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课33: 讲完了易-易经-易传的关系以后,我们需要回到易本身了,了解什么是易,易学中的易的具体含义。 上节课我们讲了那些三皇五帝等对易学的贡献,但是很可惜,便览圣贤的这些经书,都没有把易这个字给搞清楚,缺乏字源学上的分析。这一点,可能跟以前考古学的不发达有关系,并非他们不想做这个工作。 孔子在系辞中多次解释过天地人三才六爻的概念,算是不多见的精品了。当然,孔子的定义,也并非是词源学上的,而是认识论层面上的,并且是把符合学弄成了本体论。就说是先有了六爻这个事项,才有了孔子的阐释,孔子的解说并非是词源学上的易的来源,而是本体论上的。这一点,可能跟以前考古学的不发达有关系,并非他们不想做这个工作。 能找到本图,是笔者的幸事,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易字的变迁,这对于我们了解易,易学,易经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感谢这位有心人。 先看第一个字,这是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的易字,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皇曾用一些磨平一面的石片一面的石片当作'爻(yao)片',创作'日月符'与'三爻符',组成《日月三爻图》。数以画生,字以画生,这些杠杠就是数字或者汉字的起源。 画的是什么呢,就是图,这是我们可以通过甲骨文'易'字直接可以感受到的,即易不是'经'而是'图',这个《日月三爻图》才是伏羲易的原形。在这个图中,伏羲皇用'日月符'表现日夜循环,阴阳交替,宇宙时空浑然一体;要三爻符代表某一静止时刻观察到的阴阳变化的特定属性,也可以理解为物,形。 孔子在《易·系辞》中说:“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解释了这个爻。爻者,交也,指阴阳交合变化的意思。以效观之,爻即指效法天地变动、生生不息,而制作的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着变动,代表着动静之道。有这个概念可知,先民对于变,对于动的认识有多么深刻。天道循环,唯动不动,此之谓也! 读过前面课程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我们说伏羲八卦最原始的概念,就是四时历法,八个极点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八个节气,从冬至日开始,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按数字表示就是天一,天七,天三,地六,地二,地八,地九,中心点是天五。八个极点之所以不同,本质上是源于其阴阳属性的不同,或阳多阴少,或阴多阳少。 最初的阴阳在伏羲看来,就是日月,这是日月符的来历。当然也不排除伏羲远取诸物,方便人们认知,而采用日月代指阴阳的可能性,所谓具象法。八个极点按阴阳二进制表示,就形成了三爻符。 由此形成的思维认知就是,把这些极点用数字表示,用数字表示就是如上述的十进制,这是河图原型;也可以按照阴阳二进制表示,用阴阳表示就是三爻,八个三爻形成的画面,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图。 在这里,十进制数与极点三爻同时也具备了一一对应关系。 相对于西方通过莱布尼茨剽窃伏羲先天八卦图,于十八世纪才形成的二进制概念,我们领先了至少8000年。不止如此,华夏文明的起源,在数学上,就形成了二进制、十进制、两制对应关系,甚至无需换算,一看便知。更为关键的是,数学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所形成的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属性也具备一一对应关系。在认识论的起点上,我们就形成了系统思维和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有了符号,不是就结束了,先民根本不愿意让自己停下来,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做完估计一生也就走完了,甚至大多数人的一生能完成修身齐家就不错了。伏羲还要厉害,他不但要做这些俗事,还要完成逆向思维,通过符号去推演天道,即把道德物形象符逆着走一遍,彻底的打通认识论体系,交给后人正确的思维逻辑,告诉大家符号学的原本含义,而不是成为玄学或者神学。 我们知道天地阴阳是周而复始不停运动的,这也是古人对于变、动的认识论的来源,八卦极点,八个节气只是在特殊的时刻才能有,并被人所观察到,然后又开始了下一个变动循环。这个时刻,就是在变动不拘中对静的把握,变为天道,静以物生,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些认识出发,可以引申出天地变化、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规律。这个规律首先就来自观天察地,以及进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总结出来的。在华夏先民的视野里,一切都是动的,没有不变的事务;这个变动又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被人知晓,就可以安身立命,生存繁衍了。 这里不但包含唯物论,也包含着辩证法,这是华夏思维的初始点。这里,没有神的位置,也没有凝固僵化的位置。这里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可以在变动中掌握静的形态,实现对物的利用;以及人本身的规定性,即需遵循天道往复,不可逆天而行。 通过这个甲骨文'易'字,再联系三部易经,可以证明在夏代《连山易》出现之前就存在《伏羲太极图》的流传,甚至早于神农创作的《连山易》原本。 笔者说过,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只不过是对八卦的修正,分别使用艮卦、坤卦、乾卦作为首卦,没有涉及对八卦上每个极点所具有的六爻即易的修正,顶多就是对六爻所代表的现实事务做了不同的解释。 更为关键的证明是,连山易、归藏与周易,均不约而同的将八卦图中心的“日月符”变成了“阴阳符”。虽然是同义替换,但是这个替换恰恰说明了日月符出现要比阴阳符早,这个早就只能归到伏羲这里了。 但是到了周易,易传这里,三爻符变成了天地人三才,三爻从认识论变成了本体论。日月符变成了阴阳符,这就是三才六爻的来源。 孔子的这个本体论变化,并不意外也不唐突,因为在伏羲八卦里,笔者已经讲清楚了,天地阴阳各有中心,最终是以人为中心实现认识论的系统闭合的。