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三畏”

 bulaolindtsg 2018-01-05
2018-01-05 14: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8-01-05 14:12:36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老 孺

  著名的德意志哲学家康德,在其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写道:“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准则。”这段话不同的中文译本虽说存异,就其意思则相去无几,但如果把它译成文言文,或许又是这样:有二事焉,吾常思索,日新又新,敬而畏之:头顶深邃星空,心中道德准则。其实,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也向世人提出过类似的箴言。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之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天命而不敬畏,也不尊重大人,并轻侮圣人的话。”

  “畏”在这里指的是敬畏而非单纯的畏惧,如《广雅·释诂》曰:“畏,敬也”。而 “圣人”,指的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大人”,一般理解为贤德而居上位者和父母长辈;至于“天命”,孔子指的又是什么呢?

  “天命”的概念源自上古时代人们对“上帝”的理解,本义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命,指的是带有必然性与神秘色彩的趋势和结果;而天的所指则比较复杂。先秦时代天命中的“天”,其内涵大致有四:一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天宇和各种不可抗的自然现象,三是祖先亡灵和鬼神,四是被神化了的君王。

  孔子一生对鬼神的态度很是纠结,并尽量回避谈论鬼神,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是敬而远之,因此说,孔子的“天命”所指肯定不是亡灵和鬼神。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不知是累了还是心情欠佳,对着子贡没好气地说道:“我不想说话了。”子贡急了:“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还传述什么呢?”孔子一句话堵了回去:“天又何尝说话呢?不是照样四季运行不息,百物生长不止。天又何曾说了些什么?”这样看来,孔子的“天命”似乎指天宇和自然现象。不过,让我们再看看孔子另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知天命”之前是“而立”和“不惑”、之后是“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阶段的感悟,所传达出来的是社会伦理和入世思想。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孔子的“天命”,更多的是指天宇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法则,畏天命就是要敬畏这些规律和法则,故“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当然,关于孔子“三畏”的具体所指历来存异,仁智有别,也难有标准答案。而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关键是孔子“三畏”所传达出来的敬畏之心,这是于自然、于社会、于处世所必备的心性修持和处事原则。

  心存敬畏,循道德行。(老 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