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华教授:补钙和维生素D的意义,远不止在骨骼上

 昵称41082923 2018-01-05


作者: 何静

来源: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日前,国际四大医刊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篇天津医院赵嘉国、曾宪铁团队关于“补钙和维生素D对骨折风险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对50岁以上的社区人群而言,额外补充钙和或补充维生素D不能降低其骨折风险,不支持这类人群常规补充额外的钙和维生素D。此文一出,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其中不乏“颠覆理念”、“改写指南”等用词,在学术圈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补钙和维生素D真的不能降低骨折风险吗?如何认识钙和维生素D对人体的意义?如何评价JAMA这篇文章?《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就此采访了知名骨病专家林华教授。


林华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 主任医师


南京市代谢性骨病防治研究中心 主任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科学委员会(IOF-CSA)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1

补钙和维生素D能降低骨折风险吗?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林教授您好,JAMA这篇文章目前引发了不少关注,对于补钙和维生素D与骨折风险的关系,您怎么看?

林华教授:
骨折有很多种,比如正常人由于外伤、车祸等原因发生的外伤性骨折,这主要是外源性的,无论吃什么补什么,都很难有大样本的科学依据说可以预防骨折。除此之外,老年人骨质疏松还可能会引发脆性骨折,这种骨折才是病理性的,最主要原因是骨骼的退化和病变。

人体骨骼的组成成分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无机物(钙和磷),决定了骨骼的硬度;另一部分虽然成分很少,但是更重要,那就是有机成分(胶原、骨基质等),决定了骨骼的生物力学性能,如抗弯和抗变形能力。为什么老年人的骨头容易断?一方面是由于无机物成分减少,骨骼的硬度降低了,更重要的是有机物成分减少,骨骼的抗弯抗压等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了。

所以谈骨折,原则上必须要谈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骨折,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是外伤性骨折,那么补钙和维生素D肯定是不能预防的。如果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那么补钙和维生素D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补钙和维生素D常作为骨质疏松最基础的治疗,但注意,不是最重要的治疗。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补钙和维生素D是最基础的治疗,但不是最重要的治疗。如何理解这句话?

林华教授:谈起骨质疏松,很多人都知道要补钙,但是对于骨质疏松治疗而言,即使补充了钙和维生素D,骨折的发生率也很难下降,骨密度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对于一个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来说,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最基础的治疗,但如果只补充钙和维生素D,他的骨质疏松不可能好转,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
,而这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必须联合钙和维生素D使用,既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比如临床用得最多的抗骨质疏松药——阿仑膦酸钠,如果不联合钙和维生素D,单用这一种药,那么不仅效果不好,甚至会出现反作用,比如抽筋、肌肉疼痛等。因为药物在发挥作用时会更多地利用钙,而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钙本身是不足的,所以骨质疏松患者使用阿仑膦酸钠的前提是血钙正常。这时如果联合钙和维生素D使用,比如在正常饮食的前提下,每天保证1000mg左右元素钙的摄入,那么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就会更加显著。

这就好比人肚子饿了要吃饭,这个饭也许就是阿仑膦酸钠,但是又饿又渴的人,你给他一包大米、一包面粉,他是吃不下去的。这时钙和维生素D就相当于水,通过水,我们把米做成饭,把面做成面条、面包,这样人就可以吃下去吸收。而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就相当于美味的汤,它既可以做成饭,也可以饭配汤,人就更享受了。


2

钙和维生素D不只为骨骼而生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如何认识钙和维生素D对人体的意义?

林华教授:钙和维生素D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营养素,并不只是骨骼的营养素。钙在人体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机盐形式,分布在骨骼和牙齿里;另一种更重要的是钙离子形式,分布在血液、细胞间液及软组织中,它是人体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者,在生命各个中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常的谈话、心脏的跳动、大脑的思维、肌肉的活动等,都和钙离子密切相关。而维生素D在人的皮肤、脏器、抗菌能力、肿瘤预防等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补钙和维生素D不仅仅是为了预防骨折、预防骨质疏松这么简单。钙和维生素D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一种生命存活的基本要素,我们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来维持新陈代谢。它们是生命的健康营养素,而不是药物,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营养素和药物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强调钙和维生素D是营养素,而不是药物?

林华教授:营养素和药物首先是面向的人群不同。营养素几乎涉及到所有人群,无论患病还是健康,它的目的是让脏器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让人生存时间长,生活质量高。但药物就不一样,它对健康人群、社区人群绝对不能滥用。药物只针对患者,不同的药物针对不同的患者,有严格的适应证。

第二是使用时间不同。营养素对疾病可能有预防作用,但这种预防作用绝对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就能看得到,通常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以上。长时间保持营养素的补充,人会很健康,脏器功能会保持在很好的状态,这个补充时间是越长越好。而药物的使用时间必须严格控制,一旦疾病缓解了、治愈了,就要立刻停药。中国人说“凡药三分毒”,如果要终身服药,大家都比较难接受,第一说明这个病麻烦,第二说明这个药不行。药物和营养素最大的区别在这。

第三是不良反应。营养素的补充只要在专业学会的推荐范围之内,它是安全可靠的,对人体健康很重要。而药物即使按标准剂量使用,也可能会有副作用,它的目的是治病,病好了就应该尽早停止使用,否则它带来的会是负面影响。

所以,如果把钙和维生素D定位成一种药物的话,这个思维就错了。它是一种营养素,它不是为了预防骨折而诞生,而是为了人的生命健康而应用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对人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撼动的。



3

对JAMA文章的看法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对JAMA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您怎么看?

