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伶官传序》教案

 老刘tdrhg 2018-01-10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精彩语句。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人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沦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怍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沦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六、学习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七、感受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老师只作精要点拨。

    八、作业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资料库

    一、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二、作者作品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十岁能作诗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其后任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官等职。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现在湖北宜昌)令。几年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官为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于此用事,遂至于亡。”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四、关于本文中的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

    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对称句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故方其盛也……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为天下笑

    2.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感叹句

    呜呼!
    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使人在细细咀嚼中,深刻领会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反问句,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是无疑而问,但语意表达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感叹句,直接表达强烈的感情。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多变,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这些对称句、反问句、感叹句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例如,文章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再例如,“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结尾用语气词“哉”表示感叹;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结尾用语气词“也”表示感叹。这两个长句从整体看是议论而不是叙事,因为所述事实置于“方其……哉”和“及……也”这样两个抒情味很浓的议论句中。但因为是感叹句,其中有叙事的内容,所以这两个句子又是议论、抒情、叙事兼而有之的。因此,就这两个感叹句的具体情况而言,其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

    五、有关史料

    1.唐庄宗其人(朱则莹摘编)

    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观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帛慰劳。周匝说:“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场答应封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亲兵的从马直指挥使。因姓郭,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你们还想干什么呢?”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后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大家问为什么,他说:“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李亚子是个斗鸡小儿,不足畏。”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正如欧阳修所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己也接着灭亡。

(《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有改动)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李克用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晋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废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十国。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双方结怨越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兵攻打幽州。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得,反目成仇。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统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3.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于夜间,故云“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变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先拒不发兵,后又单骑逃逸,乱兵因得以很快据有邺城。庄宗闻变,派宋州节度使元行钦招抚不成,又遣诸军大集于邺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汉总管李嗣源统亲军讨伐。李嗣源领军到邺城下,军士大乱,迫嗣源为帝。庄宗只得御驾亲征。谁知未与乱兵相接,诸军先于途中离散奔汴,不得已中道而返。还军途中,庄宗精神沮丧,流泪责备诸将说:“卿等事余以来,富贵急难,无不共之。今兹危蹙,赖尔筹谋,而竟默默无言,坐观成败……”元行钦等百余人都援刀截发,置发于地,以示忠诚。是时,君臣相对悲号。

四月,丁丑朔,伶官郭从谦率所部叛乱,进攻宫城,庄宗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坊人善友,将廊下乐器聚簇在庄宗的尸体上,发火焚之。

    5.身死国灭。

    庄宗亲征李嗣源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质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03年称帝魏州。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那么庄宗夺天下,历时二十年以上;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慨叹并进而追根寻源了。

    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评论道:“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路,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怒,征搜兴赋,竭百姓之脂膏……”

    庄宗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谦,“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弄得“四方饥饿,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刘皇后专权信谗,擅杀鼎臣,致使人人恐悚,众口吞声。而“伶人乱政”则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庄宗自幼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伶人郭从谦竟当上皇帝近卫军“从马直”的指挥使。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宫人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中饱私囊,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

(2、4、6三条摘自陈亚仁《〈伶官传序〉有关史料》,《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