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德官微的读者对我们说,容德的文章都是文艺小清新风格,嗯,今天我们决定颠覆一下,严肃而严谨的讲一些学术干货。那就是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提出“治肝三十法”,李汪洋医师曾对其称赞有加。于是容德医馆医务部同事们将其编成图表,分享给同道们。
肝气: 肝气论治八种 | 应用 | 用药及兼证 | 疏肝理气 |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 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 疏肝通络 |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 | 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 柔肝 |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 兼寒,加苁蓉、肉桂。 | 缓肝 |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 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 培土泄木 |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 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 | 泄肝和胃 |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 |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 | 泄肝 |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 抑肝 | 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
肝风: 肝风论治五种 | 应用 | 用药及兼证 | 熄风和阳(凉肝) |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 | 熄风潜阳(滋肝) |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 | 培土宁风(缓肝) |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 | 养肝 | 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 | 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 | 暖土以御寒风(类肝风) | 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 《近效》白术附子汤 |
肝火: 肝火论治六法 | 应用 | 用药及兼证 | 清肝 | 肝热 | 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 泻肝 | 肝火 | 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 清金制木 |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 | 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 泻子 | 如肝火实者,兼泻心 | 黄连、甘草 | 补母 | 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 | 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 | 化肝 | 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 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 |
肝病杂治补遗:
肝病杂治六种 | 应用 | 用药及兼证 | 温肝 | 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 | 肉桂、吴萸、蜀椒。 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 镇肝 | 镇肝、敛肝、补肝(即上表之泛补法)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 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 敛肝 | 如乌梅、白芍、木瓜 | 平肝 | 无 | 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 散肝 | “木郁则达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逍遥散 | 搜肝 | 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 | 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
补肝: 补肝五法 | 用药及兼证 | 泛补 | 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 补肝阴 | 地黄、白芍、乌梅 | 补肝阳 | 肉桂、川椒、苁蓉 | 补肝血 |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 补肝气 |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