林华教授:首先,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是通过科学的设计、规范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仔细看了它的设计、研究方法、涉及的一些标准,都是很规范的,文章本身没有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和作者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密切相关,如果把思路再放开,研究方法再调整,特别是选择的参考内容再加以严格,可能结论又会不一样了。

JAMA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50岁以上的社区人群(Community-Dwelling)。相比于有专人护理、营养处方的老人院人群(Nursing Home),社区人群比较参差不齐,差距非常大。有些人健康水平好,生活能力强,钙剂补充量会高一些,也有些人生活水平差,钙补得不是很多,或者有漏服。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

1.没有骨密度的提示:研究对象是有骨质疏松的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区分不够清晰,也就不好判断骨折风险。
2.补钙的时间点不清晰:钙和维生素D作为营养素,一定是时间长了才产生效果,这篇文章涉及到的补充时间比较短,我们认为至少要3年,或者5年10年,这种研究是很难做的。
3.没有区分种族和地域:我们知道欧洲人吃面包,他们的体型比我们大,但是让中国人都吃面包就能让身高增加吗?不是这样的。不要以为吃面包的人就会比别人高,这还涉及到种族和地域的问题,营养素与种族和地域是密切相关的。

总的来说,我对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很赞赏的,科学就是要容纳不同的声音,在争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如果当前的研究有不足,那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相互补充,比如把基础摄入钙的评价加进来,把补钙的时间延长,考虑到不同种族和地域因素等等,也许就能更好地推进人们对钙和维生素D的认识。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科学公正,更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齐心协力。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您如何看待此类热点事件中媒体担当的角色?

林华教授:对JAMA这篇文章的报道,网络上某些自媒体发表的言论过于夸张了,用了很多“颠覆”、“改写指南”等词汇,让专业人士看了未免会觉得幼稚。真正的科学研究、一个理论的形成,必须是原研的循证医学研究,而不是Meta分析,这是一个概念错误。

另外,我们应该更科学、客观地对钙和维生素D进行定位,不能把钙和维生素D看成是药物,觉得一定要有什么效果我们才需要补充,短时间内没看到效果它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思路也是不恰当的。

现在的自媒体很多,谁都能发一篇报道,所以媒体人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需要格外关注。一个好的记者、一个好的媒体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想要的不是点击率,不是刷眼球,而是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什么样的作用,传递科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无论是医生还是媒体人,自身素质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4

科学补钙注意“量、次、法”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钙和维生素D对人体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补充?不同人群有何差异?

林华教授:
营养素补多少也是有规范标准的。2017年《英国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推荐每日钙摄入700~1200mg,我们认为每天摄入钙1500mg以内都是安全的。这里面一个重要细节是中国是一个缺钙的国家,我们每天的日常饮食能提供350~420mg左右元素钙,不超过430mg。这对于人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能维持生命的一般状态,达不到一个好的健康水平,很可能是亚健康,容易生病。

就中国人来说,一般3岁以内的孩子没必要专门补钙,我们更强调食物补充;3~13岁,可以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钙推荐在300mg每天,维生素D根据测量结果,如有不足适量补充;13~40岁,每天建议补钙500mg左右,维生素D在400~500IU;特殊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妈妈,每天建议补钙1000~1500mg,维生素D在800IU左右;女性45岁以后,男性65岁以后,钙剂补充最少要保持在500~1000mg;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补钙量推荐在1000~1500mg,维生素D在 800IU左右,但遗憾的是年纪大了,即使维生素D补充量增加,也有很多是不能转化的。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除了剂量以外,补钙和维生素D还要注意些什么?

林华教授:营养素的推荐不仅包括它的量,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时间和方法。补钙和维生素D,我们还要注意以下3点:

1.随餐服用。钙和维生素D如果空腹服用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一定要随餐服用,这个餐不是高蛋白、高盐、高脂肪,而是普通饮食。因为钙要在弱酸环境下吸收,且钙的吸收不是在胃里,而是在小肠。所以补钙时吃一点面包、牛奶、稀饭,一是可以中和部分胃酸,二是可以保护胃黏膜,这样钙就能充分通过胃到达小肠或十二指肠,吸收率最好。


2.分次服用。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是有饱和度的,有条件的话建议分次服用,一般一天分两次是比较科学的。


3.长时间服用。营养素的补充最重要的是坚持,国际上认为,钙和维生素D对疾病可能存在预防和联合作用,但如果没有补充足够的时间,则很难产生健康效应。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林华教授:想要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要明确以下几点:


1.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

2.足量摄取蛋白质是维持肌肉骨骼系统正常功能的前提;

3.保持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强化运动,可改善身体灵活性、力量、姿势及平衡,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

4.其他生活方式,如晒太阳、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减轻精神压力等,都是自我管理的重点;

5.这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