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传承的指尖技艺 竹海盛开的艺术之花

 昵称903511 2018-01-11

2018.01.10 15:15:54

百年传承的指尖技艺 竹海盛开的艺术之花

谭代明每周都会抽一个下午去成都市锦官驿小学做瓷胎竹编的授课,面向小学的小朋友教授成都竹编技艺。她是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的省级传承人,从业三十多年以来,她努力推广和发扬瓷胎竹编的手艺,收获颇多赞誉。

在锦官驿小学的非遗教室内,谭老师身边围着五个孩子,看上去各个年纪的都有,小朋友们手上各自拿着一个瓷胎竹编的半成品,准备找谭老师看看编的有没有问题,要是过关了,就继续编下去。谭老师拿过一个被竹编半包裹着的白瓷花瓶仔细看着,给学生找出竹条与瓷器结合不好的地方,让他们重新编,如果遇到小朋友不会编的地方,她给做指导。一个教室里差不多三十个孩子,她在下午的授课全得照顾到。

自从国家开始了非遗项目评选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单位重视起这一块。成都锦官驿小学在小学生中开展非遗项目的课外授课,瓷胎竹编便成为项目之一,因为有竹篾子、瓷器、外加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开始,在谭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特别容易上手,学得快。有一个学生学习了两年,做的作品还在成都市的比赛拿了奖。

谭代明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还不知瓷胎竹编为何物时,她以过人的刺绣本领于1975年考进了成都工艺厂当工人,而后被分配到竹编厂时,她也惊讶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编织手法,没曾想到,这一编就编织了整整四十年的人生。

“瓷胎竹编祖师爷叫张国正,我则是第三代弟子。”谭代明说起话来,温柔细腻,正如她的手艺,“最开始从实用角度考虑,保护器物在日常实用中不被损坏,后来慢慢发展,被应用到不同的瓷胎器物上,在实用的基础上增添了美学价值,最终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更是成都地区的重点传承工艺。”此时,她正用镊子夹住细如发丝的竹丝,同时快速地抽出一根黑色竹丝衔接上去,用以编织大熊猫的足部。在她的身后,四个窄瘦的展架上摆满曾出展各国的精品,还有一张印着2008年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证书,更印证了她作为成都地区瓷胎竹编的最高水准。

“瓷胎竹编两大难,一是选料难,二是做工难;做竹丝需用两年生的竹子,不老也不嫩韧劲儿刚好。要挑选没有花斑,竹节长度在60厘米左右的。砍下的竹子经过刮青、烤色、去节、开片、定色、起薄,最后揉丝,工序复杂。‘百斤竹八两丝’从竹子里挑选适合的竹丝,差不多就是这个比例。好的竹丝耐腐蚀,色泽好,编出来的器物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谭代明顺手拿出几把捆好的竹丝,几乎是头发丝的两倍左右粗细,韧性十足。订做的竹丝拿到手她还会习惯性地加工一道,用叫匀刀的工具,让一根根竹丝从中经过,控制在0.5毫米以内。在谭代明手中,出落一套成熟的瓷胎竹编工艺品,平均需要两个月时间。

在竹编厂的工作为谭老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段时间中,虽然工厂要求编织的图案比较单一,多是为出口创汇或者售卖旅游纪念品做的商品,但是不断的重复让谭老师的编织技艺扎实牢固。她编的器物,竹丝和瓷胎契合很好,而且她性格内敛,俗话说是坐得住,能在案台前一坐很久,静心编织手中的器物。

2000年前后全国大部分的工艺厂受经济萧条的影响,导致停产、职工下岗,谭代明也受到了波及。2003年,成都竹编工艺厂正式倒闭,已年满46岁的谭代明忽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那时候很迷茫,不知道该从事什么工作,要是做其他的,我又不擅长,继续做竹编,可能养活不了自己。”始终对竹编事业放不下的谭代明,在丈夫的支持下,索性在送仙桥租了间铺子做自己的工作室。由于不懂经营和包装,她的工作室始终没有扩大,或招收更多的学徒来共同完工。她有空就去店里开门,没人光顾便自己做竹编,有顾客来,她自己介绍产品,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到现在还是如此。

谭代明的丈夫是一位油画师,一直坚定地支持她继续走竹编之路。“他时常设计些漂亮图案,让我使用在瓷胎竹编上,使器物更美观时尚。”两个人交流多了,谭老师的竹编图案不单单局限在大熊猫等四川传统符号上,慢慢的将古代纹饰、人物等编制到瓷胎上。她的创新为自己打开了新的大门,这十几年间作品被大量的收藏,在国内外展览、获奖,现在不少人买了喜欢的瓷器,然后再由谭老师做竹丝编织,即便一个件作品需要做大半年,他们也愿意等。

始终对竹编事业放不下的谭代明,在丈夫的支持下,索性在送仙桥租了间铺子做自己的工作室。由于不懂经营和包装,她的工作室始终没有扩大,或招收更多的学徒来共同完工。她有空就去店里开门,没人光顾便自己做竹编,有顾客来,她自己介绍产品,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到现在还是如此。

在旁人看来,无法舍弃对瓷胎竹编热爱的谭代明是当之无愧的竹编大师,淡泊名利的她,从来都只是默默地做自己手头的活,不善言语,却又一心想将这门考验耐心与毅力的绝艺传承下去。

2013年春节前夕,北京的纪录片导演找到谭代明,想拍摄以竹编为题材的手艺纪录片,跟拍了整整一个月后,直到5月初,央视纪录片的播出,谭代明的生意才忽然开始好转起来。“播出的第二天就有人来买走两万元的瓷胎竹编茶具,我编织了两个半月,还有很多人前来询问瓷胎竹编的技艺技巧,他们都很感兴趣。”谭代明的语气中透着欣慰,她的几十名学生里,有不少还是年轻的上班族或大学生,这让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已经六十岁的谭老师获得了不少荣誉,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回到自己的案台,在一张一平米大小的桌子上埋头做编织。这能让她专注、静心、摆脱日常生活的琐碎。她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把这项技艺再推广开,尽管已经有了几十名学生,但她仍然很努力得让更多的人认识。瓷胎竹编这门技艺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不断突破和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