就要动手术。比如所谓的“腰突”、“股骨头坏死”及“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等等。即便他们知道不是骨头的问题,是软组织出了问题,也没有理想的解决的办法。而中医,通过分析,认为主要是经筋出了问题,而不是骨头的问题,用针刺的方法,消除了疼痛的原因,就治好了。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写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师父说,緛短就是紧(短缩)了,扎松了就好了;弛长就是瘫软,难治


正说着和修理汽车相关的内容,所长带来了两位贵宾,一是一位做手术的骨科大夫,但也会开方子,还抄过二十多遍《神农本草经》;一恰好是开过汽车修理厂的老板。师父和他们聊得特别开心,因为有很多共鸣,说到当下“腰突”手术、换人工关节的手术都泛滥了,这位骨科大夫说,首先,很多人不需要做手术,因为只是老化了,而不都是病,再怎么治,也无法恢复到年轻时的状态;其次,即便做手术,其中也不一样,有的大夫会考虑患者身体的协同性,会挑人工关节,看是否适合;而有的大夫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天做十多台手术,机械地给病人做手术。


说到这里,开汽车修理厂的客人说,这跟修汽车一样啊。有时汽车只是有一点小毛病,但工人不愿意修,因为没有利润可赚,非让换零件,比如换发动机,但换上了新的发动机,其他的零件与之不匹配,于是统统换一批。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劣币驱逐良币。师父说,在今年4月份之前,在北京的公立医院,针刺一次收费是4块钱,针加灸是6块钱,当然现在价格比较合理了。师父在微博上也分享过一个视频,关于用小夹板固定术治疗骨折,只花几百块钱,好用且不贵,单因为亏损,所以无法维持。小夹板的应用可追溯至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小夹板固定系统以小夹板为主,辅以棉花、棉垫和绷带等材料,通过绷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患肢的杠杆力和棉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形成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小夹板局限性小夹板固定在发挥其独特的固定作用外,当然也有一定的的缺陷,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小夹板在长期的应用中,已经很成熟。而有的病人也以为,贵的就是好的,所以有的患者也选择收费贵的手术


师父说自己为什么一直宣传针刺治疗“腰突”、关节病,就是实在不忍心看到许多病人,本不必做手术,却要承受手术之苦



师父讲内经部分


师父说,在读内经时,要以经解经,

下面的注释少看,容易被误导

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

如何学医



这一次主要讲了《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听课的为力旋、张亮和我,妮娜师姐也听了一会,因故未听完。


(1)就上次“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继续讨论了一下。“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首先师父说,注意这里是在凑成九个,就跟经脉,原来是11条,后来成12条,也是在凑,而督脉、任脉只能被搁到奇经八脉之中一样。另外,究竟是“脏”还是“藏”,可以讨论,书中不该简化成“脏”,尤其连“藏象”都简化了“脏象”,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六节藏象论》。简而言之,五脏就是“藏而不泄”,六腑就是“泄而不藏”。师父说,在读内经时,要以经解经,下面的注释少看,容易被误导。就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凡土脏取决于胆”,因为古代是竖排的,所以“十一”可能是“土”,师父说,不能理解成“土”,意思上解释不通,而且若是“土脏”,前面不该用“凡”。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

(2)关于五行,汉代非常流行,最早是在《尚书·洪范》中出现的,非常朴实:“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但中医中的五行生克制化,就很机械。另外在形意五行拳当中的五行,王芗斋老先生说了: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劈崩钻炮横,是五种力量的状态。

(3)内经中主要讲了三种脉法,一是独取寸口,二是人迎寸口比较脉法,三是遍诊法。“寸”,是指事字,原本就指寸口到手腕这段距离,你看它的甲骨文就知道了,后来才被借用成度量衡。《说文解字》:“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規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 人之體爲法。凡尺之屬皆从尺。“  我们的尺骨也是如此,师父说,我的小臂从肘横纹到腕横纹25cm ,恰好是汉代的一尺左右,汉代一尺约为21.35—23.75cm 。

