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路志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wjcxalzsj 2018-01-14

国医大师路志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一、结合临床,选择读本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的典范。重点应放在理解辨证论治的原则及方药配伍的规律等方面,所谓397法,实际是法外有法——圆机活法,不能刻舟求剑,生搬硬套。

我认为,在初学时应读白文,即没有注解的原文,对一些重要的条文应该熟读,如能背诵下来更好。

第二步,选读一些大家所公认的注本,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成无已《伤寒明理论》、陈尧道《伤寒辨证》等。

在伤寒方剂方面,可选许宏《金镜内台方议》、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徐大椿《伤寒论类方》等。这样,就能在理论上系统地加以钻研,对《伤寒论》之方剂配伍、用量、煎法、服法等,得到确切的了解。

如再进一步研究伤寒之学,可看《伤寒百家注》《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伤寒论译释》等大部头的书。近年来有《小柴汤证之研究》一书,对系统钻研某一类方有参考价值。

国医大师路志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二、抓纲带目,掌握重点

所谓抓纲,即抓六经证之提纲,通过纲来带动一经之兼证。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等,前已述及,这里不再重复。但只了解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了解三阳经有经病、腑病之分,三阴经有脏病、经病之别。如伤寒的病因主要是寒邪,那么寒邪的伤人途径有几?

具体来说不外天地人三条:一是风雨雾露,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二是幽室广厦,深谷高山,江河湖海之滨,北方之域,此地之寒气;三是偏嗜冷物,冰棒瓜菜,此人之寒气。同时,还有风、湿、热、食积、痰饮、水邪、蓄血等因素,重要的在于人体的正气强弱,所谓内因占主导地位,不可不知。

三、了解精神实质,不应望文生义

如第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文中消渴是否与三多的消渴病概念相同?故应搞清楚,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91条“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胃中冷,即胃阳不足,消化功能失职;水谷不别,指水湿停滞,不能从小便而去,与谷物相混淆。其次,像桂枝汤证之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者,了解其主要精神即可,而不应望文生义,单从字面上去理解。

国医大师路志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四、前后对照,互相比较

《伤寒论》文辞古朴,言简意赅,叙述有详有简,有的条文上下有关,前后互见,应前后联系始能全面理解。阳明病提纲,只有“胃家实”三字,过于简略,必须与第181条和第182条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了解前者所说的外证(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实际指的是阳明经病(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后者只因汗、下、利小便后,津液受伤,邪热内实而成为明腑实证。

不仅条与条之间要相互比较联系,即如阳明病篇中有三急下证(252条、253条、254条),而少阴病篇(第320条、第321条、第322条)中亦有三急下证,阳明腑证三急下较易理解,而少阴三急下则费思索,后者属于“中阴溜府”、阴证回阳、脏病还腑的范畴,是少阴之变,而非少阴之常,系热伤津液,复传阳明,燥结成实,急下存阴的变法,这样一对照就能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

国医大师路志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五、参阅《金匮要略》,互相发明

除前后条文对照外,还应与《金匮要略》中有关内容相比较,因两者原是一书,经王叔和的编次,不见得都恰当。

如《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内无黄芩,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的泻心汤,其中有黄芩,特别是明确指出其适应证是吐血、衄血,经过这样查对,不仅可以补其不足,且更有实例可凭,比过去一些注家从推测着眼更有根据。

又如,同是心烦不得眠,栀子豉汤证与黄连阿胶汤证有何不同?五个泻心汤药味大致相同,而主治各异;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药物相同,但由于用量不同,而主治有别。这样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

六、学习目的,“古为今用”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因此,不能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应重视临床应用,特别是要通过临床来检验、衡量有无科学价值。为此,应多读一些古今医案。如萧琢如《遯园医案》、徐大椿《洄溪医案》、江瓘《名医类案》和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和近代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等。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医杂志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伤寒论》的文章和运用经方的报道,足可供我们借鉴。

七、加强古汉语学习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文辞古奥,不易理解,建议同志们如有条件应学习古汉语、文言虚词等古文知识,为钻研古典医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循此而进,再读一些“训诂”“音韵学”则更好。总之,我们不能单纯把它作为“外感病学”来对待,这样在思想上才不致受到局限而影响学习效果。

国医大师路志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八、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伤寒论》成书于1700多年以前,又经历兵燹,多次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残篇,重新编次,又经辗转抄录,已非本来面目。其中有的条文难免存在谬误。如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一条中的个别文字可能是传抄之误(路注:“里有寒”之“寒”字,有些注家理解为“邪”字)。

近年来,经广大中医工作人员的努力,对古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使其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而不应以现代的标准苛求古人,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