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4.增液承气汤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9 发布于山东

44.增液承气汤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增液承气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玄参30克 麦冬24克 细生地24克 大黄9克 芒硝4.5克(包)
[功用]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 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本方专为温热病热结阴亏的便秘而设,临床运用时应以大便秘结, 口干唇燥,舌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卷2)
[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大黄三钱
(9g)  芒硝一钱五分(4.5g)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
  [功用]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
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方证治,系由阳明温病,热结胃肠,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液亏损,
又患温病,更伤津液所致。热结阴亏,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
满;燥屎内停,邪热愈盛,阴津渐竭,大肠无阴津之濡润,故肠中燥屎虽下之而不通,
此即吴瑭所言“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等,乃热伤津亏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为热结阴亏之证。故以滋阴增液,泄热通便而立法。方中
重用玄参苦甘咸寒,入肺、胃、肾经,清热养阴,《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腹中寒
热积聚”;麦冬甘微苦微寒,人肺、心、胃经,养阴生津,《本草纲目》卷16谓其“主
心腹结气,伤中伤饱,……消谷调中”;生地黄甘寒,人心、肝、肾经,滋阴生津润燥,
《名医别录》卷1谓其“主男子五劳七伤……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
足”,三药相配,补而不腻,有滋阴润燥,增液通便之功。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泄热
通便。诸药合用,甘寒濡润,以滋阴清热,咸苦润降,以软坚降泄,使阴液得复,燥屎
得下,热结可除,是为“增水行舟”,攻补兼施之剂。正如吴瑭所说:“妙在寓泻于补,
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温病条辨》卷2)。
  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滋阴药与泻下药同用。该方系增液汤(玄参、生地黄、麦冬)
合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组成,故名“增液承气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专为温热病热结阴亏的便秘而设,临床运用时应以大便秘结,
口干唇燥,舌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
便干燥不通,证属热结阴亏者。
    [使用注意]  本方较寒下之剂药力缓和,但也不能孟浪使用。吴瑭指出:“阳明温
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
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又说:“阳明温病,
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温
病条辨》卷2)。可见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之证,应用下剂亦当审慎,以免燥屎未下,
而阴液更伤,致停药后便结更甚。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清.吴瑭《温病条辨》卷2,从组成来看,似从《备急千
金要方》卷9之生地黄汤衍化而来。该方用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大枣二枚,甘草一
两,芒硝二合。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斗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方中重用生
地黄滋阴撤热;再以大黄、芒硝荡涤热结;少佐甘草、大枣甘润益气;酌用米汤护胃
气,共成滋阴通便之剂。故该方实为后世“增水行舟”法之先导。原书载其“治伤寒有
热,虚赢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后世用于伤寒、温病热邪久恋,阴
液耗伤,虚弱羸瘦,神疲乏力,口干舌燥,渴欲引饮,腹满腹痛,大便不通,苔黄厚,
脉沉实者。吴瑭在此基础上,创制增液承气汤,以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增液与大
黄、芒硝通便泻热相合,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使阴液得复,津液得下,洵为“增水行
舟”之法的代表方剂。《镐京直指》增液承气汤,系由本方加味而来,较本方增知母、
连翘、粘子、鲜石斛、人中黄、枳实,适用于温邪乘胃,咳哕便闭,唇焦鼻干,舌黑黄
燥,谵语口渴。
  .’[方论选录]    .
    1。裴正学:、'温邪伤阴,则潮热烦渴,舌绛苔少,脉细而数,阴虚便结。单纯攻下,
则津愈伤损,便愈燥结;单纯滋阴,则温邪不除,实结难下。须当滋阴与攻下双管齐
下,方能标本兼顾,收效卓著。阴伤者邪热之所致,方中大黄清热泻火以治其本为主;
生地、玄参、麦冬滋阴降火为辅;芒硝软坚通便,玄参软坚解毒,均为兼治。”(《新编
中医方剂学》)    ’
    2;冉先德:“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间
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与增液承气汤
缓缓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顾。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甘寒、咸寒,滋阴增液;配伍
大黄、芒硝苦寒、咸寒,泄热通便,合为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剂。”(《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    ’.    .