天地人三元一体,本就是伏羲易最核心的价值观。 我们讲儒学是研究人之需的学问,自然要先摆正人在认识论里的位置,天地以人为中心,人又必须依天地行事,天地构成人的规定性。这就是仁的本源含义,天上地下,通过人相连,人又依附天地。但是,这个从历法三爻变成天地人三才的过程就不可考察了。 孔子在“十翼“的《说卦》里定义了这个三才六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三才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转化的属性,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各有两个属性,'兼三才而两之'就可以组成一个卦,而卦就构成了《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伏羲易讲的是历法阴阳,周易讲的是万物阴阳,如果把万物生于天文历法也就能通了,这也是农耕文明的本质属性。 阴阳在天地人三才中的定义是不同的,在天为阴阳,在地为刚柔,在人为仁义。属性,可以理解为规定性,对人而言,只有在这两个属性范围内,人才能称之为人,仁是大道理,是天道和秩序;义是个人追求,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否定见利忘义,说的都是这个含义。否则,人不复为人,是畜生,是蛮夷。孔子在这里,通过本体论的界定,就提出了古典易学中最重要的价值观问题。 我们再来通过下段引用讲讲古典易学理论的其他方面。《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第十章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翻译过来就是,易经讲的就是天地人的道理,也就是三才,天地人各具阴阳二属性,合起来就构成了六爻,六爻指得就是这个天地人变化不拘的规律性。这里是辩证法的渊薮。 积画而成象,把日月符和三爻符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六爻,这是最本源的易象。三爻符的不同变形,代表着天地人在某一时空内所具有的不同属性,将'三爻符'根据“日月符”的权重不同,重叠为'六爻符',以此在两个八卦中现六十四类事物。天地人三才,阴阳二道,是无法修正的,修正或者篡改了就不再是易了。这是不易,也是本质。 天地人三才各具二属性,在不同的时刻显现出不同的表征,就会出现笔者所谓的“稳定性重复”,也可以说成是爻的等级,就产生了不同的物。物是在三才变动之中的某一时刻才能出现的,是规律在静止状态下的结晶。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 物与物皆不相同,但又统一在三才之道中。人们把不同的事物进行组合,就会产生相应的认知,这个认识发展下去就形成了文,此处的文就是指的人对事物的认识。而人的认知有的合乎道理,有的不合,所谓怪力乱神,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吉凶祸福都是基于人的认识水平而决定的。这里讲的是认识论。 这里,孔子也教给我们思维方式的简化版本,即道—物—文结构。 物即是客观世界,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对物的认知和利用,人和物都是处于永恒变化中的,变化即是规律,人对事物的认知,对道理的探寻,都要基于这个变化,在变化中寻找事物的规律性,所谓电光火石,一刹之间,便为大喜悦。这是讲的是价值观。 孔子是有大情怀的,对于物有较高的重视。但是到了王夫之那里,数—画—象—德—义—辞的思维逻辑里,就没有物,也没有形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也是儒家由儒学到儒教发展中的弊端。 物形的消失,人也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义理,就是符号,就是纯粹思辨。符号延伸上去,就是神、佛,就是虚空,阳明心学也就出现了;义理延伸上去,就是说教,权威,程朱理学就出现了,就有了“灭人欲”这一荒唐的结论。 文化的发达,思维方式的进步,使得后世有可能直接略过物形进而忽略人,而去直接探寻道德,这样的道德一定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也一定会被现实所抛弃。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成为反理论,这也是辩证法的一种;同样的,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一定会成为反物质。 其根源都在于思维方式的断裂,在于理论或者器物的自负,而遗漏了人,也就更不可能去反向追求什么道与德了。因此,学易,一定要坚持道德物形符文的思维方式,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这是唯心主义了。 所以王夫之才大声呼吁,要经世致用,要救国救民,其实源头在孔子这里都有,在易学里都有。这就是湖湘学派做的事情,可惜先天结构里就出现了大漏洞。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派,就是儒学发展到顶峰之后的三大分支,不过笔者认为三者合起来也没能达到孔子的高度,因为缺乏了现实关怀。 学说、理论的发展,居然会离源头、初心越来越远,这样的学问还有什么价值呢?同样的,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会不会也存在这个背离现象呢,这是自不待言的。所以,笔者对于19大报告反复提及的“不忘初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这里可以简单归纳为方法论,即是坚持为认识而认知,还是为某种决定性而认知。 那么,易中的物、形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去了墨家,最终多数被始皇坑藏了,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一直到明朝中期,箭镞的精度都没法达到大秦兵器的精度,这是很遗憾的。一部分去了道家,所谓内外丹,成了修仙术,房中术,但都不再是主流了。 所以,到了近现代以后,我们的器物文化怎么都起不来,最终被坚船利炮的西方世界打败了。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如此重视易,要学易研易讲易的初衷之所在。 |
|
来自: 阿飞哥i1kp43va > 《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