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元恺妇科用药特色

 杉木轩 2018-01-13

明医公开课第677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妇科病的诊治,离不开脏腑、阴阳、血气,尤其着重血气。故妇科病有“在气”、“在血”之分,其中当然还有寒、热、虚、实之别;治法则有理气、理血、温、凉、补、泻的不同;用药还有配伍的宜忌、分量的轻重、归经的选择。这些都是临证时须注意的问题。


调经用药原则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肾主封藏,肝主疏泄,在脏腑、天癸、冲任的调节下,子宫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因而形成有规律的月经。


在月经期,血海蓄极而溢,故阴血偏盛;经后血海已泄,阴血偏虚;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调整补充,阴血渐复,阴极则阳生,此阴阳转化之机正是孕育之“真机”、“的候”。其后阳气渐长,阳极而阴生,阴血盛,血海满,若已受孕则聚血以养胎,若未受胎则血海溢而行经。


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应按阴阳血气变化分期调治。经后阴血偏虚,宜滋肾养血,以充养冲任,使用左归饮加减;待阴血渐复,则在滋阴之中稍佐温阳益气之品,以促进阴阳的转化,可用右归饮加减;


排卵后阳气渐长,宜阴阳双补,使阴阳气血俱旺,可用归肾丸平补阴阳;经前阳气偏盛,肝气易于郁结,血海满盈,阴血易于瘀滞,则当行气疏肝,活血调经,采用逍遥散、定经汤加减。这是按月经周期调理阴阳气血的一般规律,还要根据患者的证候,因人、因病、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处方用药原则


大凡治病,既要强调治法的精专,又须讲究药物配伍的阴阳相济,君臣佐使,性味归经,通过方药的选用和药量的轻重体现这种原则。


由于阴阳气血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应该阴阳相济,气血兼顾。对于虚证,应循张景岳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温阳者不可一味用温药,以免耗竭其阴,孤阳无根,应当在滋阴的基础上温补阳气,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皆是典型的例子。


滋阴养血者,若单用阴柔之品,则缺乏活泼流动的生机,故当兼用阳药以推动其生发之气。如当归补血汤倍黄芪以补气,配当归以养血,就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务须急固”之理。对于实证,活血常佐以行气,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也。清热常兼养阴,是因热灼则阴伤,应预以维护。


在选用药物时,要区别药性的温凉润燥。如补血药中有温燥之当归、川芎,其特点是走而不守,血虚而兼寒滞者可用之,阴虚而有内热,迫血妄行者则不宜用;性凉或微温,阴柔之地黄、黄精、首乌等补血药则有守而不走的特点,阴虚血燥者宜用,血虚而兼寒湿或痰湿壅滞者则不宜。


一般来说,崩漏、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应选守而不走的药物,而闭经、月经过少者则应选用走而不守之品。活血药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破血通经,而益母草、三七、蒲黄则祛瘀止血。行气药中有温性的陈皮、青皮、木香等,也有凉性的川楝子、郁金、枳壳等,应根据证候的寒热而选用。


清热药中虽药性同属寒凉,也有苦寒燥湿与甘寒生津之别。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有清热燥湿之功,但用之不当也可化燥伤阴;石膏、天花粉、芦根甘寒,能清热泻火而生津,暑热用之有清热护阴之效,但湿热证则不宜。


中药既有性味的分别,又有归经的异同。根据病位所在,可选择归经于该脏腑的药物。如胎漏下血属肾虚不固者,应使用入肾经的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等补益肾气,固涩止血。而月经过多属脾虚不摄者,则宜选用入脾经的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固摄止血。


药物的用量轻重也直接影响其效果。如柴胡重用(12~15g)可解表退热,宜配黄芩等,大、小柴胡汤是也;中等量(6~9g)可疏肝解郁,常配白芍,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是也;轻用(2~5g)则升举阳气,配伍人参、白术,补中益气汤、完带汤均属此列。防风重用可发汗解表,如防风通圣散、荆防败毒散;轻用则固表止汗,如玉屏风散。白芷轻用则上行而治头风眩痛,重用却下行而祛风止带。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正是中药配伍精妙之处。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