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道经》第十二章

 liuhuirong 2018-01-10

        

        原文:

      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取此

 

         注释:

         ①   五色令人目“五色”:本指青黄红白黑。《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此处泛指像多种颜色,色彩,便利于区分辨别多种多样的事物一样。“目”:甲骨文形如人的一只眼睛。本义人的具有视觉功能的器官。此处义看、视;目的,要点。《说文》:“目,人眼,象形。”《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语·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晋书·孙惠传》:“四海注目。”《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公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明”:甲骨文形有如“日”“月”左右组成,有如“月”与似窗形左右组成。义明亮,照耀;明白,觉悟;明显、明确。《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尔雅》:“明星谓之启明。”《说文》:“明,照也。从月从囧。”《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礼记·中庸》:“明则著。”《荀子·成相》:“君法明,伦有常。”《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五色令人目明”义即色彩众多,相互比照就必然使人看得明白,要点明显,也目的明确。所以应该明白以德而求得。

         ②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驰骋”:本指骑马奔跑,此处指像骑马奔驰一样竞名逐利。《周礼·考工记》:“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楚辞·离骚》:“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欢乐笑语。”《吕氏春秋·任教》:“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田猎”义即囲田打猎。皆是追逐争竞,求得谋利之事。“人心”:非“人之心”,指人的思想意识,即人性。“狂”:甲骨文形左上如足,下示土,右如狗。本义疯狗在地上奔跑。此处义狂躁,以至无理智。《说文》:“狂,狾犬也。”《集韵》:“一曰燥也。”《诗·鄘风·载驰》:“众稚且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幼而狂。”《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义即骑马争竞,打猎逐物,总因求得心切,致使人心狂躁,甚而失去理智。失去理智而求得,亦非智也。

         ③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难得之货”就是不易得到,稀罕贵重的东西。不贵难得之货,是老子的主张,这里继续说难得之货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行”:作为,行为;德行,品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吕氏春秋·察今》:“日月之行。”《国语·晋语》:“略则行志。”《庄子·养生主》:“行为迟。”《周礼·地宫·师氏》:“敏德以为行本。”《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謹。”“妨”:害,伤害,妨碍。《说文》:“妨,害也。”《国语·越语》:“将妨于国家。”《荀子·解蔽》:“不以自妨也。”《韩非子·难二》:“不以小功妨大务。”“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义即崇尚、炒作稀少难得,贵重的东西,就会引起觊觎争夺,驱使人有不正当的行为而伤害人的德行。故此“得”实是无德之得也。

         ④   五味使人之口爽:“五味”本指酸甜苦辣咸,此处义指丰富的多种味道以及过分推崇强调味道。“口”:本义指嘴,此处又义空,不实在。《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释名》:“口,空也。”《诗·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爽”:金文有形如一大人形,两胁下各有两斜十字。又有下面似一吐着舌头的嘴,嘴上向上伸出向左弯曲的似手,两边各有两个口,且相互相连。义有明朗,清亮,轻松,利落,愉悦,痛快,过失,丧失等。《说文》:“爽,明也。”《尔雅》:“爽,差也,忒也。”《书·牧誓》:“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国语·周语》:“言爽,日反其信。”《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国语·周语》:“昔昭王取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五味使人之口爽”义即酸甜苦辣咸等诸多味道虽然让人明白的感到爽快愉悦,过分强调,却也会令人错觉而过失,其实是使人的感觉麻痹而无实至。亦即其实是无得也。

         ⑤   五音使人之耳聋:“五音”:本指宫商角徵羽,古代对乐声的分类,此处实指各种追名逐利的杂音,包括心声及如“耳革”之类的空话虚诺。“聋”:本指失去听力,此处指被像聋子一样听不清辨不明事理而愚昧。《说文》:“聋,无闻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庄子·逍遥游》:“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左传·宣公十四年》:“郑昭,宋聋。”“五音使人之耳聋”义即各种各样的私欲之声终究会弄得人像耳聋失聪一样不明事理,愚昧无知地求“得”,此“得”欲有德,其实也难。

         ⑥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圣”: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字形,一类似双手相对,中间或下面加表示土的字形,一类上似一只大耳朵,下似人形,或在边上加一口字。一是表示对土地的重视和尊奉,说明进入农耕文明的特征,正是“官出于民,民处于土”观念的典型反映,故有至高无上的字义,而说“主天者为神,主地者为圣”。一是对人的素质的描述刻画,即耳大善听博闻而知多识广,加口就表示善说会道而使物用人。此处“圣人”就是指善听能言,知前察后的才智之人。《说文》:“圣,汝颖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从土从又。”又“圣,通也,从耳呈声。”《书·洪范》:“睿作圣。”《论语·子罕》:“固无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吕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治”:治理,处理。此处义治事,处理事情,就是处理求“得”的事情。“腹”:甲骨文中字形与“复”“復”同,没有“肉”字旁的“腹”,据说直到汉代才有专指肚子的“腹”,所以《道德经》中的字形应是“复”。此处义当是往来,重复,持续。《说文》:“復,往来也。”《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书·大传》:“旦復旦兮。”《管子·牧民》:“不行不可復者。”《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复生。”“不”:同“丕”,义大,看大,重视。“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义即因此那些善听多闻,见多识广,知前察后的智者高人,圣贤之士,在处治打理求取得益的事時,只做能来复可持续的事,重视且做看得清的明确的目标的事。

         ⑦   故去取此:“疲”:劳累,疲乏。不可重复,持续的事,自然得多付出太多而无谓的精力代价。《说文》:“疲,劳也。”《玉篇》:“疲,乏也。”《庄子·齐物论》:“恭然疲役。”《韩非子·初见秦》:“士民疲病于内。”“此”:这个,即“为腹不为目”的这个方法和作为。“故去疲取此”义即所以他们远离使人疲乏而不可重复不可持续的做法,采取可重复可持续的明确的良法。当然这也是合德之“得”,求得之正道。

 

         今译:

       像青黄赤白黑五色能使人分清辨明万物一样,比较各色各样的求利取“得”之道,就令人能看得明分得清路径和目标。像骑马飞奔般争名夺利,囲田打猎样逐鹿追凤,那难填的欲壑只会使人心性迷乱,神情躁狂;对难得贵重之物的贪婪,只能让人尔虞我诈,强抢豪夺,而妨害人的德行心性;只贪恋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也只是图一时的口中爽快愉悦,而丧失营养实质的考量;只沉醉于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和鸣,终将致塞听耳聋,混沌愚氓。正因如此,那些善听能言,知多识广,善于处理得失事务的圣人贤士,只去做能往来可持续的事,重视大而思之的明确的目标。所以他们都远离那只能使人疲精乏力的不可来复不能持续的“得”,而获取这可来复可持续的利。

 

       杂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