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承几近失传的经典吟诵(一)

 清醒4321 2018-01-22

寄李偃元锡 韦应物 来自今是雅言 00:32

丁酉年 癸丑月 己亥日
2018年1月7日  冬月廿一
小寒一候「雁北鄉」第三日
二九第八日



《古诗吟唱五十首》序


        《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帝对乐官夔训导的一段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夔啊,我任命你为乐官,掌管音乐,教化全国的青少年,使他们变得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肃敬,刚强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用来抒发情怀的,歌是用来咏唱言语的,五声随咏唱而有清浊高下之分,十二律调和五声而有抑扬顿挫之美。金、石、丝、竹、匏、革、土、木八音能相互配合,音调和谐而不乱,那么神与人就会自然和合。

        大圣人孔子述而不作,在他传承整理的六经中就有一部《乐经》,可惜秦火后已失传。幸亏在六经之一的《礼记》中还有一篇《乐记》,里面有关于音乐的起源、性质及功能等方面全面、详尽、深刻而又精辟的论述。《乐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西汉河间王刘德、毛生等所编纂,内容取自《周官》及诸子有关音乐的论述。南朝沈约进一步指出《乐记》主要取自《公孙尼子》,而公孙尼子据传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因此,《尚书》所载精通音律的舜帝训诫乐官夔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最早关于乐教的最简明扼要的训示了。
        礼乐教化可以说是伦常大道最显著的特征。圣人法天则地设礼乐以正人伦,因此,伦常大道在本质上又是依乎自然大道,这也就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一道贯通天、地、人,这便是中国文化卓立于世的根本特征,也是儒、道、释三家相融而不相背的根本原因。
       礼乐分而言之,礼法地,表别异,主诚敬,呈现外秩序;乐则天,表和同,主安乐,呈现内秩序。礼是理的外现,乐是气的外显。穷理守礼能够尽性,养气致乐可以立命。读经明理为穷理尽性之助,导引吟诵为养气立命之方。因此,得法的经典吟诵即是简单自然的性命双修妙法。此法三教皆广为采用,而以儒门独重。
       中国文化自伏羲传至孟子,圣圣相传的皆是本末并进,内外兼顾,动静交养,性命双修的中庸之道。这便是上古一脉相承的大道文化。这种大道文化的核心是中和,即通过修身、语、意三中以达自我、人我、物我三和。圣人设礼乐以教化,意在以礼助人修三中,以乐助人达三和。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性命之学,也就是古人讲的修身,今人说的做人。一个人通过学习修持,达到了尽性立命,便是达到了自我和,此时个人不再有任何烦恼病苦,性与命打成一片,不相隔离。性命之学的外用便是群己之学,也就是古人讲的伦常,今人说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走向自我和的过程中必定会逐步体现出人我和,也就是越来越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最后达到仁者无敌,人我一体。群己之学的扩大便是人天之学,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学问,今人所说的人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一个人在走向自我和的过程中,也必定在同时走向物我和,也就是越来越能顺应自然,直至最后同化自然而能赞天地之化育。
       孟子以后大道衰竭,如何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儒士罕得其传,于是礼乐教化渐渐徒有其表,读经不是为了穷理尽性,而是为了功名利禄;学礼不是为了诚心立敬,而是为了表面应付;学乐不是为了养气立命,而是为了消遣宣泄。说到底,读经也好,礼乐也好,只是圣人用以教化的手段,而非目的。如动机不当,不得真师传授,则礼乐亦可害人。故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因此,虽然礼崩乐坏是大道衰微的表征,但真正的根源在于师道的断绝。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