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

 踏雪听松1 2018-01-05


这些是特洛伊古城废墟,坐落于今天的土耳其。特洛伊古文明在地下静静地埋葬了上千年,它的发现起源于一则美妙的神话和一个孩子对这则神话终身不渝的信念。


这个神话就是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注释④),那个孩子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时代,那么此前的十九世纪,就是考古家和历史学家的时代。在这个重视事实和实证的时代,学者们一直在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不断修改着文明行将兴起时的历史面貌,重现着远古历史的辉煌。


19世纪的考古发现,尤其是施里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的考古必掘和研究,使希腊历史整整提前了1000年。


现在请与我们一起探寻西方文明的源端,爱琴文明,追溯到4000年前的历史。


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是指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前十二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西腊半岛及小亚细亚部的文明。



世人对爱琴文明的了解大多源于《荷马史诗》中迈锡尼人对小亚细亚的特洛伊的大规模远征,特洛伊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谜,施里曼揭开的就是这样一个谜,他同时也揭开了重新了解爱琴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的序幕。


考古学家施里曼生于德国北部的一座小城,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据说正是他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一部儿童版的《图解世界史》点燃了八岁的小施里曼对荷马史诗的激情。施里曼坚信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战争这样伟大的故事,不会是凭空构造,而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类历史,他决心献身于这一事业。1870年,他开始了一次传奇性的考古发掘。


(土耳其历史学家冈戈)

施里曼是公认的考古学之父,他是现在考古的四位奠基人之一,但是他带有更加浓厚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个探险家,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起家,利用这些巨额财产,他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特洛伊城,就是传说中的伊利亚特城,通过与土耳其西北部当地人的接触,他发现了特洛伊城,并从当时的土耳其政府取得许可,开始了挖掘工作。”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

“施里曼的发掘曾引来一些传统考古学家的批评和嘲讽,这些人习惯于坐而论道,而懒于去实地考察。他们说,施里曼这个外行,他所做的一切,是只有疯子才会干出的傻事。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施里曼虽然喜欢吹牛,考古挖掘技术也非常粗糙,但是他对古代遗址所具有的敏感和慧眼是很多专业考古学家所不能比拟的,施里曼以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先驱者的身份,把考古学从学者书房的油灯下解放出来,放到古希腊天空的阳光之下,从而大大推动了爱琴考古事业的发展。”


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描述的特洛伊城的特征,如河流分布、火烧痕迹等去确定发掘的位置。


荷马曾在诗中说,特洛伊坐落在海岸边。施里曼据此断定,特洛伊可能在离海岸七、八公里的希萨利克附近。发掘工作整整进行了三个年头,在150多名工人运走了大量的瓦砾废土之后,终于发掘出了一座古城,它的形状与特征与《荷马史诗》对特洛伊的描写相似,经过不屈不挠的发掘,施里曼宣布实现了他的梦想,发现了特洛伊古城。



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历史内容,施里曼将注意力转移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泰林斯等地,他挖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存和珍贵遗物,这次发掘使一个失落的文明获得了重生,施里曼的成功在全欧洲受到赞赏,促使人们进一步探寻爱琴海地区的史前遗址。


施里曼对特洛伊的挖掘,揭开了古代爱琴文明的第一层面纱。


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追随施里曼的脚步进行发掘考证,一步步揭开了以克里特-迈锡尼为中心的、爱琴文明的真面目。使又一个辉煌的远古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揭示了古希腊史诗神话的历史根源。


英国学者亚瑟·伊文思,就是被特洛伊的发现所激励,而到克里特去进行考古发掘的,他是富裕的史前史学家约翰·伊文思的儿子。和施里曼不同,伊文思自幼就深受古典文化氛围的熏染,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专门教育,成年后曾任记者、博物馆管理员等职。


1893年的一天,当伊文思在雅典大街小巷的跳蚤市场寻找古董时,他发现了一些来自克里特的石头印章,上面雕刻着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系统的符号,仔细研究印章上的符号以后,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克里特岛就是他揭示远古和史前希腊文明的地方。


1899年3月,伊文思带着他的具有发掘技术经验的同伴来到克里特,招募工人,开始挖掘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王宫遗址。



他在克里特组织了大规模的发掘,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座王宫,发现它与《荷马史诗》与希腊传说的米诺斯王宫极为相似,一个过去存在于传说中的古代文明呈现在世人面前。


伊文斯的研究表明,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而不是希腊本土。它距小亚细亚约200公里,距埃及约300公里,是古代东方与希腊交流的中转站,克里特文明经历了悠长的发展过程。约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克里特岛上的一些地区出现城堡和阶级分化,形成国家。这一时期,克里特文明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宫殿的建筑。


这些宫殿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于距海岸不远的法埃斯特、玛里亚等地,宫殿是政治和宗教权力的象征,也是克里特岛上已建立国家的物化标志。


国家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进,克里特的文字由最初的图画式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又由象形文字演进为线形文字,这些线形文字被学者们称之为线形文字A,现在尚未释读成功。就在这个文明发展的同时,自然界显示出它的威力。


