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阴是治疗温病的一大法

 杉木轩 2018-01-12



温病热象较重,最易津耗液竭,津液属阴,阴竭则阳愈亢,热愈炽。故温病以阴津之存亡断其生死,所谓“留得一分津液,即有一分生机”;不可不及时为之防护。不论在卫、气、营、血任何时期,只要发现“劫津、伤阴”的情况。就须考虑用滋阴之法。“劫津”的现象发现较早,病情也比较轻,可用甘寒生其胃津;“伤阴”则多在后期,或在逆传之侯,病情为重,需用咸寒增肾液之法。


1、甘寒生胃津


适用于邪在中焦气分,津液耗伤,见口渴、舌干齿燥;或病后胃阴虚,见口渴、舌红而干之证。


邪在中焦气分,在一般情况下,清热即所以保津,不一定用生津之药,但高热之下,往往燔灼胃阴,因而口渴甚,舌干齿燥,就必须加入甘寒濡润之品,如增液汤、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中选用几味,以沃焦救焚。至于病后胃津伤,多用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鲜生地、玉竹)

 

2、咸寒增肾液

 

适用于热邪深入下焦血分,真阴消耗殆尽,舌色绛而不鲜,或淡红色而干枯,脉象虚数,甚则结代,口干舌燥,齿黑唇裂,耳聋,五心烦热,或心中震震,舌强神昏痉厥动风等证,宜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即炙甘草去参、桂、姜、枣之甘温补阳,加白芍酸寒敛阴,故云“加减复脉”。叶天士的温病治案中,多用此法,《温病条辨》即据此为治下焦温病之主方,为热邪劫阴之总司,或在少阴(肾),或在厥阴(肝),均宜复脉,因乙癸同源,故均主复脉汤。但病涉厥阴,阴虚阳亢,往往加入龙、牡、龟板等镇摄潜阳之品。


滋阴之药,重点在于甘寒濡润,常用生地、麦冬、沙参、玉竹、西洋参、石斛、芦根、梨汁、蔗浆之类,此等药味,不独养胃,亦能润肺,但润肺之品,选取其尤清轻者,取其滋而不腻,叶天士称为“上者上之”。同时这些甘寒濡润之品,不仅能滋养津液,还具有清热作用,在邪盛津伤之时,以苦寒清火为主,参以甘寒生津,滋清同用,功效尤著。至于肾阴将涸,急用甘寒复以咸寒,如地黄、门冬、阿胶、鸡子黄之属以救之。若阴枯火炽,证见烦热不得眠,舌红脉数,则须泻南补北,一面清火,一面滋阴,可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白芍)。


在温病经过中,更有一种急性的亡津液,例如壮热,汗大出,脉散大,喘渴欲脱,是为“亡阴”急证(在暑温病中较多见)。津液暴亡,元气将随之而脱,须生津之药与培补元气之药同用,如生脉散之类以敛阳补气救阴,迟则元气散脱,即转“亡阳”之证了。


用滋阴法应予注意的是:必须见到阴液亏损之证,根据伤津轻重程度而分别使用。若妄用滋阴,无益于阴液,反足以资邪热而助痰浊,所以叶天士有“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之告诫,吴鞠通也提出“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之禁忌。须知治温病虽宜刻刻顾其津液,但方法甚多,不能徒恃滋阴一法。泄卫透热、苦寒撤热、通下夺实,都可以保存津液,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津液之化生有赖于阳气,人参、甘草,固为益气生津常用之药,在一定条件下,如阳亡而津不继时须先用附子等温药回阳,往往阳回而阴自复。温病常用滋阴,并不等于可以滥用滋阴,特别在湿温病,若尚未化燥而妄用之,助湿伤阳,后果是不太良好的。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