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能不爱上唐诗?唐人边塞绝句谁写得最好?唐人绝句选粹(3) 六不和尚文章

 123xyz123 2018-01-18


2017-11-18 来源:六不和尚

内容概要:

1. 《唐诗摘钞》: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

2. “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

3. 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关注王和尚,每天读经典

和尚有话说

今天继续搜集整理唐人绝句。

唐诗,可说是中国诗的最高峰,体例多样,各有精彩。就唐诗风格而言,和尚以为厚、重、炼、达四字可以概括。

厚者,唐诗感情多浓烈,虽有恬静之作,其内涵也比较醇厚,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表而意极深,可以反复吟咏,品读不尽。

重者,唐诗题材多样,诸体皆备,其表意写情不像宋诗那样轻灵,而是有种喷薄而出的沉重感,宋诗精巧,唐诗醇厚,如浓酒,如苦茶,虽文字未必华美,技巧未必新奇,但是其感情却多深邃而曲折;虽也偶有优游之作,但是其表之下蕴藏沉重感慨。

炼者,唐诗上乘汉魏六朝之蓄积,经文化融合,加之唐人自信、开阔不拘一格之精神,锤炼出之作品,不求工而意自工,不雕琢而语自妥帖,炼意不炼字,炼格不炼体,不似宋明诗之轻巧内敛,而有一种吐口而出,韵致天然的美感。

达者,唐人自信昂扬,用语多旷达流丽,其意多汹涌澎湃,勃然不可遏制,读唐诗可知唐人之精神独立,人格之健康,社会之包容和民族之自信。

所谓“诗必盛唐”,古人岂有诬哉。(六不和尚微信公众号:midouwei)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人评注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馀,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人评注

《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王孟诗评》:刘云:“新”字妙。“野旷”二语酷似老杜。

《批点唐诗正声》: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

《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神韵无伦。

《唐诗笺要》:襄阳最多率素语,如此绝又杂以庄重,似齐梁俪体。

《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唐诗近体》: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十字咀味不尽。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人评注

《批点唐诗正声》:近歌行体,无一点尘秽。

《唐诗直解》:明净无一点尘氛,不胜歧路之泣。

《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呵成,有情有色。

《唐诗笺注》:真挚中却极悱侧。

《批唐贤三昧集》:似浅近而有馀味者,以运气浑洽,写景清切故也。此辨甚微。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渺然思远、不牲临歧之感。

渡浙江问舟中人(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古人评注

《历代诗法》:二诗(按:指此诗与《送杆十四之江南》)俱在人意中,却只如面谈,人不能及。

《诗式》:首句言潮落故江平,尚未有风,则可以济矣,就“江”字起。二句言与舟子共济,“君”折舟子也,就舟子承。二句就“济”字转,心中想越,故引领而望:“时时”见望之勤,“天末”见望之远。四句言江上作山无数,未知越山在于何处,因指青山以问舟子也。“青山”二字冠以“何处”二字,“越中”二字冠以“是”字,跗题中“问”字不著痕迹,但写出神理。“望天”二字平仄倒,“望”字救,“天”字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古人评注

《唐诗绝句类选》:桂天祥曰:起处壮逸,断句伤神。

《唐诗镜》:“烽火城西百尺楼”一绝,“黄昏独坐”一绝,“海风秋”一绝,“更吹羌笛关山月”一绝,“无那金闺万里愁”一绝,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 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唐诗摘钞》:当黄昏蚀坐之时,乡思已自“无那”,岂意羌笛更吹山《关山月》之曲,闻之使人倍难为情矣。

《增订唐诗摘钞》:已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唐诗笺注》: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七之情,极缠绵悱恻。

《诗法易简录》: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已,正深于思家者。

《唐贤清雅集》:气骨高古,末转从金闺说边思,两面俱到,妙。只有轻笔,便有馀味。

《养一斋诗话》: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后天迹象。如王龙标“烽火城西百尺楼”云云。此诗前二句便是笛声之神,不至“更吹羌笛”句矣。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高响,是绝句正格。

《诗境浅说续编》: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用提笔以结全篇。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人评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总是”二字转接得有力。忽说月妙。

《唐诗解》:末句景中含情,更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奇想层出。周敬曰:意调酸楚。

《唐诗摘钞》: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

《增订唐诗摘钞》:首句言琵琶当起舞时换新声也,是缩脉句法。下“总是”字,见得非独于琵琶也,故三句云“听不尽”。听已不堪,况所见又是秋月,其愁为何如乎?末句是进步法。

《唐贤三昧集笺注》:有凄绝之音。

《唐诗笺注》:跟上首来,故曰“换”、曰“总是关山离别情”,即指上笛中所吹曲说。“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氏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

《湘绮楼说诗》:此篇声调高响,明七子皆为之时不厌人意者。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新”、“旧”二字相起,有无限情韵,俗本作“离别”,便索然矣。

《唐人绝句精华》:第二首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人评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语亦悲壮。

《唐诗别裁》: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香,倍有意味。

《唐诗笺注》: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可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

《诗式》: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远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

《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古人评注

《唐诗解》: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亦乐府所不可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战捷凯歌之词。末即歼厥巨魁之意,谓大寇既擒,馀不足论矣。横逸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旲山民曰:健。陆士铌曰:跌宕。

《诗式》:首句大漠之乡,风尘迷霾,日色欲昏,盖已近暮天。先写塞外情境,此为凌空盘旋起法。二句言风起尘扬,红旗难以全张,故半卷也。出辕门,出战也。前军所指,连夜接战,地在洮河以北,先已擒得吐谷浑。曰“前军”,则全军尚未齐至。曰“已报”、有不待全军至而己获胜者。“夜”字应上“昏”字,“已报”应上“前军”二字。

《诗境浅说续编》:此诗总结前数章,故言扫老上之庭,饮黄龙之府,以告武成。为塞下曲之凄调悲歌别开面目也。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人评注

《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批点唐音》: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

《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艺圃撷馀》: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诗薮》:“秦时明月”在少伯自为常调,用修以诸家不选,故《唐绝增奇》首录之。所谓前人遗珠,兹则掇拾。于鳞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唐音癸签》:王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词“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

《唐诗摘钞》: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

《此木轩论诗汇编》:

好在第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可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令人起长城之叹。诗人之词凡百,皆不忍尽、不敢尽,只有此一节尤不尽者,此《春秋》继诗之旨也。如不信者,试遍觅唐人诗读之。

《说诗晬语》:“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网师园唐诗笺》: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岘佣说诗》:“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