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炼内心 百毒不侵

 大西瓜nj5u4j9h 2018-01-22

爱(徐爱)问:“至善(《大学》:大学之道,大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即最高境界)只求诸(之於)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阳明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

龙场悟道

王阳明因反对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他日夜反省,终于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曾说:“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王阳明的意思是:子夏笃信圣人,曾参却反过来探求自己的内心,并进行深刻地反省。虽然笃信圣人也正确,但是,不如反躬自省来得真实。你现在既然不能明白,怎么能承袭旧说而不去寻求确切的结合呢?譬如朱熹十分尊敬信赖程子,若碰到不明之处,又何曾随便轻信呢?

子夏笃信圣人。其实子夏恰恰是孔门中最有独到见解的贤者。最著名的是《论语·八佾》中的子夏问老师(孔夫子)《诗经·卫风·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故事。不过王阳明在此想说的是与其从外界去寻找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不如直接从自己内心去审视。

上面这两段话是相通的。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最大收获就是悟出了“一切向自心内求”的道理。吾性自足,我们每个人的心和圣人的心是一样的,与其向圣人求解,不如反躬自省向内心求解。因为圣人就是这么做的。要想成为圣人不是去学习圣人的“言”和“行”,而是要挖掘出自己内心中与圣人一致的“良知”。

如果以外观方式来看,天下之理当然是不可尽的。但若能“致良知”,天下之理不过是“心”,所以王阳明认为“心即是理”。

王阳明并非反对自古以来的圣人的理论,而恰恰是从圣人的理论中发掘出其最精华的内涵。

心即是理,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呢?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意思是说,人的心体上不能存留一丝杂念,就像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点沙子没有多少,却使人满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这一念头不仅仅是指那些恶劣的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王阳明以此劝诫人们时时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能让它被物欲所沾染。

我的理解,无论所行或善或恶,若是有了“动机”,便有悖于“良知”一说。就像王阳明所讲的道理,眼中既容不得沙子,同样也容不得金玉屑。向内所求并非“善”“恶”之分,而是求“真”!

比如在学习书法问题上,王阳明就颇有自己的见地。我以为,其实王阳明的书法在明代本来也可以立为一“家”的,但由于他其他方面的成就太大,掩没了他的书名。关于学习书法,王阳明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为、神意却简言之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写的: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于是我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王阳明书法

王阳明回顾龙场的这段经历时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龙场悟道,是开启了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机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