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老子养生秘籍第六十九章

 winriman 2018-01-15


编辑/中国道医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浅谈

修道者的心神安静时,则容易把持无欲的德性。后天意识未出现变化征兆时,则容易被控制。人体气机脆弱不畅,则容易被疏通。


当心神意识受到体内微弱的不良刺激时,体内真气最易发挥能量效应予于消散。人体修道积累能量是产生于还未有意识的时候。对人体的真正治理( 修道 )在于其精神意识还未产生混乱失调的时候。



合抱的树木,是由像毫毛那样细小的幼苗逐渐成长起来的。九层的楼台是由一点点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路的运行,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



做事情违反自然规律,强行去做,必然会失败。做事情固执己见,不符合客观实际,也必然受到损失。



因为圣人修无为之道,不追求有作为,故此他不会失败。同时在修道的过程中从不固执意气而用事,顺应自然,所以他的德性不会丢失。


如果让后天意识去从事修道的话,就经常会为了其事成功而有所作为,以意使气。因而导致修养生之道归于失败。所以修道者必须谨慎,慎始慎终,即使见到了功效将成的阶段,例如丹田得气有温热感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无欲无为无执着,顺应自然。这样才不会使既得的功德能量散失。


因此,圣人修炼养生之道要达到的是无欲、虚极、静极的精神境界。


当体内真气运行,有了难得的内丹能量功效时,也不要有意识地去调动真气运作。


当在修道中所学得的,也当做没学。从而弥补众人由于多思想多知识多欲生多巧智而给人体造成元气的不断耗损而致罹患疾病的过错。如此而行,就能调动身体真气来辅助组成人体的万物自然而化育。


使后天有为的意识收欲不敢妄为。


按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云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教导我们,凡做事情必须要从小事做起,如参天大树也是由小苗儿成长起来的,高台亦由土石砌建起来的,千里之行,得由足下起步。


所以练功也是一样。得一点增长,按自然规律去做,不能拔苗助长,贪求速成,急功近利。俗云:欲速则不达,故心性平和,自然而然,日久必有所成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