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人墓碑记》教案

 老刘tdrhg 2018-01-10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声、易、顾、加、遇、记、明”;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而”;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课文中“痛心”、“按”、“非常”、“首领”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了解课文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作用。

    2.了解颜佩韦等五人“蹈死不顾”从容赴难的原因和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蓼州周公(蓼:音liǎo,蓼洲是周顺昌的谥号)

    以旌其所为(旌,音jīng,表扬)

    湮没不足道者(湮,音yān,埋没,磨灭)

    独五人之皦皦(皦,音jǎo,光明显耀的样子)

    缇骑按剑而前(缇,音tí,帛丹黄色)

    抶而仆之(抶,音chì,击)

    溷藩(溷,音hùn,厕所)       傫然在墓(傫,音lěi,聚集的样子)

    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繯,音huán,绞索)

    以老于户牖之下(牖,音yǒu,窗户)

    2.一词多义

    【声】

    A名词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声音《黔之骗》)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声望、名声《报任安书》)

    越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乐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声张,本课)

    【易】

    A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变换《愚公移山》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改变《察今》)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本课)

    B形容词

    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容易《李朔雪夜入蔡州》)

    【发】

    A动词   音fā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放射《卖油翁》)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琵琶行(并序)》)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派出《赤壁之战》)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本课)

    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荆轲刺秦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开掘《促织》)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拿出,本课)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本课)

    野芳发而幽香(生长,开放《醉翁亭记》)

    B名词   音fà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头发《鸿门宴》)

    【顾】

    A动词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回头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顾惜、顾念《赤壁之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照管《鸿门宴》)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考虑《指南录后序》)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出师表》)

    B连词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只是《信陵群窃符救赵》)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但《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为学一首示子侄》)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患疾病)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担任巡抚)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用木匣装起来)

    B形容词用作动词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死)

    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

    C形容词用作名词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

    D动词用作名词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株治的罪行)

    E名词用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象对奴隶那样)

    F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使……倒下)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使……屈身)

【句式解析】

    A.判断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倒装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结构后置)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结构后置)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结构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3.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不能容于远近。

    4.省略句

    激昂大义(省略介词“于”,激昂于大义)

【基础知识】之4

    古今异义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慷慨 古义: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不吝啬)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泛指颜料或染料)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   古义:不同于一般的   今义:十分,很)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   古义:头和脖子 今义:领导、领袖)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 古义:同党,私党   今义:个人的)

【难句解析】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的音义同“概”,也就是“大概”,一般用在推究原因的前面。“于”是介词,用在动词“激”的后面表示“被”义,“激于义”就是“被大义所激”,下文“不能容于远近”的“于”用法相同。全句译为:五个人呢,大概是当时周蓼洲先生被逮捕的时候,为大义所激愤而牺牲在这上面的啊。“焉”是兼词,可以解释为“在这上面”。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至”和“于”都是“到”的意思,是复合成词,“于”不必译出。“请是拜谒、告白意思。全句译为:直到现在,郡里能干的士大夫们向执政者请求,就将魏阉的废祠掘掉来把五个人埋葬在那个地方,并且就在那个墓的门前立一个石碑,从而表彰他们的壮举。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是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去”作离开讲,跟现代汉语中的“去”意思不同。“墓”本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修墓的意思。全句译为:那五个人就义,离开今天修建这墓地把他们埋葬在那里,作为时间段落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嗟夫”,叹词。“诗书之训”,指儒家教。全句译为:啊!当宦官头子作乱的时候,是士大夫却能不改变他们的志愿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呢?然而,五个人生在普通家庭里,平素也没有听到过道德的教诲,却是为了主持正义而慷慨激昂,走上刑场决不回头,可又是什么原因呢?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钩党之捕”是被动性的主谓词组,亦即“钩党之被捕”,同样的结构是“周公之逮”。“钩党”是有牵连的党人,指东林党人。全句译为:逮捕有牵连的党人(的情况)遍于天下。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辱人”可耻的人格。“贱行”,卑劣的行径。“佯狂”,伪装疯癫。“之”的音义词“至”。“视”本义为审视,在这里引申为“比较”的意思。全句译为:从这种情况来观察世理人情,那么,今天的一些地位高、官衔大的人(指魏忠贤的党徒们),一旦要当罪受刑,有的就脱身逃跑,远处近处都不能收容,还有落发为僧闭门不出,装疯卖傻不知道有什么出路的,他们那种可耻的人格,卑劣的行径,跟五个人的英勇就义相比,谁轻谁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迁,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是以”即“因此”。“以此”的意思。“赠”是对死者追封爵位,“谥”为谥号。“斯”是指示代词“这”。“遇”是“待遇、礼遇”的意思。全句译为:因此,周蓼洲先生,忠贞亮节,大义凛然,在朝迁得到表彰,封赠显耀,谥号美好,他在身后是光荣的;五个人也能够将坟墓垫得高高的,把姓名排死在大堤上面,所有外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没有不来到(这里)一边哭不成声的,这本来就是百代(难逢)的礼遇啊!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得以”一般可理解为“得”是词干,“以”是词缀,明人的语言已有这种构词方式。“安……成”是比较凝固的表示诘问语气的结构。全句译为:不是这样,叫五人保住他们的头颅,在家里生活到老年,就能享有他们自然的年寿,人们也就都能够使唤他们,怎么能够叫一些英雄豪杰屈身投前,在墓前振臂用力,来抒发他们的哀悼呢?

