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实录 | 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及相关问题

 空明苑 2018-01-27
良渚文化的前身是崧泽文化,或者说崧泽文化群。
“我们对于崧泽文化一般指狭义的崧泽文化(蓝色三角,在太湖及太湖以东),实际上和崧泽文化相似的,有灵丘庄、北阴阳营、凌家滩,甚至薛家岗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一个大的文化群体,可以叫做崧泽文化群。在这么大的一个区域里面,各个文化自然有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一个整体去和黄河(流域的文化)比,和长江中游(的文化)比,和长江下游(的文化比),这些文化就是有着共性的崧泽文化群。
“在这个崧泽文化群里面,有个非常著名的遗址,就是安徽含山的凌家滩遗址(红色三角)。在这个遗址可以看出非常明确的阶级分化。”
“凌家滩有很多玉器,大部分都出在大墓里(图为某座大墓)。那么在这个墓地的西部,有一片中型墓。这个中型墓里面的随葬品就少得多,随葬的玉钺有钻孔,钻孔剩下的钻心能在有些墓中出现,可见(墓主人)是工匠,而不是贵族。还有一些更小的墓,是普通老百姓(的墓)。”
“这个遗址,显现出在崧泽文化这个阶段,阶层、阶级非常明确了。”
“类似的资料,也在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东山村遗址)还处在崧泽文化比较早期的。那么说,这个阶段已经不是一个很平等、平均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基础上,演变出良渚文化。
“在文化的面貌上是分不开的,但是在这个时期有非常大的变化,凌家滩在合肥的东边,那么良渚文化时期在杭州西郊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良渚遗址群,这两地直线距离200多公里。良渚遗址群我们马上要说到,它显然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那么为什么从崧泽文化群的时期的重心——安徽,转移到这个地方来(指浙江),还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
1 良渚的国家形态
1.1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
“近年考古发现,良渚存在着一套城垣和外围水利系统组成的庞大工程。良渚古城面积290万平方米,若确认外城,面积倍增至800万平方米。低坝蓄水面积8.5平方公里,高坝可拦截百年一遇的山洪。”
“那么良渚的大城,加上这个外围的水利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大的体系。要做这么一个东西,需要对当地的水文环境非常了解。我估计他们做这个,是为了改善当地的水文环境。因为我们看的出来,周围这一片都是沼泽,在沼泽里面平地而起一个大城,要做这么一个大城,需要改善当地环境。”
“第二个,他做这个是为了管理水。我估计,这与运输有关。”
“第三,在南方地区,这个水资源非重要。南方水的管理,非常重要,他不怕发水,怕旱,所以要存点儿水,可能跟这个(原因)有点关系”
“这个工程系统,首先反映了良渚有非常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
1.2 深彻的社会动员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
强制性公共权力
从城墙、高坝等等工程的庞大工程量,“推算出每天需要1000人,连续工作110年”,这个工程不仅反映了他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还反映良渚有一个权威,可以动员、组织这么多人进行劳动。“所以说,良渚是一个有权威的社会,还是绝对权威。”
