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问针灸大家何树槐教授之七】文/何骏 【名医名家苑谈】

 DrGeorge 2018-01-11



 

何骏

在上次的访问中您讲了经络腧穴理论在肱二头长头肌腱炎和短头肌腱炎的辨证论治,今天请您讲一下冈上肌腱炎的辩证和治疗。







何老:好的,冈上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于肩胛骨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其作用是固定肱骨于肩胛盂中,并与三角肌协同使肩关节外展。根据冈上肌腱的位置和功能应属于手阳明经筋和手少阳经筋范围。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挾脊;直者,从肩髃上颈......。”根据手阳明经筋的循行和分布,其在肩部其所属的肌肉主要有冈上肌、三角肌、斜方肌、肱三头肌。主要病候是经筋分布区的肌肉疼痛、痉挛和运动障碍。


《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于手太阳。”根据手少阳经筋的循行和分布,其在肩部所属的肌肉主要有冈上肌、三角肌、斜方肌、肱三头肌、颈阔肌等。主要病候是经筋分布区的肌肉疼痛、痉挛和运动障碍。

何骏

冈上肌位于三角肌、斜方肌的深部,属于手阳明经筋和手少阳经筋范畴。冈上肌健炎的的临床表现主要涉及手阳明、少阳经筋。


何老:

现在我们讲一下冈上肌健炎的诊断要点


1)肩外侧疼痛,疼痛严重时可连及冈上窝和三角肌附着点。

2)疼痛反映点,通常位于肱骨大结节处。

3)功能障碍,外展活动受限,疼痛弧阳性(即肩关节外展60°~120°时出现明显的疼痛)。


何骏:

冈上肌键穿肩峰下面和肱骨头之间狭小间隙,受喙间韧带和肩峰的摩擦、挤压产生损伤和无菌性的炎症。根据冈上肌健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除冈上肌外,还涉及到三角肌、斜方肌,即病及手阳明、少阳经筋。


何老

根据冈上肌健的解剖部位和冈上肌健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多因感受风寒邪气、跌打损伤和劳伤筋骨所致。辩证应当是以手阳明经筋为主,手少阳经筋为辅。在治疗上宜选取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少阳经穴为辅。


穴如:巨骨、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或手三里)、外关、合谷。针刺手法根据病变的性质采用泻法、补法、灸法,病因于外感风寒者加用灸法,外伤者加用刺络拔罐久病不愈者加用补法。

病在急性期也可酌情选用巨刺法,即针刺对侧的足三里、阳陵泉等。我在临床上常用同经相应法有很好的效果,如髀关、环跳等。肩关节外展时有明显的疼痛,采用阻力刺法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何骏:

肩关节的病症还常见肩峰下滑囊炎,请您讲一下该病的经络辨证和治疗。





何老:

好的,肩峰下滑囊是人体最大的解剖滑液囊,位于肩峰与冈上肌、肱骨头之间,具有滑利肩关节,减少磨损和劳损的作用。当肩关节外展时可以减少肩袖的损伤,使肱骨头活动灵活。

 


肩峰下滑囊炎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多继发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尤其是冈上肌健的损伤以及肩峰和肱骨头之间反复的摩擦导致滑囊膜充血水肿,滑囊液增多,形成滑囊积液。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络气血痹阻;或由于跌打损伤,瘀血停滞;或由于劳伤气血,筋肉失养所致。


本病的诊断要点:

1)有肩关节外伤史或慢性劳伤史。

2)疼痛位于肩部外侧面,夜间疼痛明显。疼痛可向肩胛部、颈部及上肢扩散。

3)疼痛反映点位于肱骨大结节处,疼痛点常因肩关节的活动而移动。

4)肩关节活动受限,以肩关节外展外旋和高举时明显。 


根据肩峰滑囊的解剖位置和其病症表现,病变以手阳明经筋为主手少阳经筋为辅,所以治疗应以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少阳经穴为辅。


主穴:巨骨、肩髃、肩髎、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

方法:感受风寒湿邪者针刺泻法,如合谷刺法,我常用龙虎交战手法,并加用灸法效果较好;跌打损伤者在阿是穴用刺络拔火罐法;劳伤筋骨气血亏损者我常用浅刺多穴法。


何骏:

您讲了经络理论在肩关节几种常见病中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我想其他关节病症也可照您的思路进行辨证论治,就不再劳您一一讲解了。您刚才讲到了“同经相应取穴法”,而且您在临床也常用这种方法,希望您在下次予以讲授。


何老

好的。




何树槐教授简介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 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1978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1983年赴泰国讲学,1986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1978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1989年到意大利讲学。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