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4步沟通法,减少90﹪的争吵

 yongli360 2018-01-07

小测试:

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体验?

1.写一个报告,被要求改了无数回,快要吐了!不禁念叨:“这个老板,有强迫症吧?!老抠这些细节,还让不让人活了!”

2.有一天你说“老公,你就不能对我好一点吗?”然后满足地看他抛给你一个乖巧的眼神。但是后来,你还是觉得他像个木头疙瘩,有时候又气又恼恨不得咬他几口。

3.在家收拾房间,累到趴,可是转眼熊孩子就把书都乱七八糟给你堆到了床上,玩具枪扔满地,气得你吹胡子瞪眼大骂“臭小子,是不是专门和我对着干?!”

4.和爸爸谈论一件事,谈着谈着就起了分歧,越讲觉得自己越有理,这时候他老人家说:“你这孩子,翅膀硬了,我还管不了你了,是吧?!”谈话戛然而止,硬生生把你憋成内伤。

如果上述4种场景,你有过任何一种类似的体验,那么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争吵和沟通不愉快,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发明了一种沟通方式,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减少争吵,被称为非暴力沟通。他利用这个方法给战斗中的美国黑帮做调停,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居然去难民营给愤怒的巴勒斯坦人做非暴力沟通的讲座。他用这种方式帮助了很多人,让决裂的夫妻破镜重圆,让心痛的母子冰释前嫌,甚至有一个女孩在歹徒劫了她企图施暴的瞬间使用了这个方法,成功地脱险……无数人践行了这个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幸福,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指出是暴力沟通蒙蔽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暴力的根源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  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就会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

实际上这些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的话,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我们更是如此。

例如:老板太在乎细节,和我们不一致,我们就会指责他有强迫症。还有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就有人骂太多分了。有人开车太快,就会被骂混蛋。

二  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争吵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例如:为什么打孩子,那是因为他不听话。

三 进行比较:因为和他人比较,就让自己显得更悲惨。

例如:大人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学习成绩那么好,钢琴过了十级……”

四  回避责任:人们经常用“不得不”来试图回避责任。

自我想象、上级的命令、同伴的压力等等,都可以成为说“不得不”的理由。

例如:有个妈妈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做早饭,她很累,于是当孩子吃得不好的时候,就会很不耐烦地冲孩子喊:“我一大清早起来这么辛苦给你做的饭……”

五  强人所难:如果不配合,他人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例如:父母之于孩子,老师之于学生,常常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实际上就算真的惩罚了别人,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们。

根据以上五点,就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暴力沟通,这些阻碍了我们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紧接着卢森堡博士给我们提出了一个4步沟通法的标准公式,非暴力沟通的关键要素:

第一步:观察事实

第二步:体会感受

第三步:理解需要

第四步:提出请求


第一步:观察事实,重点的技巧是要区分事实和观点。

仔细观察,然后说出事实,避免说观点和评论。

例如,下面的内容,来感受一下怎么区分事实和观点

“你总是不关心我!”(这就是观点,带着自己的评论),

“我住院一周了,你没有来看我一眼,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这就是事实,是观察到的现象)

为什么区分事实和观点这么重要?那是因为如果把事实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容易听到批评的那一部分,从到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我们在对话时要仔细观察,多讲事实,少讲观点。因为只要论据客观充分,听者自然有逻辑判断。

第二步:体会感受,重点的技巧是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这一点比较困难,感受才是后面需求的基础,但想法不是。为了便于区分,作者列举了一些常用的词汇表。

常见标识想法的词语:被抛弃、被欺负、无人赏识、被利用……

常见表示感受的词语:得到满足时,用高兴、兴奋、感动、振奋、自信、甜蜜、幸福、满足、欣慰、喜出望外……没有得到满足时,用害怕、担心、焦虑、害羞、紧张、沮丧、凄凉、震惊、失望、郁闷、孤独、麻木、尴尬、惭愧、遗憾、嫉妒……

例如:“我觉得我被误解了”就是想法,如果转换成:“你没有理解我的心意,我有些沮丧。“那就是在说感受。

所以,我们要建立词汇库,才能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第三步:理解需要,重点的技巧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需要和期待。

有了上面的第二步,明白了感受来源于自身,我们就不会轻易将错误归咎于他人。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4种选择。

当别人说“我从没见过你这样的人!”

第1种,认为自己犯了错。

---自责“我没有考虑别人,太自私了”

第2种,指责对方。

--“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第3种,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很伤心,我们看中彼此的信任和接纳

第4种,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她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才能承认感受来源于自身。

正确表达感受的公式:“我(感到)……因为我……”

例如:

“你天天就知道加班,还要不要这个家了?!”这就是一种批判,老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就更容易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公,这一周你有5个晚上都是11点多才回家,我知道你工作很忙,但是我和孩子都希望你能尽快调整好,早一些回家。”这样沟通就会好很多。

第四步:提出请求,重点的技巧是要具体说出希望别人做什么并且请求反馈。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学会请求他人的帮助。要重视下面两个很关键的小技巧,才能让沟通更高效。

1.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注意,如果请求别人不要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会让人反感。更好的做法是,直接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具体的内容。

例如,你对老公说:“你能不能别对我这么冷淡”,结果他不一定能有多少变化,因为对方很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算是关心你了,不如说:“我今天太累了,想要先躺下休息一会儿,你去把碗刷了吧,顺便把酸奶递给我”这样效果就会好多了!

2.记得要明确请求反馈。

由于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候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

例如:“儿子,赶快把房间收拾利索”,儿子说:“好”,等你回来一看,发现玩具和书都从地上摆到了床上,可能就会很生气。如果当时问一句:“你知道收拾什么吗?”。儿子可能会说:“玩具和书不能放在地上”,如果有这个反馈,你就会明白儿子并没有理解清楚,此时再详细讲一下,“把书放回书柜,把玩具整理到玩具架”,那么就避免了发生刚才那种生气的场面。

所以,在提出请求时,要注意具体并且一定要明确反馈。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卢森堡博士在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的4步沟通法,总结起来就是:

1.观察后说出事实(不时说评论)

2.体会后说出感受(不是说想法)

3.理解后说出需要(不要归咎他人)

4.说出请求并争取反馈(请求要具体)

人和人之间相处,会说话的人总是能少起冲突,少有争吵,总是能有好人缘,办起事来也更高效。跟会说话的人在一起,就是觉得舒服自在。我读完《非暴力沟通》,才发现原来过去的一些理所当然其实都是沟通的误区,学习了这些技巧就好像打通了一些说话的关卡。当我亲身去实践用这种标准化的方式去沟通,果然是非常奏效。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冲动往往会冲昏了头脑,把这些工具和方法抛诸脑后。既然是工具,当然需要可以去使用和训练。

(本文仅节选了一部分内容,原书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值得去细看。包括卢森堡博士本人的伟大故事,有他多年来总结的词汇表和表达法,还有关于如何倾听的技巧等等。有很多人学习完这本书之后自主组织了社团,定期聚会和分享,这本书也成为了很多人随时放在包里的沟通宝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