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曲港归舟图轴 《曲港归舟图》轴,明,文徵明绘,纸本,墨笔,纵115cm,横33.6cm。 本幅自题五言诗并署:“雨绝树如沐,云空山欲浮。草分波动处,曲港有归舟。徵明。”钤“徵仲父印”(白文)印。本幅有明彭年、陆师道、王穀祥及清乾隆帝题诗共四则。作品曾经清内府收藏。近代庞莱臣《虚斋名画录》著录。 画中描绘山间雨后的景象,云雾蒸腾,林木葱郁,笔墨工稳细润,意境清新幽静,是文氏细笔山水画的代表作。
 文徵明溪桥策杖图轴 《溪桥策杖图》轴,明,文徵明绘,纸本,墨笔,纵95.8cm,横48.7cm。 本幅行书自题七绝诗一首:“短策轻衫烂漫游,暮春时节水西头。日长深树青帏合,雨过遥山碧玉浮。”后钤“文徵明印”、“玉磬山房”印。右下角有“玉兰堂印”鉴藏印,画心有“世美堂印”、“马寒中印”等鉴藏印。裱边及外签有当代书画家狄葆贤(平子)题诗并记,钤藏印“平等阁主人”等。题记详述了此作原为其父于清同治末年购得、而他本人则在甲子年(1924年)夏六月重新装裱的递藏过程。 画中描绘古木森郁,山谷幽静,溪上水波不兴,一人伫立桥头,策杖观流。作品明显地带有取法“元四大家”中倪瓒、吴镇的痕迹,作者很好地将倪瓒细笔疏皴的山石和吴镇粗笔浓墨的树木结合在一起,用笔沉稳雄健,韵致醇厚,加上近景的细致刻画和远景的虚化表现,突出了文人优游山林、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文徵明枯木疏篁图轴 《枯木疏篁图》轴,明,文徵明绘,纸本,墨笔,纵88.2cm,横47.8cm。 本幅自题:“过雨疏篁绿,惊风古木疏。幽人初睡起,秋色满精庐。徵明。”后钤“文徵明印”、“停云馆”印。 此图绘古松如龙,虬干曲枝,老气横秋;疏竹翠色盎然,丛簇纷披。画家运用自己在书法尤其是行草书方面的高深造诣和雄放的笔力,以湿润淋漓的墨色自由挥写,既表现了雨后竹树苍润欲滴、秋意渐浓的状态和美感,也反映出作者安逸闲适的放松心态,是文徵明盛年粗笔绘画中具有较强笔墨个性和诗化意境的作品之一。
 文徵明茶具十咏图轴 《茶具十咏图》轴,明,文徵明绘,纸本,墨笔,纵136.1cm,横26.8cm。 图绘青山之下郁树成荫,两间茅屋在藩篱之内,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从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作者因病未能参加,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自得其乐。不禁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于是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诗兴所至,亦追和了十首。画面构图充盈,横狭而纵高,主题突出,笔法细劲,用墨澹雅,蕴藉着浓郁的文人儒雅气质。 本幅上方自题“茶具十咏”五言律诗十首,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后款署:“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二三种,乃汲泉吹火烹啜之,辄自第其高下,以适其幽闲之趣。偶忆唐贤皮陆辈'茶具十咏’,因追次焉,非敢窃附于二贤后,聊以寄一时之兴耳。漫为小图,遂录其上。衡山文徵明识。”钤“徵”“明”朱方联珠印。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文徵明时年65岁。右下钤“徵仲父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 鉴藏印有孙煜峰“弘一斋书画记”朱文长方印、“孙煜峰珍藏印”朱文长方印、“张珩私印”白文方印。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轴 《湘君湘夫人图》轴,明,文徵明作,纸本,淡设色,纵100.8cm,横35.6cm。 该图是文徵明早期仅存的人物画名作。此图根据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人物造型来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象古雅,体态修长,长袖飘逸,衣裙曳地,用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精工古雅。从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题跋可知,文徵明曾请仇英以此题作画,但文氏看过后并不满意,自己又重新创作。可见,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种“古意”,与仇英有不同的审美趣好。画上方自书《湘君》、《湘夫人》两章,后署“正德十二年丁醜二月已未停雲館中書”。正德十二年(1517年),时文徵明48岁。本幅有文徵明、文嘉、王稺登题跋。 经清•耿昭忠等鉴藏。