(4)“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我们看到“爪”,往往误以为筋说的就是肌腱,其实不止,还包含骨骼肌等。后一段“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可以看出,这里的筋就是骨骼肌。“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这一段应该不单是指食物的味道,药性很可能从此来,就是中药当中的五味

(5)“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这一段,师父一看就乐了,说,这跟鉴藏的观念是一样的,一般说来那些颜色发死、发暗、没有生机的东西,多是假的。“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缟是白色的绢,朱是朱砂,用白绢裹着朱砂,这不就是白里透红,隐隐的,收敛的,这是生的颜色。若是通红的,就成虚阳外越了。

师父说,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望诊很重要,所谓“察色按脉”,今天我们过于重视脉诊,而忽视望诊了

(6)下一段,“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师父说,人走路时受风,一般没事,因为阳气在外护卫,而睡觉时若受风就容易生病,这都是从临床来的。“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师父读到这,特别兴奋,说,以前没留意这句话,这说明经络跟卫气的关系很重要啊。刚好可以把人体跟军事联系起来,喜峰口战役知道吧,那附近还有一个铁门关,卫气就像卫兵一样,邪气是“客”,不该在这,针石让邪气离开,而不是反客为主。《日瓦戈医生》这部电影看过吧,男主人公的大房子被征用,六个家庭住进来,反客为主。不赘述,自己去看。有一个穴位,上关,又名客主人。现在教科书将“太谿”、“後谿”中的““谿”写成“溪”,这是错误的。”若高山之与深谿。“(《吕氏春秋·察微》)。“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古文里面无水曰谿。比如现在简体字的《黄帝内经》这样印刷:“肉之小会为溪,肉之大会为谷。”所以一般中医学者便如此解释:“溪是指山谷间的小溪,水注川曰溪。谷者,泉出通川爲谷。因此溪是水注入河流,谷是泉水出而通于河流。”殊不知在繁体字的《黄帝内经》中是这样写的:“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力旋师姐说,之前一位朋友给她扎针,难受了三天,还去拍片,幸好不是气胸。师父说,上工平气 ,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扎不好,就伤正气,跟战争中一样,打不好,反倒让自己受伤

(7)下一段,“心烦头痛,病在鬲中”,师父说,病在膏肓,应该是病在鬲肓。《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写道:“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8)“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即上文望诊。“女子同法”,因为内经主要以男子为主体来论述。

(9)“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师父说,注意,华佗就是方士,是给统治者出主意的,曹操找他来,不光是为自己治病,还为了不让他为别人所用。这句话表明,过去的学说是很乱的,内经就是试图融汇各家学说,统一起来,但还是出现自相矛盾之处

(10)“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师父说,这就是独取寸口,是中医主要的脉法。“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师父说这两种情并不是不给他看病,只是不跟他讨论讲解医学理论和针石的技巧。而后面“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就不必治了。这是有层次的

(11)“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师父说,不同地域的人体质不一样,同样的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按照内经理论,东边的人,吃鱼虾多,应该用砭石。现在好多人得痛风,或许放点血会有好处,大家可以研究。西方“水土刚强”,想想那西安来的类风湿患者,用那么多粗针,能忍,估计秦人在战场上中了箭也照样能打,是生理因素决定的。南方“水土弱”,楚楚动人,宜微针,那看那两位武汉来的小伙子,虽然身体很棒,但只能用细针,其中一位用过一次粗针,但忍受不了。中央者,“其治宜导引按蹻”,导引就是练功,按蹻主要是指按摩,明代医家吴昆注:“按,手按也;蹻,足踹也。”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圣人应该都掌握这些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施用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

学习古人智慧






相关文章链接

古时候,高明的大夫如何看病呢?

经筋病例 | 如今“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闻师之言,得养生焉。

练养身体,涵养心志。

养子养亲,养德养性。

行医习武,皆是圆融。


胥师说常养,是立身做人之本。

我们所养的,是中国人应有的精气神。

创养东书院,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

养东书院   医武共修


了解养东书院请点击以下链接

养东书院的缘起与创立

学有师承,忠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