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56期【正道探索】王爱民:走近大师,学习提升(一)

 默默的收割者 2018-01-04


走近大师,学习提升(一)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例谈

王爱民
前 言


这是一本探求简明、实用、高效、雅致的课堂教学细节设计的书。

这是一本耗费了余老师十年心血的书。

这是一本体现了余老师在语文教学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不断登攀的精神的书。

这是一本让我们在语文教学设计上深受启迪和教益的书。

这是一本让我们感到,语文阅读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美好、生动,实用,有创造性的书。

这是一本让我们真正地感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的书。

这是一本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语文老师的专业尊严,深刻体会到从事语文教学的美好与幸福的书。

这是一本激励并引导我们不断探求拓展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这一宝库的书。

限于能力,不能亦不敢一一谈及所有八十讲的感悟。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撷取其中个人有一点感悟的几个章节来浅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例谈“语言品味”的教学细节 

余老师是很重视语言品味的教学细节的。余老师认为,语言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内容。是教师最需要的阅读品析能力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是语文教学天经地义的职责。

他对语言品析的定义是:

所谓的言语品味,就是品析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品味的角度就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或者说,语言品味,就是字词品味,句子品味,文段品味……

他认为,语言品味训练比较好的方法是“选点品读”,集中目力,集中精力,品读课文中写得最好的地方、最美的地方、最起表达作用的地方。在课堂上,老师要少做那些要求学生“选你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说一说”的事儿,这是一种貌似尊重学生其实不求甚解的随意的品读方式。

例如,他举了《故乡》中描写我和闰土对话的一部分文字,余老师对每句话都做了细致的语言品析,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标点的运用等 方面一一做了分析,体现了余老师精微深刻的语言品析功力。就在这样的品析中,闰土的形象渐渐地具体鲜活生动起来。

在第43、44、45这三章里,余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品析词语、句子、段落的具体示例及方法。在第45章精段阅读中,余老师特别强调:

精段阅读,是课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处理方式之一。 “精段”表现于教学设计的理念,最好的则是:一举多得,注重效益。也就是说,阅读一个段落,不仅仅只是读懂了段的内容或者说对段进行了品词论句而已,而是利用这个段落,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或者,一个教学细节出来,不仅仅只是一个单项训练而已,而是做到在一次训练中达到双重或者多重训练的目的。

比如余老师举了教学《苏州园林》第4段的例子,这个教学设计有两个教学话题。第一个教学话题是,作者将这段文字放在课文第四段的位置,是合适的吗?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结构问题。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带动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话题二,这段文字共有10个句子,试体味段中句子的表达作用。这一设计分析从上一话题关注段落间的关系转移到段落内部句子的表达作用,从段落的结构,到说明方法,说明手法,说明内容,既要分析,又要概括,还要品味,一举多得。

在第46章美点寻踪,品味高雅里, 余老师更是在前面词语、句子、段落品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美点寻踪的备课方案。这是对语文老师研读教材的新考验,要求教师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段落的作用进行精细深入的审美赏读。教师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的学情采取灵活的教学内容和角度。 

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整体比较欠缺的一种意识就是自觉进行语言品析的意识。语言的学习不能没有整体感知,但是光有整体感知是不行的,必须有洞幽烛微,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搜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思维能力。

因为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一个根本的不同在于,其他的科目是学习知识本身,只要学到了知识,就基本算是完成了任务,而语文不是。它不光是学内容的,更是学形式的。揭示语言形式的奥秘,是语文学科第一位的任务。庄子主张读书“得意而忘言”,但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得意只是学习的初步,“言”才是学习的根本,一般读者可以“得意而忘言”,但语文学习恰恰相反,要“得意而不忘言”。

而语言的形式奥秘不是轻易就能揭示的,往往是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仍然无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只在文本人人可见的表层滑行,难以深入到文字的深处,品到文字的真滋味。要品到文字的真滋味,就要咬文嚼字,进行语言的品析。

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告诫我们学习课文一定要仔仔细细,不可马虎。

朱自清先生反对欣赏课文,解读文本时只给作品下“美”“雅”“精致”“豪放”之类的抽象、笼统的评语。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一字一句不放松,要咬文嚼字,要透彻理解。“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这就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过:“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他专门有一篇文章叫《咬文嚼字》,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他在文中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之所以如此,他解释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华中师大的教授王先霈是文本细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主张在细读文本时要咬文嚼字,之所以如此,他解释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家也是故意含糊其辞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韵。……正因为如此,文学文本的阅读才不那么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文本细读才有无穷的乐趣。”