 文徵明红杏湖石图扇页 《红杏湖石图》扇页,明,文徵明绘,金笺,墨笔,纵18.5cm,横51.5cm。 扇页有自题:“三月融融晓雨干,十分春色在长安。香尘属路红云煖,总待仙郎马上看。小诗拙画奉赠补之翰学。丁酉腊月既望。徵明。”钤“徵明”白文印。 “丁酉”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文徵明时年68岁。 扇页有王守题七言诗一首。 这是一幅文徵明送与做官友人的画作。图绘有着皱、漏、透、瘦之美的太湖石与体态婆娑的杏树相佐相依的小景。文徵明以工绘山水画著称,偶尔绘人物和兰竹,以杏树为主题的画作仅此一幅扇面画,非常难得。此图布局巧妙,石与树一左一右,呈揖对之势,石以其坚实的质感托出树木的柔媚,增添了画作的刚柔之美。全画于苍润纯熟的笔墨间流露出文人画娟雅之气。
《兰花图》扇页,明,文徵明绘,金笺,墨笔,纵16.8cm,横50.9cm。 扇页有自题:“离离水苍珮,居然在空谷。虽多荆棘枝,春风自芬馥。徵明。”钤“徵明”白文印。 此图绘兰花与荆棘相伴而生的田野风光。文氏以挥洒豪放的笔墨,表现兰叶摇曳之美;以迟缓的中锋运笔,表现荆棘的坚韧而多刺。在一件作品中将不同的物象施以迥异的笔法,由此可见文氏所具的高超绘画技法。
 文徵明行书新秋诗轴 《新秋诗》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151.5cm,横68.5cm。 释文: 江城秋色净堪怜,翠柳鸣蜩锁断烟。南国新凉歌白苎,西湖夜雨落红莲。美人寂寞空愁暮,华发凋零不待年。莫去倚栏添怅望,夕阳多在小楼前。徵明。 此为文徵明所书自作诗,笔法自然遒劲,表现了其晚年大字行书的典型风格。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轴 《陋室铭》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57cm,横31.3cm。 本幅作者署款:“嘉靖三十二年岁在癸丑七月初五日,徵明书,时年八十有四。”这是文徵明84岁时所作的行书,用笔沉稳含蓄,人书俱老。所书内容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文字略有出入,当是文徵明默写致误。
 文徵明楷书归去来兮辞页 《归去来兮辞》页,明,文徵明书,纸本,楷书,纵13.7cm,横16.1cm。 款署:“辛亥九月十一日,横塘舟中书。徵明。时年八十又二。”钤“徵”、“明”印。 “辛亥”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文徵明时年82岁。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篇章,反映了他弃官归隐田园后的心境。文徵明在晚年不止一次抄录过此篇辞赋,从这种反复的书写而又刻意精心的创作态度中不难看出作者晚年闲适平淡、颐养天年的平和心态。 作者虽以小楷抄录长篇,但却无界格,更显其平易自然、清逸俊雅、空灵流动的特点。其笔法虽出自《黄庭经》、《乐毅论》,显得清俊儒雅,但结体的方整紧劲、字势的修长俊逸又受欧书的影响。通篇字体的大小、间距、行气无不贯通一气,潇洒自然,精细严谨,无一懈笔,这对于一位高龄老者来说尤为难得。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记文氏早晚必书小楷一篇为日课,可见其积学功深。 此件作品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氏所书《前后赤壁赋》卷相比,虽因创作年代不同而笔法有异,但均为文氏小楷书杰作,反映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小楷书风貌。 此页与赵孟頫、邓文原等人的作品同入《元明人书册》中。清代大收藏家安岐曾收藏,并将之收入《墨缘汇观》法书卷下。
 文徵明行书七律轴 《七律》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141.8cm,横68.8cm。 释文: 雨晴秋色满长安,月贯黄云百宝团。见说清光天下共,不图今夜客中看。天垂紫禁星河淡,江绕金城风露寒。吹断碧箫丹桂发,玉人何处倚阑干。徵明。 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印、“徵明”朱文印。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本幅为行书自书诗《金陵中秋》七律一首。因是书写自作诗,故书写状态较为“随意、放松”,用笔圆转自若,气势流贯,浑然成篇,显现了一种自然洒脱的神韵。
