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学【颈后区和颈外侧区】可触诊的显著结构: 1.棘突 2.横突 3.关节突 4.椎弓板 5.寰椎后结节 李哲老师的视频: 寰椎横突 定位下颌骨的下颌支(1)及胸锁乳突肌(2)以后,检查者的示指指示的两个结构之间的间隙即为寰椎的一侧横突所在,此椎骨突起明显者可被触摸到。 标志点(1)显示的是下领角,(2)为胸锁乳突肌,检查者的示指下为枢椎横突。与寰椎横突不同,枢椎横突不易触及。 注:必须非常谨慎地触诊此结构。触诊颈部所有的结构都必须小心谨慎。 第3至第7颈椎横突 如图所示,检查者的示指位于胸锁乳突肌(1)和斜方肌(2)之间。检查者上下滑动手指应该能触及上述横突。 如图所示,检查者整体触诊颈椎关节突。检查者的手指位于斜方肌颈部肌束的前方,为了清楚地触摸到颈椎关节突,可以置另一手于被检查者额部,使其颈部左右侧屈。 注:定位了斜方肌颈部肌束的外侧缘后,必须注意在触诊时尽量放松关节突前的斜方肌。 方法同第一步。检查者左手拇指很容易触摸倒各个颈准关节突。 检查者的拇指触及棘突后,拇指、示指呈钳形向前移动以便触诊椎弓板(位于棘突与关节突之间)。 2肌学【前外侧面】
被检查者右侧卧位。检查者右手下按其左肩,左手置于其头部的下外侧,使被检查者头部侧屈,斜方肌的锁骨部纤维(1)在颈部的后外侧隆起。 检查者如图所示,嘱被检查者侧屈头颈部,抵抗其重力保持此姿势,以便检查者能用双手更好地触诊此肌。 【前面观】 如右图所示,检查者两个示指之间显示的是肩胛提肌的肌腹(1)。 ●起止点 肩胛提肌4个肌腱分别起于第1至第4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冈上方的肩胛骨内侧缘(脊柱缘)。 被检查者仰卧,头部转向左侧以显示其右侧的胸锁乳突肌。检查者置左手于被检查者右耳上方的头侧面。定位此胸锁乳突肌后缘的锁骨肌腹隆起结构后,能在下一步触诊前斜角肌,即图中检查者示指所指的胸锁乳突肌后方的肌肉。 被检查者侧卧。检查者通常用左手支持其头部,右手示指移行至胸锁乳突肌锁骨肌腹的后方去触摸前斜角肌,被动侧屈其头部和颈椎更易触诊。由于前斜角肌的止点在上部颈椎,因此嘱被检查者短促吸气重复运动胸廓上部能更好地触诊前斜角肌。 起止点 前斜角肌起于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止于第1助上面的前斜角肌结节,此结节位于前方的锁骨下静脉沟和后方的锁骨下动脉沟之间。膈神经经过前方。 触诊到肩胛提肌后,检查者置手指于其前方,在锁骨上窝内可触及一块较大肌肉,即中斜角肌。如右图所示,此肌在检查者两手的手指之间。被检查者侧卧,侧屈头颈部,头部置于检查者的腹部,检查者双手触诊。被检查者短促而重复的吸气有助于更好地触诊。 中斜角肌的有关注意事项 肩胛背神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的神经):来自第5、第6颈神经,行进中穿过中斜角肌的区域易被伤及。 胸长神经:它与中斜角肌相邻,中斜角肌的异常可能影响此神经及其周围的结构。 ●起止点 中斜角肌上方起于枢椎横突;3~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第7颈椎横突;下方止于第1肋上面,在前斜角肌结节和锁骨下动脉的后方。 临床: 斜角肌群压迫综合征(臂丛压迫症状) 此综合征特征如下 1.前料角肌肥厚。 2.前中斜角肌融合。 3.心理紧张性痉挛。 手法同触诊中斜角肌。如图所示,后斜角肌在检查者右手拇指和左手示指之间。中、后斜角肌的近端常融合成一个肌腹。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可以在此两肌肉之间触及一个凹陷。 起止点: 上起起于第4~6颈椎横穿的后结节;下方至于第2助上外侧面。 1.斜方肌 2.肩胛提肌 3.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4.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 触诊肩胛提肌后,此肌易被触及,夹肌位于肩胛提肌后方。其周围的肌肉有前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前下方的肩胛提肌和后方的斜方肌(1)。 ●起止点 上方起于中、下颈椎和上胸椎(第4颈推至第5胸椎)。它分为两个部分:头夹肌止于枕鳞和上项线,在胸锁乳突肌的前方止于颞骨乳突。颈夹肌止于寰椎和枢椎的横突,有些也止于第3颈椎横突。 位于舌骨至肩胛骨上缘之间。检查者示指所示为此肌的下部肌腹,置于锁骨上窝的下外侧部。 检查者示指所示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的远端在胸骨柄的止点,此点位于胸锁连结的内侧,被强大的胸骨头肌腱附着。嘱被检查者向对侧侧旋头部并向同侧微屈,可以更好地突出此肌束。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通常分成两束纤维:胸骨乳突束和胸骨枕骨束。此两束纤维在胸骨柄附着点的肌腱间隔有距离,胸骨枕骨头的肌腱位于胸骨乳突头的肌腱外侧。 触诊手法同上图描述,检查者的示指在此二肌腹之间滑行如右图所示。 注:不要混淆胸骨头两束纤维和胸骨头与锁骨头(三角形态,更容易触诊),后者要求被检查者头部向对侧旋转并向同侧侧屈。 检查者示指所示为锁骨枕骨头,它位于浅层斜行,远端止于锁骨内侧1/3的上面。遮盖了深层直行的锁骨乳突头。嘱被检查者头部侧屈并轻微前屈。 注:如图所示,检查者的示指置于三角形区域,底边的两端为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1)和锁骨头(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