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尔眼科股东大会会议纪要》

 learnmachine 2018-01-19

董事长陈邦先生开场白

爱尔去年国际化的步子迈得比较大,公司从长沙的一个医院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连锁医院,现在香港、美国、欧洲都有医院,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眼科医疗集团。这一路走来,也是非常不容易,我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朋友,我感觉,爱尔是属于10%最拼的那一批。有的公司董事长真的是日子过得很舒适,我们一直是在拼搏。首先是责任,对社会,员工,患者,股东的责任。我们的股价基本横盘了1年多时间了,如果大家没有赚到钱,我也很难受。大的环境也不好,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出现。爱尔的表现中等,比较平稳。

爱尔的前50名股东,基本变化不大,一个月最多变动几笔。股价变化主要是由中小股东带来的。机构股东大致占比80%,股性不是很活跃,创始人60%多,流通的股份就30%多一些,如果真正持股时间比较长,我相信会有很好的收益。放在一个5年,甚至10年,业绩或者成长性是唯一的标准。我们有信心未来10年,爱尔的发展不会停止,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这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对中国的信心,对团队的信心。

爱尔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波折,我们遇到过2次事件,一次是台湾的“封刀门”事件,现在看起来,“封刀门”是站不住脚的。一个是魏则西事件,对民营医院发展短期有打击,现在已恢复。公司的发展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的方向是不会错的。我们希望在管理这块进一步提升,现在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目前的战略安排就是尽快占领市场。我们的目标是2017年底200家地级市医院,2020年1000家县级医院。中国一共360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如果你真的1000个医院布局好了,这个网络是很厉害的。一个县级医院做好了,1000万的收入,1000个医院就有100个亿的收入。这1000个医院我肯定能建成,不用担心。有人口就一定有眼病的市场。有1000万的收入在县里,利润就有2、3百万,1000家就多了2、30亿的利润。中国的医疗红利是在基层,在地级市,在县。

 

问题1.  公司进行了香港、美国、欧洲的医院资产并购,这在前几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公司开启了医院服务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不仅促进了国内医疗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尖端的国际先进治疗技术,更提升了中国医疗行业的国际地位。那么对下一步的整合有信心吗?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答:我们国际化是稳步实施的,看了很多。前年先把香港作为试验田,经营得很好,去年合并报表了。然后收购美国,这个眼科中心在田纳西,创始人是华人,雇员都是美国人,病人也都是美国人。他是在华人里占主流,在美国被评为前100名的医生。病人很多是政要和演艺明星,田纳西的纳什维尔是美国乡村音乐的发源地,很多美国的好莱坞明星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很奇怪。妮可基德曼的手术就是他做的,他一直和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一直有技术往来,写过很多书。我们收购以后,把技术都传授给我们,对接是没有问题。美国的法律和我们不一样,不能直接收购眼科中心,我们先成立一个管理公司,再对眼科中心进行管理。欧洲这块,最关键的就是人员对接是否成功,整合没有问题的。

问题2.  公司给公众的印象非常好,在资本市场的形象也非常正面,一直是专注主业,兢兢业业。但去年参与了360软件公司的私有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同时公司要收购并购基金旗下的医院资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是否有点得不偿失?增发方案审批时,监管层会否有这方面的异议?如果增发不通过,收购还能进行吗?

答:我们就是财务投资,作为上市公司,如果有一些空闲资金是可以做一些投资的。收益是作为非经常性收益。未来,我们需要投一些眼科高科技的前沿技术,如果用经常性收益去投资,风险比较大。因此我们打算用这部分财务投资的收益,去做这方面的尝试,是合适的。当初我们评估360的项目,觉得还是不错,就投了。如果这次增发不通过,收购还是要进行的,我们已经签了合同。我们不是等审批通过再收购,而是按照既定的战略,加快基层布局。有点像互联网公司占流量的道理类似。一旦你布局完成,别人是很难进入的,政府一个县最多批一家眼科医院,即使批了2家,别人也会考虑是否要进入,因为容量有限。医院还有个特点,前2年是很难赚钱的。上市公司有业绩要求,不能一下子并进来很多新开医院,因此先在并购基金旗下运营,等有盈利了,再收购进来。我们正好把握了并购基金的政策窗口期,我们是市场上把握机会最好的。这次证监会也问了很多问题,主要是考虑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方面。我们准备了100多页的资料。我们收购的价格是合适的,按今年的收购价格来算,就是12,13倍市盈率。中国什么东西都贵,尤其医院,至少2、30倍。肯定是对上市公司有利的。

问题3.  证监会3月17日出具了行政许可项目审查反馈意见通知书,要求30日内提交书面回复意见,至今未见到有关公告,目前进展如何?今后并购基金旗下的医院是否都要通过增发来完成?程序太复杂,耗时又很长,请问公司是否能够以自有资金或者银行贷款来进行。

答:了解得很清楚啊,是30个工作日,这周就会提交。我们的方式有几种,增发,现金收购,到时看,现金有余的话,就现金收购。不够的话,就增发,确实增发程序是复杂,今后会综合考虑,要考虑负债率。爱尔至今没有1分钱的贷款。但是在境外的几个项目全部是贷款方式,因为境外贷款的利息比较低。

问题4.  公司专注于眼科医院的发展,控股股东也放弃了其他专科的拓展,这很令人钦佩。那么眼科医疗市场到底有多大?2016年市场总额是多少,公司占有多少比例的市场份额?十年后,公司的营收能达到多少规模?400亿可能吗?

