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空即唯心”之二:王阳明心学内容及其根本漏洞

 悠悠万世 2023-06-20 发布于江西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

我们先回顾下王阳明的心学发展的历程:

十七岁时,在与妻结婚的当天失踪,原来是这天他遇见一道士打坐,便向道士请教,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时,王守仁听人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三十五岁,被贬贵州龙场,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史称“龙场悟道”。

三十七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四十八岁,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

五十六岁,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此,我们已知,王阳明心学主要包括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最后总结为王阳明四句教。下面分别简述下。

“心即理”的论述:

“心”,一方面,心是身体主宰,目、耳、口、身体等知觉处便是心;另一方面,承接宋代陆九渊理论,王阳明认为心便是宇宙。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比如意念在孝敬双亲,孝敬双亲便是一物;意念在听言身体动,听言身体动便是一物。所以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还有一事例,有人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静。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言下之意,你看到花时,花即进入你的心里来,生动鲜明。没看到花时,你心里便没有花,花在沉寂中。是不是很唯心不客观?同一时间花是两种状态,因为你没看到所以花在沉寂,同时因为我有看到则花又生动鲜明,花在这一刻到底是沉寂还是生动鲜明?因人而异。

“理”,是宇宙中的规律。

“心即理”,心为宇宙,理为宇宙规律,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

“知行合一”的论述:

首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那个概念,知道道理,然后按道理去做,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头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简而言之:一个念头起,要瞬间知其善恶,恶念要抵制,善念要认同,这就完成了一次知行合一。

至于怎样辩别善恶,靠的是心中的良知,什么是良知?请看下文。

“致良知”的论述: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极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

“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致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一词,最早出自于孟子的论述。

孟子曰:“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人之四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简而言之,王阳明的良知建立在孟子的良知概念上。不经思考,人人与生俱来的心念,比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爱其亲人的心。这些人之初就具备的,性本善的心即为良知。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如何“致良知”?即格物。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上级,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晚年,将其心学总结为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发出的意念有善有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明辨善恶的标准)

为善去恶是格物。(用良知正念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此,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已简单论述完,为了准确不偏离本义,基本用的

是王阳明的原话,读起来或有稍许

困难。

王阳明的心学概括起来说就是:

宇宙万事万物的理都在每个人的内心,所以从自己内心中即可寻找“理”。

怎么找?靠良知(与生俱来的知善恶,明廉耻,恻隐爱人之心),不断的做到知行合一,破自己不正不善的念头,直至发出的念全是善念。其实是个修心的过程。

现在问题来了,人与生俱来的不止有善念,不止有孟子的四心,即人性不是纯善的。还有好色之心,喜欢美貌,不喜欢丑陋的外表;有享受美食的心;有贪图安逸舒适的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喜欢快乐逃避痛苦的心。这些都是本性,还有一个最强的本性,私心,行为处事为自己考虑着想。

这些心有人强有人弱,有人这方面表现突出,有人那方面表现突出。有些心很微弱,很隐藏,遇事也会不加思考的表现出来,出来时你也会把它当天理看待,当成良知。比如人为了生存为自己考虑这是不是天理?

本性出来的不虑而知者,是不是天理,是不是良知需要仔细辨别,这个能力每个人也不一样。圣人本性纯净好说,很多人就不好说了,错把私心当良知,后面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就谬之千里了。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本漏洞。

----------------------------------------------------

后记:

以什么为修行的法?

儒家以儒家的经书,四书五经等;道家以道德经;佛家以佛教的各种经书。

王阳明心学呢?以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为法,这是有问题的,内心有那么纯净吗,也是经常冒各种欲望私心的。物欲横流中修行要按各家经书修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