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温度,有深度-----2014年“清雅集古”中国古代瓷器展

 看看58qpf0z9kx 2018-01-16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小伙伴们注意到没有,“竹林”好像消失了一样。公众号更新的也不勤快了,文章也慢慢变得“水”了,视频也不及时更新了。其实啊,“竹林”并没有偷懒,而是在做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那就是在准备我们“清雅集古”2014年的中国古代瓷器展览。为了写出一本令人尖叫的图录,反复的在磨,好在这本图录已经基本完成了,快要付梓了。相信不要多少时间,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我们先偷偷的给大家看看序言的内容。因为这段序言饱含了我们这期图录的思想,我们把这本图录当做是一种颠覆性的图录。既不是拍卖图录,又不是古董商的“商品说明书”,而是一种代表我们“三观”的实践教材。这本图录应该是超越我们前期所有图录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改变业界惯例的创新之作。具体新在啥地方,大家拭目以待吧。今天就先摘录“序言”部分,大家感受一下。


**************************************************

有温度,有深度

ESKENAZILALLYMARCHENTROGERKEVERNEDAVID PRIESTELYBEN JANSSENS这些国际大行每年都会制作自己的图录。这些图录本身也是器物的销售图录,是“高大上版”的产品说明书。这类图录是靠器物本身出众的品质和图片的精美程度来取胜的。关于器物的解说相对简单一些,对于背景知识和文化的延伸基本没有涉及。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客户都是比较成熟的客户,背景知识根本不用介绍,这些都属于缺省信息。但是,对于我们国内的收藏市场来说,这样的图录明显是缺乏“温度”的。我们不光需要知道能买到怎样的器物,还要知道怎样才能变成这样的“收藏大家”。收藏的过程和路线远远比收藏的结果要重要。对于目前的收藏市场来说,绝大多人人还无法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甚至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一条正确的收藏之路。“专业”程度方面是很欠缺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了“费马大定理”,然后告诉大家他本人已经解出来了,只是因为空白太小没法写出来而已。但是他一直到逝世都没有告诉大家解决方案,这个定理就变成了世纪难题。这个难题就这样一直困扰了世人好几百年,直到1995年才被英国科学家解出来。观众每每看到这里,都恨的牙痒痒。“费马”的这个轻描淡写对于急切想知道答案的人来说,就显得太没“温度”了。光告诉你结论,但是把中间过程打扫的干干净净,观众还束手无策,这种挫败感也太强烈了。


因此,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对于观众来说,“温度”是多么重要的一样东西。做一本“有温度”的图录就是我们这期图录的主题思路。那么问题来了,这要如何实现呢?山东济南找蓝翔?



首先,要想“有温度”,就必须建立在“有深度”之上。自己先要有足够的专业水准,然后才能信手拈来,经过加工组合之后才能用通俗的方式解释清楚。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对于初学“菜鸟”,能够阅读无障碍,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收藏路线;对于收藏“大虾”,能够弥补知识的短板,在细节上若有所思,从而换个“姿势”想问题。要将“深度”和“温度”进行完美结合,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本期图录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去编排图录。我们将站在收藏者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这期图录的主题是“定窑”。我们就以“定窑”为例子,试图在实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掺杂进收藏思路的探讨,最后引起观众的深层次思考。让观众在感悟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收藏就是这样一件实践性的科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实物空谈理论,要么找不到方向,不知所云;要么就会引起误解,从而走火入魔。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将本期图录分为三个篇章:“鉴”、“赏”、“玩”。

“鉴”是所有收藏活动的基础,也是难度最小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是有客观标准的。“真”“伪”虽然不那么容易分辨,但是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有办法可以搞清楚的。至于后面的环节,很多时候是没有客观标准的,甚至是没有对错可言的。受个人喜恶的影响比较大,这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鉴”这个环节要想做好,就必须有真实可靠的标准库。这个标准库需要包含高仿的器物和瓷片残器两大类。对于器物的真假鉴定,实际上只需要看懂真品和高仿之间的区别,并且能够区分就可以了。所以,高仿的器物才是最高端的“防身利器”。只有看懂了“高仿”,才能真正的分辨真假。这次展览就提供了几件高仿的定窑器物,市场价格都不菲。


至于瓷片残器之类器物是提供真品的信息的。除了真品信息,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用途。由于很多顶级器物无法在短时间内购买到,这并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事情。对于某个课题的全面信息,如果缺失了高档器物的标本,就无法有整体的概念,就容易发生“盲人摸象”的可笑事情。当然,绝对的“全面信息”也是无法办到的,只能尽力去做到能力范围的极限。本期展览里面就提供了一批高端的定窑标本。


对于定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定窑和其他窑口的区分问题,后面我们将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窑口的相似器物也是必须的。



在解决“鉴”这个问题之后,“赏”这个部分就是重点探讨的内容了。对于收藏家来说,学会“赏”是远远比“鉴”还要重要的问题,也是难度更高的问题。很多人在“赏”的思路上有偏差,导致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人的行动从根源上来说是取决于每个人的“哲学”思维。我们想要什么,才会争取往这个方向靠拢,最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二部分我们主要是讲述这个问题。这部分里面的器物都很精美, 23号、25号、26号器物都来源于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大拍,流传有序。17号器物来自于伦敦著名古董商BEN JANSSENS(TEFAF的主席)。而其他几件器物也都够得上国际大博物馆藏品的标准,有好几件器物可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中找到类似器物。还有一些甚至就是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同款的器物。


如果能将“鉴”和“赏”做好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了,完成这个目标之后还能看淡这些成果,达到“玩”的境界就更加了不起了。收藏古董的终极目标不应该只是收藏的结果,而应该是收藏中获取的快乐。古董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道具,到“玩”这个阶段,器物的真假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不要小看这个“玩”字,要想“玩”好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必须建立在对背景知识很熟悉的基础之上,要不断琢磨如何“玩”才能“玩”出味道来。所以,我们提倡收藏是一项互动的过程,并不是将藏品束之高阁就可以了。“玩”的初级入门之道在于“把玩”。对于小件的器物,可以时常把玩欣赏,通过“把玩”的过程跟器物进行沟通。把古董拿来用,拿来把玩,时间长了你就可以感悟很多内容。这一部分我们将呈现多种多样小件的定窑器物。“玩”的高级阶段则是思考。通过“把玩”,进行独立的思考,获取新的知识,然后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者修正已有的错误认识。这次我们将通过一件器物功能方面的探讨,来示范一下我们“思考”的过程。这种“玩”的方式就属于比较高级的阶段,会有很多收藏之外的收获。往大了说,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从而改变个人的人生旅程。



我们希望这本图录不是简单的图片罗列,更加重要的是将复杂的道理埋藏到每件器物的实际探讨之中。借鉴这本图录来参观我们的“定窑”展览,也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这本图录也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图录,在展览结束之后还能经常拿出来翻阅,除了参考专业知识之外,还能明白深层次的内容。对于收藏的思路,以及研究的方法,观众都能有新的收获,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这就是我们“有温度、有深度”的展览图录。


~~~~~~~~~~~~~~~~~~~~~~~~~~~

有问题可以跟“无涯”联系,微信号:nhzjok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