约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一场火山爆发引起地震和海啸,使各城的宫殿建筑毁于一旦。但充满活力的特里特人并未气馁,他们在废墟上建起了更为富丽堂皇的宫殿。


大体在公元前17世纪到前14世纪的新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终于发展成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其中最伟大的君主叫米诺斯,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结构严密的米诺斯王国,首都是克诺索斯城。


克诺索斯城雄伟壮观,是和谐、富庶的象征。整座城市色调明快、整洁有序,建筑风格受埃及影响,结构严谨、朴实无华充满朝气。


最能体现克里特文明特色和繁盛的,是克诺索斯王宫,即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王宫坐落在克诺索斯一座叫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


据推算,克诺索斯王宫在其最繁荣的时期,连同附近的建筑群可容纳8万人左右。



据说,当宫殿造就时,建筑师代达罗斯步入其中,想再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结果他自己也转迷糊了,好不容易才找到出口,所以,在古希腊这座宫殿有迷宫之称直到现在,人们仍用迷宫这个词比喻错综复杂、难以找到明确方向的东西。


整个王宫以中央庭院为中心,它长约60米、宽约30米,以此为界,全宫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边的楼房主要供国王办公、祭祀及王室贮存财物之用。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祭祀大厅,大厅内沿墙置有长长的石板长凳,靠北墙中央则是国王专用的尊贵宝座,形状类似今日觉见的高背靠椅,其靠背用石膏制成,据说海牙国际法庭(注释①)首席法官的座椅就是依照该御座制作的。




中央庭院的东部是生活区,内有国王和王后的寝宫、会客厅及学校,宫内手工作坊等生活设施和机构。克里特人建造建筑物时,首先关心的是舒适和方便。国王和王后的住所紧靠,共同面对一个大厅,大厅有不同的楼梯进入他们各自的卧室,而大厅的另一侧,则又是他们各自独立的卫生间,王后的卫生间还附带有专用的化妆室。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

“从这些设施可以看出,克里特文明时代的工匠,在建筑设计构造上,具有惊人的智慧,他们设计的单人浴缸,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卫生间的抽水马桶,折叠式门窗的通风循环结构,都让人叹为观止。最了不起的是他们装置的取水和排水系统,它的科学性至今仍引得很多城市建筑学家前来观摩,这种排水系统装置得非常巧妙,天一下雨,雨水就自动冲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清洁。”


考古学家伊文思发掘出来的米诺斯王宫的宫室走廊里还装饰着绚丽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既反映了克里特文明的艺术水准,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宫殿的长廊中,有表现国王和贵族活动的壁画,有一幅是塑造国王的,他戴的王冠是用百合花编成的,脖子上戴着项圈,手腕上套着镯子,正在花丛中散步,神情栩栩如生。


一幅被现代艺术家称作巴黎少女的肖像画,惟妙惟肖,美丽动人。还有描写斗牛场面的壁画,男女斗牛士在狂怒的公牛背上表演惊人的绝技,这幅壁画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雅典人献给米诺牛(注释②)吞食的童男童女的传说


而据伊文思对这幅壁画的研究,这则传说确实源于一种祭礼牛戏,因牛戏表演难度大,丧命者众多。

米诺斯王宫的遗迹,还反映出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状况,王宫的王家仓库里存放着众多的巨缸大瓮,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克里特的外贸也非常活跃,这里生产的陶器不仅在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在西班牙和西西里都有发现。


这些表明克里特是一个以海上贸易和海上力量发展起来的文明,它吸收了埃及、西亚古文明的成就,并发展了自己的独有特点,这在它的壁画和工艺品中表现出来。


米诺斯王宫的辉煌,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当克里特文明如日中天的时候,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等地宫殿,同时遭到了破坏。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锡拉岛附近的火山爆发所致。此后,作为爱琴海主人的克里特文明急剧衰退了。


约公元前1350年,克里特的首都克诺索斯被摧毁,豪华一时的宫殿化成了碎石和废墟,这成了优雅华丽的克里特文明的晚钟。


辉煌的米诺斯文明最终被新到的移民继承,这些说希腊语的、好战的阿卡亚人,后来在伯罗奔尼萨半岛定居,现代历史学家称他们为迈锡尼人


迈锡尼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12世纪,其地理范围涉及雅典、底比斯、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泰林斯等许多地方。以迈锡尼城最为重要,建立者是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


迈锡尼文明以城堡、圆顶墓建筑及精美的金银工艺品著称于世。迈锡尼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筑艺术,除陵墓外,还有城墙、王宫等大型建筑。


迈锡尼城堡依山而建,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墙以巨石砌成,周长为900米、厚5米、高8米。城堡的正门位于西北方,4块巨大的山石组成了城门,最大的那块巨石达20吨。


远古的先民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才搬动了这些巨石,至今仍是一个谜。城门横梁上雕塑着两头威风凛凛的狮子,所以,这座城门又叫狮子门。



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曾带领他的士兵,浩浩荡荡地通过此门奔赴特洛伊战场,任何有一点想象力的人都似乎会听到战争逼近的喧嚣,感受到当年战云密布、车马喧腾的紧张气氛。


