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卷(押题)答案和解析

 恶猪王520 2018-01-20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成为“天府之国”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被高度赞誉。C符合题意;B不合题意秦朝修建的万里长城,抵御了匈奴侵略但是修筑长城,役使了众多的劳动人民,人民苦不堪言。A不合题意;秦朝时期的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繁重的徭役是人民怨声载道。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因此“三国”是指魏、蜀、吴;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丝绸之路相关知识,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在唐朝,郑和下西洋在明朝,A、B、C三项错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B项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秦统一

5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C项山顶洞人人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D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B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保存天然的火种。故选B。

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的青铜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我国历史的青铜时代,而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春秋时期被称为东周前期,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所以答案选择D。

8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B项《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代表画作;C项《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代表画作;D项《玄秘塔碑》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公权。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记忆王羲之及代表作品《兰亭序》、顾恺之及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唐朝书法家柳公权及代表作品《玄秘塔牌》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9.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点。战国中期,战争越发激烈,各国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力量此消彼长,最后具有统一六国实力的国家是秦国,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战国七雄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代的人物。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政权,孙权建立吴,曹丕建立魏,故选C。

曹操,字孟德, 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采取了一些措施,具有积极的作用。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所以答案选择C。

1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表明半坡人最早种植粟,选项B符合题意;据文献记载,小麦是由西域传入中国,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当始于汉代,选项AC不符合题意;由于明末开始从美洲传入中国的美洲高产旱地农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在乾隆时期才普遍种植,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

13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史实。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其中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ACD没有使生产关系出现变革,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4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由此可知,春秋时期,首先实现霸主美梦的是齐桓公,故选A。

15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于4世纪后期,北朝不是一个政权,而是先后出现在北方的五个政权的统称。前秦是在4世纪时后期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苻坚励精图治,使得前秦迅速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众多割据政权之一。故选C

16B

【解析】A项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B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故B符合题意;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D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7C

【解析】抓住关键词“不能够体验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都是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不符合题意;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的是水稻所以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18A

【解析】根据题干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人抓住,扣留了十年,这一事件被称为张骞出使西域,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点睛: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的国君夏桀,商朝最后的国君商纣,西周最后的国君周幽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由于统治阶层昏庸无道,残暴,不思进取,只图享乐导致地农民生活贫困,赋税严重统治阶级无法实行长久的统治。故选D。

20.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208年”可知,这一年曹操率领军队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对抗。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大军,此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也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其进步表现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掌握了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都过着群居的生活,故选C。

22.1.B

2.A

【解析】

试题分析:1.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知识的识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图中内容是《权利法案》的内容,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4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知识,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巨鹿之战和长平之战不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5.B

【解析】

试题分析: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使人类的食物有了固定的来源,而且唯有定居才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社会

2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卧薪尝胆指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破釜沉舟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项羽破釜沉舟打败秦军的故事。故选B。

27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晋和齐指的是晋国和齐国,两则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为韩国、赵国和魏国,齐国被大夫田氏取代,B项符合题意;夏商指的夏朝和商朝,秦汉指的秦朝和汉朝,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孙吴。ACD均与题干无关,故选B。

28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D项

29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因此,C项不属于题干图片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故选C。

30B

【解析】A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故A表述正确;B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灭亡北方陷入分裂,故B表述不正确;C项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两次战役间隔了近两个世纪,故C项表述正确;D项官渡之战袁绍骄傲轻敌最终失败,淝水之战中苻坚骄傲轻敌最终失败,故D表述正确。故选B。

311)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汉武帝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1)根据材料一: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后来“诸侯更相诛伐”,秦始皇开始“易制”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由《汉书·主父偃传》内容,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3)根据材料三,由“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西亚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的内容,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的商品流通世界,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传到了中国,起到了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4)由西域都护的设置,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由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因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统一。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文化上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民族关系越来越密切,交流增多;对外交流频繁,逐步走向世界。

32

1)郡县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丙同学:客观公正,一分为二。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一分析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制度来管理国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王熊通;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县制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上”“陛下”是汉武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主父偃的建议是颁布“推恩令”。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提到3个同学对秦始皇的不同的评价,我认为丙同学的评价比较合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不能绝对的肯定一个人的好,也不能绝对的否定一个人的坏。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33(1)图一反映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图片主要突出了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精

神品质。

(2)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

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4)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

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选一即可)。

【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问图一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兴复汉室,接连去了三次才得以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后一问“三顾茅庐”的故事体现了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精神品质。

(2)根据图二中的交战地点官渡和图例中的曹军、袁军可以判定该战役为官渡之战;交战双方分别为曹操和袁绍;战争结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军粮重地乌巢,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以少胜多,取得辉煌胜利;官渡之战的影响为: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前一问根据图三中地点及图例可以判定该战役为赤壁之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孙刘联军;后一问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前一问根据图四中地点及图例可以判定该战役为淝水之战,交战双方为前秦和东晋;后一问淝水之战前秦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问《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淝水之战:苻坚……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由此衍生出草木皆兵这一成语。

点睛: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通过识别图片国家、重要地点及图例等关键信息并准确记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影响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