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断学总结】心电图检查

 好大水 2018-01-06


心电图检查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


P波

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人P波方向在Ⅰ、Ⅱ、aVF、V 4 – V 6 导联中均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P波时间小于0.12s,振幅在肢导联小于0.25mV,胸导联小于0.2mV。


P-R间期

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s.


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值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正常人V 1 、V 2 导联多呈rS型,V 1 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 V 5 、V 6 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一般不超过2.5mV;胸导联R波自V 1 – V 6 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Q波: 除avR导联外,正常的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时间应小于0.04s。


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何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应超过0.05mV。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

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其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应为0.32~0.44s。


U波

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二、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右房肥大

P波高尖,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房肥大

P波宽≥0.12s,常呈双峰,两峰间距≥0.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Ptf:P波终末电势,是V 1 导联负相P波振幅与时间的乘积。左房肥大时,V 1 导联Ptf≤-0.04mm·s。


双心房肥大

①P波宽≥0.12s,振幅≥0.25mV;

②V 1 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超过正常范围。


左室肥大

①QRS波群电压增高,V 5 或V- 6 导联的R波>2.5mV,或V 5 的R波 V 1 的S波>4.0mV(男性)或>3.5mV(女性)。肢导联: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 R波>2.0mV,或Ⅰ导联的R波 Ⅲ导联的S波>2.5mV。


②电轴左偏。


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0.12s。


④伴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伴劳损。


右室肥大

①V 1 导联 R/S≥1,V 5 导联R/S≤1;

②V 1 导联的R波 V 5 导联的S波>1.05mV;

③电轴右偏≥ 90°。


双侧心室肥大

①大致正常心电图,因双侧心室电压同时增高,互相抵消。

 ②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只表现出一侧心室肥大,而另一 侧心室大的图形被掩盖。


心肌缺血与 ST-T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相应导联T波高大直立,ST段压低。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相应导联T波倒置,ST段抬高。


3.冠状T波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上出现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反映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亦见于心内膜下心梗及透壁性心梗患者。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病理性Q波(宽≥0.04s,深≥1/4R)或QS波;

②S-T段弓背向上抬高;

③对称性T波倒置。


2.分期

①早期(超急性期)

T波高大,以后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②急性期

高耸 T波开始降低后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T波由直立变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持续数小时或数周。


③近期(亚急性期)

病理性 Q波持续,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较深变浅,持续数周或数月。


④陈旧期(愈合期)

 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仅留下坏死性 Q波,持续3~6月或更长。


3.定位:

前间壁

 V 1 V 2 (V 3 ) 前壁:(V 2 ) V 3 V 4 (V 5 ) 广泛前壁:V 1 -V 6


前侧壁

( V 2 )V 3 V 4 V 5 V 6 Ⅰ aVL 下壁:Ⅱ、Ⅲ、aVF


侧壁

( V 5 )V 6 Ⅰ aVL 后壁:V 7 、V 8 、V 9


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窦性P波(Ⅱ、Ⅲ、aVF直立,aVR倒置);P波规则出现,60~100次/分;P-R间期≥0.12s。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①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②窦性停博或窦房阻滞;

③窦缓基础上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


3.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异位 P'波,P'-R间期>0.12s,代偿不完全。


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 QRS-T波前无P波;QRS宽大畸形,时限>0.12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偿完全。


交界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 QRS-T波,形态与窦性QRS相同;可有逆形P'波,代偿多完全。


4.阵发性室上性

室上性期前收缩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突发突止,频率160~250次/分,节律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


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频率140~200 次/分。若能发现P波,P波频率小于QRS波频率,房室分离。


6.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7.房扑

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频率250~350次/分,心室律一般规则,也可不规则。


8.心室扑动

无正常QRS-T波,呈现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200~250 次/分,常不持久,不很快恢复,便转为室颤。


9.心室颤动

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


10.房室传导阻滞(AVB)

①一度AVB:P-R间期>0.20s;

②二度Ⅰ型AVB: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呈周期性; ③二度Ⅱ型AVB: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 P波后无QRS波群;

④三度AVB:P波与QRS波无关, P-P间距<R-R间距,交界性或室性逸博心律。


11.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

QRS时限≥0.12s,V 1 或V 2 导联QRS波群呈rsR'型 或M型波,V 1 、V 2 、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


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

 QRS时限≥0.12s,V 5 、V 6 、Ⅰ、aVL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V 1 、V 2 呈rS波或宽而深的QS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