“而且你还要想到,这个工作背后有吃住等一系列的事情在后面,做得好还可能要奖励(工人)。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而且,持续很长时间。所以,这(指良渚)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
1.3 复杂社会——分工
“我们谈到社会复杂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阶层的分化,阶层成员的分化,另一个是各个部门的分化。”
从良渚的物质文化遗存,诸如陶器、象牙器、玉器,可以看出良渚社会已经有了分工,诸如陶器制造业有专门服务于贵族的工匠。
“这个象牙器(PPT右侧的两张图)上面,刻满了玉琮上的神人兽面。”
“良渚留给我们的,最多的、最高级的就是玉器。”“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它最著名的神人兽面像,大概一个硬币的大小。这个玉器上,还有浮雕,最细的地方是1毫米,总共有四五根线条。请教了现在做玉器的人,他说这是微雕。眼睛是看不见的,只能靠感觉走。”
小编想,良渚留给我们的,其实还有漆器和丝绸,但是这些有着惊人风姿的遗存并没有都保存下来,复原出来的也有限。随着老师傅的故去,可能我们很难再重现它们的风采。不过我们依然能够从变色了的玉器中,感悟良渚的美。
1.4 复杂社会——阶级
“当然,这些器物(指上述物质文化遗存)都是服务当时的贵族,越精美的越出在大墓里。”
“这是瑶山墓地,是在良渚大城的东北角。这些墓,是我们知道的良渚最豪华的墓。这些豪华的墓,都出现在专门埋葬他们的地方,被称为‘王坟’。而且,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反山墓地,你都能看出来,瑶山墓地最豪华的墓是最早的、最中心的、财富最多的墓,它慢慢的埋葬下去以后财富就少了些,随后,反山起来了,替代了。我觉得,这两个墓代表着不同出身的王族。”
1.5 城乡差别
1.5.1 村落
“人到这了来,堆起了台基,在上边建房子,最初有三栋房子,死者就埋在外面,外面就是墓葬。我们可以看出哪栋房子和哪座墓葬是有关系的。房子毁了再在原地建,整个遗址就高起来了。”“房子里面没有出土太多东西,都差不多。墓葬有的大些、有的小些,出土的东西有些多有些少,最大的(墓葬)会出土玉器,不过也就是(玉器的)边角料。”
“在茅山遗址(良渚遗址群的东北部),在山前缓坡的地带上有房子,有墓葬,估计房子也就七八间,也就是七八户人家。那么这一户人,就是一户个体家庭,成年的夫妇俩带着没成年的两三个孩子。这个遗址的重要性在于,在这里地带上发现了80多亩水田(很抱歉,发掘报告未发表,小编看到的图片无法与大家分享),出土的遗物有农具,可见这个遗址就是农村。农村的基本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1.5.2 城市
城市比村落要拥挤的多。
“这个地点叫做美人地,外面是河道或者改造了的沼泽,铺了枕木,枕木上面有铺了枕木,枕木上面是板子,上面估计还有一块板子扣住,里面才是建筑。”
(小编依然表示抱歉,此处应有图,可惜不能发)
“这里跟农村的居住形态是不一样的。莫角山,贵族居住的地方,跟这里又不一样。”
1.5.3 市民身份
在良渚大城里,去年的发掘给予我们了解良渚市民的身份的机会。在莫角山旁边河的清淤过程中,在淤泥两边的高地里发现了房子。在淤泥里,发现了很多东西,有:玉料、玉器制作用的工具、玉器制作剩下的钻心、黑色的燧石渣子、非常小的工具等。
“这就告诉我们,良渚的市民有一部分是手工业者,不是农民,而且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
从近些年的考古调查来看,良渚大城不从事农业生产。
“城里面市民的构成,就不是血缘的扩大,而是按照功能去组织的城市,那么这个就是现代城市构成的原则。”
1.6 城、郊
“良渚大城不从事生产,那么,他们吃什么?”
“按良渚古城居民2万人计,需要3000个村落、800平方公里范围的粮食供应(每个村落剩余产量1.2吨,每平方公里4个村落)。此外,最近的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内存在规模巨大的粮食仓储。莫角山东坡发现了26000斤稻米,莫角山仅有一条路能走上去的小台地的稻米遗存至少分布了5000平方米,换算出的稻米20多万斤,甚至更多,即良渚古城的实际粮食需求还要更多!”
