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浪子观心 2018-01-09


 
新风堂堂主
2017年3月29日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是 谓 袭 明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老子第二章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庄子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推崇的便是对于任何事物的不标榜,自然而然。有了标榜,有了目的,便已经变了味道,离了本身。

真正的善行,是没有痕迹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善事,他只是这么做了;得到的人也不会感觉这是他的善行对他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可以去感谢他。俗语说“积阴德”,我以前的感觉,“积德行善”是做好事,“积阴德”就是为子孙后代积德。其实实际的“积阴德”应该是“做一点别人看不见的好事”,有点接近“善行无辙迹”的意思。

真正的善言,是毫无瑕疵的。都是正确的,找不出一点毛病。

真正会算数的,不用筹、策(计数的工具),而是用头脑,用心。

真正的封闭,没有门栓(相当于锁)但打不开。什么东西没有锁却打不开呢?“谷”就打不开,因为它是虚空,你如何才能打开?

真正会打结的人,不用绳子绑住你,但是你怎么都解不开。思想,便是“无绳约而不可解”,正面的不说,现在满世界出现的恐怖袭击,我不认为有几个是被胁迫的,他们中很多人是被某个他自认为伟大的信念绑住了,无法挣脱,其实应该是根本不想解开,于是制造这么多令人发指恐怖事件。

得道之人——圣人——便可以做到以上五点。

所以说,圣人怀抱救助他人之心,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会得到救助,不会抛弃任何人。窃以为,这一章节所描述的“圣人”是对立于上一章的“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来说的。圣人也救助万物,而不抛弃任何一个物种,不会因为喜欢兔子,就把所有的狼全杀了。想想当年的“除四害”,有些可笑可悲!

这样做了,就是在沿袭“明”。袭,沿袭的意思,在“无辙迹”的状态下将“明”——“知常曰明”——向外继续延伸。

所以说呢,善人,就是不善人的老师(学习对象);不善的人,就是善人的参照物,也可以说是凸显善良的一种“资源”——没有不善良的人,何来善人之说?这就是老子的“道”,阴阳相生相克,“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辩证法”。

老子一直在论述不标榜,这里再次重申。“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管你是善人恶人,善物恶物,我不去崇拜你,你也别崇拜我;我不会喜欢你,你也别喜欢我。哥们我“燕处超然”。


虽然圣人(大智者)看起来迷迷糊糊,混混沌沌,但是这才是“要妙”。前面论述道为“玄妙”,这里论述做人的“要妙”。一个是针对道的妙,一个是道在“人道”中的妙,所以称之为“要妙”。

其中奥妙,只有人自己在现实的生活中去体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