从以上专家学者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习中语言品味的重要性。

福建师大的赖瑞云教授曾说过一句很在理的话,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揭秘,揭开语言文字形式的秘密。这就需要我们对语言文字进行细细地品读体会,从而发现其形式上的秘密。而这种揭秘的能力不是很轻易就能做到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践。正像孙邵振教授在他的《文学文本解读学》所说的,面对一篇文学作品,学生一望而知的只是显性的内容,而对于隐藏在显性内容背后的隐性意脉,以至于更加隐秘的文体形式、风格、手法等则常常是一无所见,一无所知的。这恰恰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发现寻找的东西,也就是文章的形式秘密。语言的品析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下面我以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对语言的品析作进一步的说明。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细节描写非常成功的自传体小说节选,塑造了爸爸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小英子对爸爸感恩怀念的思想感情。要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英子的思想感情,就要抓住细节描写进行语言的品析。

第一处,爸爸打小英子这个细节。学生普遍能体会到爸爸的严厉,体会到“抄”“挥”“抡”这三个动词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指导重读,换词法来体会这三个词的作用。

但是不可忽视的还有“左看右看”“结果”这两个词。这两个词说明爸爸在打小英子的时候是有所不忍心的,是有理性的,他“左看右看”是为了找到一件打起来不是很疼的东西,可是没有找到,最后还是把鸡毛掸子抄起来了。这是一个理性的爱和感性的怒交织的短暂过程。理解了这两个词的作用,就能对爸爸的打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第二处,爸爸送花夹袄。

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这两句文字很平易,没有一点煽情的成分。学生可能只是泛泛的觉得爸爸能冒着大雨给“我”送花夹袄是爱我的表现。可是具体怎么爱就不知道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这两句话,读出爸爸的情感。第一个要注意的词是“看着我”,爸爸为什么要“看着我”穿上?这体现了爸爸的细心,他怕“我”因为被打怄气不穿,所以要亲眼看着“我”穿上,再则,“看着我穿上”也是爸爸在用这一个行动无声地表达对痛打“我”的心疼和内疚。“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更是表达了这种心理。

假如爸爸不来学校送花夹袄而是由宋妈来送,那么小英子很有可能会恨着爸爸,那样一来,打的效果就很有限了,治标不治本。所以,爸爸亲自来学校送花夹袄其实也是打“我”这种教育的一种延续。一“打”一“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使得小英子从此彻底改掉了赖床的毛病,每天清晨都是高高兴兴第一个去上学。

所以,送花夹袄这个细节还是有很深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来挖掘的。需要教师沉潜下去,细细地品读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处细节,医院父女对话。

医院父女对话这个细节是很感人的。要采取多种手段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读出人物感情,走进人物内心。

这个场景有一对显见的矛盾,就是小英子特别想要爸爸去学校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和爸爸因为病重不能去参加这一对矛盾。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这一部分文字,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初步品味。

爸爸的话要读得低沉沙哑,包含痛苦和无限的深情。小英子的话要读得急切委屈,稚气,有一点撒娇强迫爸爸去的味道。学生不太容易注意到这一点,会把爸爸的话读得响亮干脆,感情不足,一点不像重病的样子。而小英子的话则容易急切不足,委屈撒娇稚气的味道表现不出来。这需要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做具体指导。比如小英子说的一句话: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这句话里面没有标点,是一气说完的,如果按照正常的语速,应该有两个标点,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之所以没有加标点就是因为小英子听爸爸真的不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很着急,不由得反将了爸爸一军,语气里带着很不服气。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一气读下来,中间不能停顿。而且要恰当地表达出人物的心情。

这只是初步品读,还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真正走近爸爸的内心。

这时候老师就要抛出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爸爸的形象:老师觉得这一部分里爸爸的言行是与内心的想法不相吻合的,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两处地方:

①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②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爸爸明明内心是痛苦的,可是脸上又不能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以免影响女儿第二天参加毕业典礼,所以脸上“笑笑”,这个笑容是硬挤出来的。如果换成“笑着”行不行呢?显然不行。

第二处,爸爸的举动很奇怪。“我”将了爸爸一军,爸爸按说应该有所回答,但是他不但没有回答,还摇摇头,不说话了。这个摇摇头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要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呢?

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小活动,

在“看着我”前面添加一个形容词,爸爸        (痛苦地,慈爱的,无奈地,深情地,悲哀地)看着我。选一个词,说明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处,学生一般不能发现。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没有爸爸”,而不是“没有了爸爸”,一字之差,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是很不一样的。“没有爸爸”,只是爸爸不在身边的意思,而“没有了爸爸”则是爸爸不在人世的意思。相当于临终遗言。但是爸爸不能把这个意思真实地告诉女儿,只能以这样含糊的用词来委婉地表达这个意思。 

通过里的语言品析,我们真正体会到爸爸的内心复杂纠结的感情,体会到爸爸伟大无私的爱。这才算真正地理解了人物性格。

(未完待续)

2018,元旦快乐!



编辑制作团队

策划:李华平  何  鑫

主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 龚丽蓉

活动策划:曾巧

终审:雷雅洁  陈梦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