答:2016年眼科市场规模估计在500亿左右,我们占比不到10%,上市公司40亿,并购基金旗下医院20亿,两者相加就超过10%。眼科医疗市场巨大,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市场数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从白内障手术的角度,发达国家是每百万人口1万2千台手术,台湾9000,印度6800,中国去年每百万人口只有1700台手术。第二,欧美和台湾,眼科和视光配镜是分开的,在中国是合在一起的,未来我们在全国可以做大量的视光中心。眼科加上配镜,这个市场现在就是过千亿的。未来市场就更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电子产品的普及。我说微信的受益股,就是爱尔眼科(笑声),几年以后,这些问题都会暴露出来。疾病谱也会有变化,干眼,眼疲劳等等。更大的市场在基层,看不到天花板,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做不完。作为经营者,作为投资者,想想也是很幸福的,有一辈子做不完的事业。很多公司都在转型,市场太小,转了很多次也不见得能成功。我们把肿瘤专科处理掉了,集中精力做好眼科的生态链,医院网络,眼健康管理,国际化,科技创新,医疗金融,尝试做一个以眼健康为主的保险公司,保监会也很支持,爱尔的战略布局绝对是超前的。

问题5.  横向不扩展,但纵向产业链的整合,公司是否有这方面的打算,譬如眼药,器械,耗材等等?今年1月份上市的一家公司,欧普康视,主营业务是隐形角膜接触镜及护理产品。这个产品在国外发达国际是主流产品吗?靠谱吗?对爱尔的主营业务形成竞争关系吗?

答:欧普康视是我们的上游,是我们的供应商,不形成竞争关系。产品技术含量不算太高。打算建眼视光中心,估计建不成,因为用户就不买他的产品了,是有冲突的。爱尔的上游公司在A股上市的有3家公司,欧普康视,康弘药业,兴齐眼药。至于莎普爱思,从治疗白内障的角度,吃药是很难治好的,必须把那个硬核用手术才能去掉,滴眼药水或许能缓解下,但不治本的。至于未来我们会不会进入上游,首先我们把医院放在第一位,那是我们的生命线,终端嘛,做得很强才有话语权。未来我们要进入上游很容易,再上游,就是科技创新这一块,我们在投。我们考虑有没有更新的治疗方法,基因,干细胞,精准医疗,移动医疗等等。可以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提升爱尔的品牌,吸引人才,是我们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假以时日,我们会进入上游。

问题6.  医疗行业最关键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人才战略上,请董事长评价下前几年布局的爱尔眼科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的办学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成效。另外就是“合伙人”计划的执行情况。

答:是取得了预期成效,“合伙人”计划执行很顺利。

问题7.  2015年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宣布原定2020年实现200家地级以上医院开业的目标将提前到2017年实现,目前来看已经达到了目标,但还有一多半没有装入上市公司,请问2017年底上市公司的医院数能达到200家吗?

答:达到目标,17年底,最迟2018年上半年200家医院就可以开业。(总裁李力补充,如果欧洲医院收购成功,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装入上市公司还需要一些时日。

问题8  2015年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还制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国每三个眼科医生中,将有一位来自爱尔,也就意味着2020年公司的市场份额将超过30%,这个目标今天来看,能实现吗?目前爱尔的眼科医生,占全国医生的比例是多少?

答:可以做到20%-30%之间,看网络的布局速度,问题不大。到1000个县级医院建成后,20-30%肯定能实现。

问题9  华南和华东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公司营收为2.82亿和4.83亿,不如西南和东北地区,更不用说华中地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这两个地区的竞争对手太强大了?还是公司投入不够?或者是这两个地区对爱尔不够了解?

答:华南和华东,我们目前在开始发力,广东、江浙沪是下一步的重点,每一年我们都有阶段性的重点,今年我们的重点在地级市,县级医院试点。一个地级市再辐射5家左右的县级医院。今年还有一个省会城市的医院冲亿计划,估计80%会达到。明年开始要打造几个中心医院,成都,长沙,武汉,重庆,广州,西安,北京,上海,要达到国家级水平,然后辐射到周边省。每年会有侧重,特别是人口多的,尤其经济发达地区会作为重点,因为报销比例高,一台手术可以报销7、8千,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2000多。公司发展有时是个平衡,短,中,长期如何平衡。每一两年,有个重心。

问题10.  公司四个季度的营业收入没有体现很强的季节性,基本均衡,但为何净利润率差异很大,最高的三季度为16.82%,最低的四季度9.7%,相差7.12%,是什么原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       9.15亿      10.04亿;      11.63亿           9.17亿

净利润         1.18亿       1.54亿         1.96亿           8.90亿

净利润率       12.96%     15.34%          16.82%             9.7%

答:有一些季节性,7、8、9月份,暑假期间,学生是手术和配镜的高峰期,上半年一般占营收45%,下半年是55%。每个企业到年末,奖金,广告,管理费等等会高一些。

问题11.爱尔眼科的价格水平与国有医院比,是高还是低,医生的收入水平呢?