绘画和工艺也反映出迈锡尼文明的成就。有一幅壁画描写一位长发妇女,上穿花边红上衣,下扎彩条纹的长裙,双手拖持象牙图盒,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在迈锡尼的发掘中,还有一些精致的工艺品。在陶器上那些海栖动植物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些都表明这个尚武的民族,对自然界的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迈锡尼的坟墓建筑也十分有特色,公元前1600年左右,在迈锡尼出现了竖井坑墓,这种坟墓是在地下数米深处砌成的方形墓室,竖井墓可能是英雄时代军事首领的墓穴,其中的很多殉葬品都与战争有关。如刀剑上的雕刻,战胜庆功时用的酒杯等,反映出迈锡尼人在某种程度上穷兵黩武的特性。

公元前1500年前后,圆顶墓取代了竖井墓,这是一种更为宏大富丽的石墓。这被认为是国王的陵墓从此出现的国家被称为圆顶墓王朝。圆顶墓王朝是迈锡尼文明成熟和繁荣的时期,同竖井墓相比,圆顶墓是在地面凿岩修砌而成的,墓前有走廊通向圆形墓室。


施里曼在发掘墓穴时,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金酒杯、金印章以及用金银镶嵌的青铜剑等殉葬品。其中最富盛名的是所谓阿加米农金的面具,其面部特征意味着它是人的写实肖像,而不仅仅是一种程式化的象征,迈锡尼人使用的文字被称为线形文字B。

1952年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和德国学者柴德威克经过艰苦努力,成功解读了这种文字。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

“公元前十二世纪,迈锡尼文明从极盛走向衰落,为了挽回危机,掠夺财富,以阿加米农为首的希腊联军,跨海远征发达富庶的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经过10年持久的攻城战,

最后才艰难地以木马计注释③攻而克之,正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耗尽了迈锡尼文明的元气,导致了迈锡尼文明的衰亡。荷马史诗所描述的阿伽门农回国后,被他的妻子伙同奸夫残害的悲剧,可能就是迈锡尼文明元气殆尽,在神话传说中的记忆折射。此外,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希腊北部多利亚人的南下入侵,也是迈锡尼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即爱琴文明虽然灭亡了,但它却以欧洲最古老文明的特殊地位,对希腊古典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克里特人的雕塑、绘画艺术,克里特人的宗教思想和习惯,被希腊人所继承、接受。

克里特人的宙斯神等神祗,都被希腊人继承下来。因此,爱琴文明、尤其是其中的克里特文明,对希腊古典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一伟大文明结束后,希腊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注释①:

海牙国际法庭又称海牙国际法院,其正式名称为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根据《国际法院规约》于1946年2月成立。


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设书记官处。工作语言为英语与法语。法院成员不得从事任何其他职业性工作。


注释②:

米诺牛,出自希腊神话·。远古时期,米诺斯统治着爱琴海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由于他拒绝向海神波塞冬贡献一头公牛,从而得罪了这位大仙。波塞冬施个手段,让米诺斯的老婆爱上了这头牛,并扮作母牛与它匹配,产下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罗斯(MINOTAURUS,即米诺斯和牛两字合一)。


米诺斯把牛头怪看成自己的孩子,但又怕它吞食自己的臣民,于是修建了一座迷宫,他的另一儿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阴谋杀害了。为了替儿子复仇,米诺斯向雅典的人民挑战。雅典人向米诺斯王求和。米诺斯要求他们每隔9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


注释③

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

后人常用“特洛伊木马”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另,特洛伊木马“Greek gift”一词意为“害人的礼物”,就来源于这场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注释④


《伊里亚特》(Ι∧ΙΑ∑,Iliad, 又译《伊利昂记》) 和《奥德赛》(ΟΔΥ∑∑ΕΙΑ,Odyssey, 又译《奥德修记》)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Homer, 800BC-600BC)所作。 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Homer, 800BC-600BC)的叙事诗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


《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的英雄史诗。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伊大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悔恨已极,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伊老王以重金赎还儿子尸体。史诗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伊老王归还赫克托耳尸体的请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与之相比,特洛伊统帅赫克托耳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例如书中写到阿喀琉斯退出战斗,赫克托耳打得希腊军队四处奔逃,史诗用了这样的比喻:“好象一只野蛮的狮子攻进牛群,吃了一头而吓得其余的纷纷逃窜。”史诗节奏强烈,语调昂扬,既适于表现重大事件,又便于口头吟诵。《伊利亚特》高超的艺术手法常为后人所称道。


《奥德赛》主要是连接伊利亚特的剧情,话说经过特洛伊战争之后,在希腊军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激怒了海神波塞冬而遇到海滩,全军覆灭。但是经奥德修斯的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因为波塞冬的愤怒未息,导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而另一方面他的妻子不知奥德修斯的生死,面对着蛮横的求婚者就只有苦等着丈夫的回来。到最后因为诸神的帮忙下,经过十年漂流生活的奥德修斯终于回到家里与他的妻子团聚,并杀死了求婚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