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饮食加一宝,温中祛湿、调理气血有奇效!

 森林资料收藏屋 2018-01-16

吃蟹时加入姜丝,不仅可以杀菌而且可以抑制蟹的寒性,生姜实在是暖胃散寒的佳品,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从古至今,一直备受青睐。


神农初尝姜



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流传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所以有种说法,神农氏尝百草,以辨药性途中,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香气浓郁。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入口又香又辣,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其实“姜”的古写是“薑”,后来简化汉字的时候才改成“姜”,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生姜从很久以前就一直是厨房中的调味佳品也是中药房里的常用药品。


孔子不撤姜食



孔子活了73年,这在春秋时期实属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论语·乡党》中就记载了孔子的饮食习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据说孔子每顿饭都要吃一些姜,但是每顿都适量,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也就是说,至少在春秋前,姜就已经存在了。


徐文伯巧用生姜



据记载,徐文伯是南北朝时期的医家之后,父有医名,少承家传,医道日精,被宋明帝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医。

 公元470年,明帝喉中长了个恶疮,疼痛不已,连水都咽不下去了,朝中御医多方诊治,但疗效不显。朝臣只好请徐文伯。徐文伯经望闻问切后,嘱朝臣速送来生姜3斤,并将生姜洗净后切成小片,告诉宋明帝:“您每天吃3次生姜,每次吃5两(当时的16两为1斤)。”



生姜又辣又硬,吃得明帝嗓子眼钻心地痛,泪流不止,对徐文伯说:“徐文伯,你这是想置朕于死地吗?还是成心想看朕的笑话?”徐文伯说:“冤枉啊,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皇上若吃完生姜,还不见好,再治臣的罪,如何?”

明帝吃完2斤生姜后,感觉喉中疼痛基本消失,3斤生姜吃完后,喉疾竟然痊愈了。明帝惊喜之余,问徐文伯为何生姜会有这般神效?徐文伯解释道:“皇帝平时喜爱进食竹鸡(一种鸟),而竹鸡最爱食半夏,生半夏是有毒的。这种鸡身上自然也有半夏之毒,皇帝吃下去,那半夏之毒必然留在您的食道、咽喉之中。而生姜正好可解半夏之毒。” 宋明帝甚喜,将祖传的鸳鸯剑赐予徐文伯。


药食同源:当归生姜羊肉汤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处方中最善于用姜

主要用其解表发汗、降逆止呕、温中祛寒

《金匮要略》中有一方剂名叫“当归生姜羊肉汤”

是治血虚有寒的名方

对妇女产后虚寒腹痛

或虚寒性的痛经

皆有较好的疗效

现在已经成为药膳的名方


到了公元672年,药王孙思邈行医至河南怀庆府,看到人们面黄体虚、胃寒疲顿,就用当地怀姜取汁加入红糖、蜂蜜等熬制成膏让人们当茶冲水饮用,人们喝后,顿觉胃暖身热,百脉舒适。后发现经常服用此膏能使人面色红润,女子服用更能温经减痛、调理气血的效果,于是怀姜糖膏便在此地流传下来,造福女子无数。



而后,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记载

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三也;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四也。


其中,李时珍提及的生姜“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的古方被沿用至今,成为传承千年的经典古方。

姜是辛散发汗的,所以就有伤阴的作用,消耗人的津液。大枣本身是甘缓的,它能缓解生姜这种发散的作用。大枣是滋补的,吃多了会胃痛,这时用姜可以发散。

中医认为生姜是入气分,大枣是入血分。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散一收,这是阴阳平衡。可以使你既不滋腻又不发汗太过,既可以驱邪又可以扶正。


君和堂订制红糖姜枣膏



君和堂精选精品生姜、红枣,遵循古法,久煮慢熬,并且是由江苏最年长中药炮制药工,“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1岁的杨文琪先生亲自把关,生姜清洗后切成小块与红枣煎煮三遍,浓缩加入炼制的红糖,再经过收膏、凉膏等工序,悉心熬制7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痛经等症状,可驱除胃寒、暖宫暖胃、驱寒除湿。


红糖姜枣膏


注意:

  • 孕妇、糖尿病患者忌服此膏。

  • 各人身体状况存在差异,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