    3.赵绍琴,等:“增液承气汤即增液汤加大黄、芒硝组成。方中玄参咸微寒,滋阴
降火,麦冬、生地甘寒,滋阴润燥。三药相配,补而不腻,有滋阴润燥,增液濡肠之
功。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下燥结。以增液汤滋阴之品,配伍硝、黄攻下之药,是为
攻补兼施之剂。”(《温病纵横》)
    [评议]  关于本方的配伍,裴氏认为以“大黄清热泻火以治其本为主;生地、玄
参、麦冬滋阴降火为辅”;而冉、赵二氏认为以玄参、麦冬、生地滋阴增液,配伍大黄、
芒硝通便泄热,邪正兼顾,攻补兼施。冉、赵二氏所论,其理较长。
    [验案举例]
    1.便秘(肠系膜淋巴结核,不完全性肠梗阻)  《张伯臾医案》:某女,16岁。一
诊:1974年2月23日。四月来低热颧红,形肉消瘦,经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
秘结。旬日来大便未解,得食进饮则吐,脘腹阵痛,右下腹触及鸡蛋大小之块物,有压
痛,口渴,脉细数,舌红裂纹少津。阴液耗伤,肠液枯燥传导失司而便秘,胃喜润恶
燥,以降为顺,下不通则上逆为吐,治当滋阴润肠,下通则吐止。处方:生地12g,玄
参9g,麦冬9g,生川军4。5g(后下),元明粉6g(分冲),枳实9g,郁金9g。3剂,水
煎服。二诊:1974年2月25日。昨日大便1次,干结量少,腹痛呕吐均减,低热已
退,脉细数,舌红乏液。胃肠阴液未复,仍守前法出入。处方:生地12g,玄参9g,麦
冬9g,生川军6g(后下),元明粉6g(分冲),枳实9g,郁金9g,炒赤白芍各12g,生
甘草4。5g。2剂,水煎服。三诊:1974年2月27日。今晨大便一次,量多溏臭,脘腹
痛均减,呕吐亦止,已思纳食,唯口渴颧红,脉细,舌红未润。再应增液通腑,而轻其
剂。处方:前方生川军改4.5g。3剂,水煎服。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胃肠受病,或由
燥热内结,或因气滞不行,或气虚传导无力,或血虚肠道干涩,或阴寒凝结等等。本例
西医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不完全性肠梗阻。据其低热形瘦,舌红裂纹少津,脉细
数等症,知病延日久,耗伤阴液,不能输布下润肠道所致。治疗当然不可一味峻下热
结,否则必更伤其液,故方以滋阴润肠,增水行舟,既获通腑之效,又无伤阴之虞,即
所谓邪正兼顾也。
  2.粘膜干燥症  《新中医》(1987,5:46):某女,44岁,1985年10月30日初诊。
患者近月余口干渴,唇燥裂,鼻腔干痛,口腔粘膜干燥红嫩,触之发麻疼痛,致使近日
因惧痛难以进食,大便干结,二、三日一行,痛苦难言,舌质红绛,无苔乏津,脉沉数
有力。此为燥热伤胃阴、损津液而粘膜干燥,上窍失润则痛,肠腑燥结则秘。治以增液
承气汤加味,增津液,养胃阴,滋润孑乙窍,增水行舟。处方:生地、玄参各30g,麦冬
25g,大黄8g,芒硝5g,石斛、玉竹、沙参各15g,甘草6g。2剂,水煎服。u月5日
二诊:药后大便通畅,唇干裂,口腔粘膜红嫩麻痛皆减,鼻尚干,口略渴,药已收效,
上方去沙参加天花粉15g,再进2剂,诸症悉除。
  按语:此例患者鼻粘膜干燥,大便燥结,此乃燥热伤阴耗液,粘膜失润,阳明燥
结,若只事通便必更伤阴液,故以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润下,佐以石斛、玉竹、沙参、
甘草养胃阴,润诸窍。服药四剂,津液得助,大便得通,粘膜滋润,麻痛自已。
  3.癃闭  《江苏中医》(1988,6:30):某男,28岁。发热5天,初起恶寒,壮热,
头痛目赤,腋下有散在出血点。经治疗后体温已降,但小便涓滴量少,热涩色赤,倦怠
乏力,口燥咽干,心烦不安,大便四日未行,下腹胀满不适,舌红赤,苔黄燥,脉细
数。证属实热壅结于下,腑实而膀胱气化不行,津液已伤。;治宜增液通便导下,以利小
便。方取增液承气汤加味:生地15g,麦冬、玄参、知母各12g,大黄(后下)lOg,芒
硝(化服)12g,白茅根30g。服药后解大便4次,先为硬结粪块,后为酱黑色溏粪,
小便亦明显增多,继以凉营养阴解毒之剂调治而愈。
    4.牙痛  《四川中医》(1990,2:31):1986年治一女性中年患者,两侧牙痛历时1
年余,进食困难,牙周红肿,痛甚流涎,伴头晕,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难下,舌
质红少苔,脉洪数。中医辨证为肾水不足兼以阳明胃火上炎之牙痛。治疗采取滋阴增
液,泄热通便之法。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地30g,玄参15g,麦冬lOg,石膏30g,银花
15g,牛膝lOg,知母、白芷、丹皮各9g,大黄、芒硝各6g。服3剂疼痛即止,未见复发。   
  5.瘾疹  《四川中医》(1990,2:31):某女,患瘾疹4年,每夜发作,大便燥结2
-3日1次,舌干红苔薄黄。中医认为此由津液燥竭,水不足以行舟而致胃肠蕴热熏蒸
肌腠所致。治以润燥通腑,养阴增液,佐以凉血为法。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地20g,火
麻仁、瓜蒌仁、地肤子各12g,玄参、麦冬各lOg,当归、赤芍、丹皮、蒺藜各9g,大
黄、芒硝各6g。前后共服30余剂,瘾疹基本消除。   
    按语:增液承气汤是治疗因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腑中燥结不下一类病证的方
剂。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其基本病机是“热结阴亏”,故凡符合该
病机的病证,如癃闭、牙痛、皮肤瘾疹等,皆可以此方加减应用,即所谓“异病同治”之义。
    [临床报道]
    1.肾功能不全  以本方加减,药用大黄30g,枳实lOg,芒硝20g,生地黄30g;麦