答:医疗价格,分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前者都是一致的,后者的价格爱尔要高10%,这也是爱尔有竞争力的体现。爱尔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工资加绩效,再加股票激励,是肯定要高于其他医院的医生收入水平。顶级医院,譬如中山眼科,同仁医院等,医生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很多工作是进修生、实习生承担了,国家还有补贴。爱尔也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有爱尔学院,我们也有医疗培训基地资质,我们要求每个省级医院,甚至优秀的地级医院都要成为培训基地。

问题12.医疗质量如何控制?

答:医疗质量是个永恒的话题,医疗风险,甚至医疗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每天都要诚惶诚恐。患者差异,以及医生情绪的影响都会造成不同的情况。一定要有应急的预案,我们有这样的机制,譬如给每位医生购买了医疗保险,内控标准,责任划分,内部检查,巡视,调阅病历等等,爱尔在这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问题13.2016年武汉医院,长沙医院,重庆医院增长不高,是何原因?

答:武汉、长沙、重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原有医院到了容量的极限,都开了分院。把分院都合并计算的话,增速不低。

问题14.爱尔是如何向地级和县级医院输出管理的?

答:爱尔现在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总部只负责省级医院的CEO,再由省级医院管理下面的地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以预算管理,患者的满意度为基本的管理思路。今年爱尔有广州,长沙,武汉获批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这是实力的体现,这在医疗领域是最高的资质,可以进行临床1期,2期,3期的试验。

问题15.陈董事长好像股票没有减持过,什么情况下会减持?

答:这是在说李总减持了(众人笑),网上被骂得要死,其实李总是冤枉的。因为合伙人计划参与者,拿不出钱,李总减持就是借钱给他们用。至于说我是否会减持,要看是否对上市公司有利,只要爱尔有需要,譬如我减持,去买一栋楼,租给上市公司用,那到是可以考虑的。

问题16.物业的租期一般510年,35年后就要到期,是否会有风险?

答:我们租期都是10-15年,我们医院搬过很多次家,我们有经验,搬家不可怕。沈阳医院搬过3次家,成都医院,武汉医院也搬过家。收入高了以后,承担的租金可以高一点点,比例不会增加,在一些战略性的地方,为了物业租赁安全,我们打算买楼。这点董事会和管理层是高度重视的。另外我们租赁的面积都比较大,业主也不是太好寻找长期的租户,我们有一定的议价权。

问题17.建立1000家县级医院有难度吗?资金还是人才?

答:资金是没有问题,主要在于人才和模式,中国很大,各个地方有很大的差异,包括政策层面的。我们在探寻合适的模式,我们一定要建有效益的医院,光是铺摊子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打算以地级市医院为主来筹建县级医院,每年建12家问题不大,每个地级市医院有个3年时间就可以建5家左右,全国就可以到1000家了。县一级优秀的眼科医生比较少,我们在湖南、湖北、辽宁做试点。以地级市医院为单位,医生技术支持的模式来帮助县级医院。现在交通都在1个小时左右,医生资源可以分享。我们会采取多点执业,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手段,来促进县级医院的发展。今后我们的行政单位就到地级市医院,县级就是分院的模式,尽管是独立法人单位。

问题18.爱尔在近几年并购的方向上青睐海外的眼科医疗机构,但从白内障人均手术量等指标来看,国内市场的潜力要大很多,而国内同行业也有不少规模适中的眼科医疗机构,公司为什么会青睐于收购海外而非国内的医疗机构?如何看待竞争?

答:国内大概有10家规模适中的眼科医疗机构,都想上市,而且价格非常贵,最终可能上市的也就12家。我们并购的欧洲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PE不到20倍,而且可以得到最新的技术支持,他们在老花眼治疗方面也有很强的技术。国内现在的竞争状况并不可怕,我们已经远远拉开了距离,我们体内和体外医院的营业收入已经到了60亿的规模,华夏11个亿的规模,普瑞67个亿,其他的就5亿以下了,2亿的也在排队。有些发展的快,有些发展的慢,我认为发展慢的反而容易上市,因为发展快,业绩就达不到上市的标准。医疗行业公司要上市很难,我们09IPO至今,还是唯一的一家医院上市公司。眼科市场足够大,我们不怕竞争,有些城市我们做到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些城市譬如广州的中山眼科营收到了13亿,北京同仁10个亿,要超过他们很难,但我们做老二也不错啊,做56个亿也很好。但我们要做出特色,在某些方面要比他们做得好。再说,我们是要拼一辈子的,也许哪天就超过他们了。另外,有人在后面追,我们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现在眼科医院的门槛是越来越高了,我们率先全球化,也是一种壁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