 文徵明行书五律诗轴 《五律诗》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131.5cm,横63.5cm。 释文: 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 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徵明。 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 本幅自书五律诗一首,诗作题名为《对酒》,见于《甫田集》卷十二。此书从王羲之、赵孟頫笔意中融合变化,笔画平正婉和,清润端方,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流露出一种温文儒雅之气。
 文徵明行书张梅雪寿诗轴 《张梅雪寿诗》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137cm,横67.3cm。 款署“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书”。钤“文徵明印”白文印、“惟庚寅吾以降”朱文印。鉴藏印钤“承瀚珍赏”白文印、“汪瀚鉴藏”朱文印。 此幅为七言律诗一首,书学张旭、怀素体,运笔遒劲流畅,笔法恣肆,跌宕起伏富有节奏,具晋唐书法的风致。本幅自称“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应是文徵明在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57岁告归之后所写。 释文: 诗寿梅雪张翁八十 布衣韦带自逍遥,坐阅承平恰五朝。优老适膺明主诏,庆生聊写太平谣。 童颜鹤发真难老,翠柏苍松本后凋。此日华堂称祝处,暗香寒雪见高标。 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书。
 文徵明楷书赤壁赋页 《赤壁赋》页,明,文徵明书,纸本,小楷书,《赤壁赋》纵24.9cm,横18.8 cm,《后赤壁赋》纵24.9cm,横18.7cm。 《赤壁赋》款署:“连日暑毒,慵近笔砚,嘉靖庚寅六月六日甲子,徵明识。”印“徵”、“明”连珠朱文。 《后赤壁赋》款署:“前赋余庚寅岁书,拒今甲寅二十有五年矣……是岁二月十日徵明记,时年八十有六”。印“徵明”“停云”均白文。 鉴藏印:“香生眼福”朱文、“张吉熊”白文、“定父”朱文、“曰”朱文、“藻”朱文等九方。《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也是古今书法家所喜书的题材。文徵明书此二赋前后相距二十五年,书法清劲苍润,一笔不苟,既体现了其艺术功力,又可见其笔法之变化。前页小楷遒劲秀拔,后页则已见瘦劲苍老,但无衰败之气。文氏书法以深厚功力见称,史载其九十岁尚能书蝇头小楷。此书取法《黄庭经》、《乐毅论》,方整中有温纯精绝之古意,是文氏小楷书的代表。
 文徵明行楷书送潞南公祖先生述职词轴 《送潞南公祖先生述职词》轴,明,文徵明书,绢本,行楷书,纵171.8cm,横83.3cm。 此幅是文徵明为“送潞南公祖先生述职”而作的一首词(词前有序),并以行楷书写之,与王谷祥、钦泰、杨可等其他14人共同赠给德辅卢君。从文徵明款署所言“前翰林院待诏”推知此轴书写年代当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之后,是其中年以后的作品。 此件书法楷书中兼有行书笔意,劲秀而不失稳重,结字工整,乃用心之作,反映了作者对受书人的敬重之情。
 文徵明楷书致四叔公、五叔公札页 《致四叔公、五叔公札》页,明,文徵明书,纸本,册页,纵23cm,横12.3cm,楷书,13行。 款署:“侄壁顿首再拜堇上。四叔公、五叔公二位尊亲先生丈丈。” 本页书信札一封,应属酬谢类。按名款“壁”,当为文徵明更名以前所写。文徵明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42岁时改名为徵明,字徵仲。 此书札因写与长辈,故字迹工整,书法端健挺拔,瘦劲精匀,流露出“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的欧阳询书意。文徵明22岁时从李应祯学书,所以此书又蕴涵了李应祯“入笔尖峭,锋棱外露”的笔意。如王世懋评价:“初名壁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此札页是难得的一件文氏早年的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