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阳明便是明朝中期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门伟大哲学——"心学"的王阳明,从上述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不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还影响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很多人。那到底什么是"心学"呢?为何会影响这么多人? 其实"心学"和"程朱理学"一样,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门派,所以"心学"的起源其实可以追述到孔、孟时期,经过陆九渊等大儒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最后由王阳明"顿悟"后集其大成,归纳总结出来的,王阳明便将其称为"心学",也叫"王学"。 "心学"的精髓王阳明将其归纳为四句话,即"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的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欲遮蔽的心,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因为是在未发之中,给不可以用善恶区分开,所以是无善无恶。当人们有了自己的意识意念之后,这种意念便有了善恶之分,此时处于已发状态,至于中与不中,便将善恶区分开了,即中为善,不中为恶,也就是所谓的是否符合"天理",如果符合就是善,不符合就是恶。良知虽然一开始是无善无恶的,却自然而然的知善知恶。而一切学问、修养归结为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这是后人对"心学四诀"的一部分诠释。 从此诠释中,看上去"心学"是乎挺简单的,其实不然。因为在具体意念过程中,可能会不能正确的区分善与恶,这时候就容易误入歧途,从而歪曲了善恶的概念。这时候就需要"心学"的宗旨来矫正了,即"知行合一",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心学"作为一门伟大的哲学,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清楚的,但王阳明的一生却可以说清楚的,从年少轻狂到宦海生涯,从龙场悟道到两广平叛,他的一生都是光明且真实的,所以他才积聚了很多忠实的子弟,他的子弟没有贵贱之分,不管是谁他都倾心教授,真正做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从而也让"心学"衍生出了很多支派,其中尤以王泿的"泰州学派"最为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