“我算下来,满足莫角山基本需求大概需要800平方公里,那么考虑到更大的需求,还要更多。当地考古工作者根据地形地貌来看,良渚遗址大概是1000多平方公里。换句话说,良渚大城和周围的10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虽然是城和乡,但在经济上它是一个整体。”
1.7 战争 暴力
“那么良渚这文化,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有关战争和暴力的行为很少。很少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这是一个非常和睦的社会,另一个是因为良渚的地下水位高,遗骨保存的不好。”
“在良渚的边缘地区,我们发现了一些暴力的现象,就在浙江新化的蒋庄遗址(有关于暴力的发现)。在大汶口和良渚交接的地方,也有(关于暴力的发现)。”
“其实在良渚古城里,也有零星的发现,比如两个人头,肢骨的发现。”
1.8 宗教
良渚给我们的图像资料主要是玉器上的图案,分为三种,分别是龙纹、鸟纹、神人兽面。
“良渚早期的神人兽面是写实的,然后夸张起来,神话、渲染,再到达顶峰,就是微雕的时候。这个城建起来后神人兽面就简单化、符号化。玉琮本身也是没有任何实用功能的,是一种神秘的器物,带有神秘的图像。我觉得这个就是良渚的最主要的信仰。”
“那么,刚才说,这个信仰是造出来,逐步人工做出来的,造神的过程和造城的过程是相符合,所以说这个宗教是政治性的,不是自然神的,不是“万物有灵”的这种(宗教)。”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我们认为一神教是一种高级的形态,诸如以色列的犹太教。一神教的出现,和一个民族、国家非常重要的转折、变化有关系,这个过程那也是崧泽到良渚的非常重要的变化。而且,在整个儿的良渚分布的范围,只有这一个东西,高度一致的信仰。”
问题:良渚是国家吗?
国家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按照“地区原则”来划分自己的人民;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其又多被强调为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利。
国家的标志: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柴尔德的补充……
“商、周,都不太符合第一条原则,它不是按照地域分的,它是按照血缘,或者说族群划分。那么还有第二条原则,良渚的状况符合柴尔德所说的大多数。那么,我个人认为良渚,是一个国家了。”
2 简单比较
通过与早期的公认的国家进行比较,良渚城在规模、年代上并不逊色。但是这样的话就更新史学界传统的认识,国外主流认为是甲骨文出现了的商晚期,国内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文明了。
3 中央与地方——良渚的国家形态
“小星星都是良渚以外的地区的中心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玉器有些差别,但都带有神人和兽面,上面是神人,下面是兽面。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良渚的工匠做出来,由良渚的上层送出,构成一种政治关系。至少在这么大的一个范围里面,可以看出一种管理的网络系统,刚刚说到古代国家分为地域国家和城邦国家,我就觉得良渚更像是一个地域国家,有一个最大的中心,有一些次一级的中心。”
4 良渚的衰亡
良渚衰亡时有一种文化的扩散现象,陶器、玉器均有体现。
“(良渚消亡后),玉琮大半个中国都有了,最远到甘肃新疆,只是后来的玉琮没有神人兽面的刻画,反过来证明这是良渚的信仰,别人并不接受这种信仰。”
5 近些年来考古揭示文明的多样性
“近些年的考古除了揭示良渚以外,也发现中国各地的史前文化都有一个文明化的进程,有些地方早一些,有些地方晚一些,此起彼伏,良渚算是一个先行者。”
“第二呢,中国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有不同的文化面貌和自己的文化传统,这就告诉我们,或者暗示我们,这些不同的地方社会虽然都在文明化,但是他们是以同样的方式文明化,还是以不同的原因不同的方式走向文明”
“一个方面我们要和西方的文明做一个比较,另一方面中国文明的特点应该怎么去做,它不是简单的求方,而是一个个地方文明搞明白,它的具体的过程、特点,再看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谁影响了谁,谁替代了谁,或者说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融合了什么,扬弃了什么,这样才能把中国文明的性质、特点说清楚。”
(接下来,赵辉老师简要介绍了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手慢的小编没记全笔记也扒不动讲座录音了,大家可以上知网找自己感兴趣的去了解下,当然也可以期待下第二期,如果有第二期的话小编会把这部分的内容整理出来,当然,应该是没有第二期了~)
问题:各史前地方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具体内容
“在各地社会文明进程的折冲中,中原社会凭借地理优势后来居上。中原社会在其文化进程中,广泛但有选择的借鉴吸收了周围文明技术、思想、制度等各方面的成就。中原社会奠定了以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它更主要的是在我们内部交流频繁,最后出现了一个中原地区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最终导致了中国的产生。这样,我们东方的历史就和西方的历史走向不同的道路,我们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
最后的讨论
关于最早的中国的几种主要观点:
1、交互作用圈
2、周
3、萌生于龙山时代,成就与二里头(夏)时代
讨论与提问
小编扒不动讲座录音了,大家还是期待多半儿不存在的下一期吧~
整理:程雪阳
校对:庄壹涵
排版:陈怂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