冬30g,白茅根30g,桃仁lOg,猪苓12g,水煎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衰竭202
例,并另随机设西药对照组77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8.6%,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显效率为42.9%,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户<0.01)L1j。
    2.肛裂  应用本方加减:玄参、生地、麦冬各15g,生大黄7g(后下),芒硝5g。
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壳、延胡索。若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可将大黄
改为先煎或减量。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肛裂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
者14岁,最大者47岁;疗程最短7天,最长5年。肛门局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全部裂
开。结果:治愈(裂口愈合,临床症状消失)29例;好转(裂口基本愈合,临床症状
减轻)2例。平均服药7剂L2j。
    3。产后尿闭  应用本方加减:玄参30g,生地、麦冬各20g,大黄、芒硝各6g,车
前子30g,桔梗lOg。有感染发热者加黄柏lOg,蒲公英50g。本组34例中,年龄最小
19岁,最大43岁,19~30岁25例,3l一40岁8例,43岁1例;其中初产妇27例,
二产妇6例,三产妇l例。结果:34例全部治愈,其中1剂治愈13例,2剂治愈19
例,3剂治愈2例L3j。
    4.寻常痤疮  应用本方加味:玄参15g,麦冬12g,生大黄lOg,生地20g,芒硝
6g,白花蛇舌草30g,生山楂lOg。加减法:皮损重而感染者,加黄连、生栀子、蒲公
英、地丁;有结节、囊肿者,加贝母、白芷、夏枯草;皮脂溢出过多者,加生薏苡仁、
生白术、生枳壳;月经不调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每日1剂,水煎两次服
用,同时取其药渣,另加入芒硝44g,白花蛇舌草120g,加水1000ml,煎水熏洗患处,
每日4—5次,每次20分钟,20天为1疗程。炙甘草锌胶囊0.25g,灭滴灵O.2g。结
果:治疗组110例,痊愈69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5%;
对照组50例,痊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j。
    5.流行性出血热  以增液承气汤加味l生地、玄参、麦冬、水牛角各30g,赤芍、
丹皮各15g,大黄30g(开水泡),芒硝30g(冲服),先服芒硝,后分次服上药。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患者75例。结果:治愈73例,死亡2例。不能口服者可鼻
饲或保留灌肠,药后3小时不泻,重复硝、黄1剂,腹胀肠麻痹加枳实、厚朴各12g,
直至泻下水样便和有小便出为止。渴甚加花粉15g,呕吐加竹茹12g,呃逆加柿蒂9g,
逆传心包、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L5j。
    [附方]  承气养荣汤(《温疫论》卷上)  异名:养荣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知母9g  当归6g  生地黄12g  枳实9g  厚朴9g  白芍15g(原书未著用量)加生姜,
水煎服。功用:泻热通便,滋阴润燥。主治:温病数下亡阴,唇燥口裂,咽干渴饮,身
热不解,腹硬满而痛,大便不通者。
    本方与增液承气汤均能滋阴润燥,通便泻热。但本方乃小承气汤合四物汤去川芎之  .
辛燥,加苦寒咸润之知母而成。方以小承气汤泻其热结,以四物汤去川芎加知母以滋阴
养血清热,为攻下热结兼以滋阴养血之剂,治火盛燥血,液枯便秘之良方;而增液承气
汤则由增液汤合调胃承气汤去甘草而成,滋阴增液之力较前者为强。二方各有特点,应区别运用。
功用:泻热通便,滋阴润燥。主治:温病数下亡阴,唇燥口裂,咽干渴饮,身 热不解,腹硬满而痛,大便不通者
附方;承气养荣汤         
组成;知母9克 当归6克 生地黄12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白芍15克 生姜2片   
 功用:泻热通便,滋阴润燥。主治:温病数下亡阴,唇燥口裂,咽干渴饮,身 热不解,腹硬满而痛,大便不通者
 [附方]  承气养荣汤(《温疫论》卷上)  异名:养荣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知母9g  当归6g  生地黄12g  枳实9g  厚朴9g  白芍15g(原书未著用量)加生姜,
水煎服。功用:泻热通便,滋阴润燥。主治:温病数下亡阴,唇燥口裂,咽干渴饮,身
热不解,腹硬满而痛,大便不通者。
    本方与增液承气汤均能滋阴润燥,通便泻热。但本方乃小承气汤合四物汤去川芎之  .
辛燥,加苦寒咸润之知母而成。方以小承气汤泻其热结,以四物汤去川芎加知母以滋阴
养血清热,为攻下热结兼以滋阴养血之剂,治火盛燥血,液枯便秘之良方;而增液承气
汤则由增液汤合调胃承气汤去甘草而成,滋阴增液之力较前者为强。二方各有特点,应区别运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