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生与死竟然都在徐州,他与徐州有何不解之缘?

 渐华 2018-01-17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古彭徐州,龙飞之地,人杰地灵。

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数不数胜。

但今天小编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

原来北宋的名臣、文豪范仲淹,

与徐州有这么深的渊源!


范仲淹生与死竟然都在徐州,他与徐州有何不解之缘?

转载自:头条号/纳履堂主



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大多数人中学时代都学过,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更是妇孺皆知。但不是人人都知道,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同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的他,与徐州有着非同寻常的不解之缘。


他生在徐州,死在徐州,生命之途的起点和终点,为什么这么巧合都在徐州呢?

范仲淹,身世不凡,他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陕西邠州,后中原兵乱,其高祖范隋举家迁至吴县(今江苏苏州)。唐宋之交,其曾祖、祖父、父亲三辈人都在五代十国之一南方的吴越国为官。后来吴越王钱俶降宋,范仲淹父亲范墉跟着归宋,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其治所是徐州,故978年携家眷赴徐州上任。


989年,范仲淹出生于徐州。第二年,范墉因病去逝于徐州任上。范夫人谢氏无所依靠,后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遂改姓朱,名朱说(音yue)。

1011年,青年朱说辞别母亲,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苦读,并在四年后,参加科举,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绩,进士及第,走入仕途。虽官居仅九品,但为官清廉,颇有政绩,也屡有升迁。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并复名范仲淹。

他曾泰州治堰,应天治学,彰显人品及才华,使得声名远播。其身在朝堂,却心系社会,关心民生疾苦,无数次上书朝廷,针砭时弊,为江山,为百姓进言。


1029年,听闻幼帝仁宗欲率文武百官为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祝寿,认为极其不妥,遂上书,言仁宗此举混淆了家礼国礼,同时也恳请太后还政仁宗。此种越级越职上书言事,不仅可能官场遭贬,而且还有性命之忧,但是范仲淹全然不顾个人前途与身家性命,屡而为之。


他说:“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这些有胆有识,对朝廷忠心不二的表现,使宋仁宗非常感动。太后驾崩,仁宗亲政,范仲淹被拜为右司谏,干起了专职谏官。任职期间,范仲淹更是充分发货谏官的作用,关系民生,关系社稷,无论当事人是谁,他都毫不回避,一针见血,予以指出或斥责。


一次旱灾加蝗灾蔓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范仲淹进言请求赈灾,仁宗未予重视,范仲淹直言不讳,问皇上:“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贪,安可置而下恤?”意思是说如果皇宫半天没有饭吃会怎样,而天下百姓如此贫苦无食,怎能不体恤救济?宋仁宗听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遂下旨开仓赈灾。

正因为刚正不阿,范仲淹得罪朝官甚多,特别与宰相吕夷简,更是针锋相对,结怨甚深。所以朝廷中对范仲淹屡有诋毁,仁宗也亲疏不定,特别因是否废后,以及范仲淹力导的“庆历新政”因受到众多抵制而仅持续一年多便告失败诸事,范仲淹结党营私的谣言四起。纵然他伏阁请对,宋仁宗也视若罔闻,避而不见。1036年,“景祐党争”,也即“范吕之争”,范仲淹因指责丞相而贬职江西饶州,出京之时,朝臣因畏惧宰相势力,竟少有送行。

其实如此贬职,范仲淹遭遇不止一次。仕途反复,命运多劫,范仲淹耿直忠君未变,忧国忧民未变,但凡夫俗子之肉身,经受不住如此之多变故,健康每况愈下。1052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拖着重病之身上任,行至徐州,猝然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闻讯痛书“褒贤之碑”,并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徐州,是范仲淹的人生起始地,也是他的人生落幕地。这一生一死,范仲淹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更有他身体力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