【内容主旨】

    本文夹叙夹议,感情强烈。共有七段。

    第一段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由来;第二段议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第三、四段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第五、六段转而论述苏州暴动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如果具体分析各段,则叙述中又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有记叙、抒情。前者如第一段在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缘起之后,以“呜呼,亦盛矣哉”结尾;后者如第五段在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插入有关事实的叙述,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五人死义的巨大影响。

    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这个评价还是很恰切的。

【写作特点】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的死同高官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1.“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不论叙事或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是义举,文章所议的就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文章所抒的也是对义士义举的崇敬与激动之情。所以,文章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

    2.删去不好。两段间的这句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有三个作用:(一)扣紧题目《五人墓碑记》,突出题意。(二)同第一段修墓缘起的叙事和第二段修墓意义的论述呼应,加强前后联系。(三)第三段是叙述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的全面情况的,第四段是重点叙述苏州市民中的五个人慷慨就义和“贤士大夫”收尸情况的,这句话写在第三段的最后,可以小结第三段,并便全面叙述和重点叙述两个段落之间区分清晰。

    3.见【写作特点】及【内容主旨】

    4.本文中心是歌颂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全文由五人的生死意义推及各种人的生死意义,由五人“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所以,“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扣紧中心,写出全文的结论。它与全文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二.1. 6句是感叹句,其他是疑问句(其中3、4句兼感叹)。

    三.见【文言基础知识】

    四.1. C 2. B 3. C

    五.1. 乡,害,说,甚。至,怒,道。日,人,命。弯、枢、节、吉、闻。曰:“人,尔!”呼:“在?”地,然。愤,曰:“命,耶!”呼,崩。窜,击,人,伤,走。

    变。仅,道,舟。惧。韦,杰,扬,如等。定,安。矣。

    内容:第一段讲苏州暴动情况:周顺昌为士民做好事,士民感激他。后来士民听说阉党要抓周顺昌,就12万人聚集请愿。旗尉威胁士民,引起士民义愤,痛打旗尉。

    第二段讲苏州暴动的影响。苏州暴动后,魏忠贤非常恐惶,后来虽把苏州士民镇压下去,但缇骑从此不敢出京城了。

    2.(1)为,行。(2)辄,总是。(3)为,向。(4)咸,都。(5)上,向上。(6)益,更加。(7)蜂,像蜜蜂那样。(8)已,已经。

    3.相同的:都描述了明代天启六年那次苏州暴动,表现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

    不同的:这两段文字只描述苏州暴动的一般情况;课文则在一般情况外,还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批判甘心附阉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这两段文字的材料安排是按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在叙述方面是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修墓,后写苏州暴动,五人就义。这两段文字全用记叙方式来写;课文兼用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

【资料窗】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