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银元宝”为何逐渐被抛弃?银元为啥这么流行?

 梦想童年594 2018-01-22

      清代白银流通发达,以“锭”为基本样式,俗称“元宝”;以“两”为基本单位。鸦片张正以后,制钱、银两的双重本位制已开始向银两本位倾斜,银货币流通的地位日益加强。

      但清代银锭为各自自由铸造,成色各异,名称各异,非常不利于跨区域流通交易。如江南浙江有元丝等银,湖广、江西有盐撤等银,山西有西鏪及水丝等银,四川有土鏪、柳鏪及茴香等银,陕甘有元鏪等银,广西有北流等银,云南贵州有石鏪及茶花等银,此外又有青丝、白丝、单倾、双倾、方鏪、长鏪等名色。

      近代银两更为复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名目多。据张家骧《中华币制史》列举各地宝银名称,就有二十四省、七十六县市103种之多,每种名目都是不同的含银量和规定的地域性。


      第二,平砝乱。即白银货币单位“两”在各地并不是一个标准,要根据各地的平码确定一两的实际重量,如北京市平银一两为35.77克,上海漕平银一两为36.61克,张家口银一两为37.50克等等。据民国初年中国银行调查,各地通用的平砝,有一百七十余种,还不包括云南的滇平、关平,广西的关平与梧州的九九二平。

      第三,虚银两。如旧有的纹银及后来的上海九八规元、营口炉银、汉口洋例银、天津行化银等等。需银两的产生,有利于以一个中心城市来统一周围各地宝银,但是在银两自由铸造的条件下,并不能克服银两流通制度本身的封建地域性质。


      总之,名目繁多、纷乱的平砝、杂乱的宝银种类及所形成的各种虚银两差异,给银两的流通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种落后的币制之下,给各种外国银元的流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外国银元因为名称简单、形式划一、成色稳定、重量准确、计算方便等优点很快占领了市场。鉴于当时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主张仿铸银元以抵制外国银元入侵。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在广东筹办钱局,光绪十五年(1889年),仿外国银元样式始铸中国银元———龙洋。


      到十九世纪末,已有广东、湖北、直隶、奉天、吉林、江南、福建、安徽、四川、浙江十个行省置办银元局铸造新式银元。这种形式简单、成色重量准确的银元很快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抵制了外国银元的流通,并有了取代传统银两的趋势。


      银元制度形成之后,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辅币,在旧式制钱制度濒临崩溃的大环境下,以铜为材质的新型辅币——铜元也就应运而生了,传统的币制随着市场的变化终于迎来了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